刘慧,刘俊,刘仲梅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救治六区,广东广州 51043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慢性精神疾病,病情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会导致患者社会功能减退,难以正常工作与生活,严重影响生存质量[1]。抗精神类药物治疗虽可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但药物不良反应多,停药率较高,对病情控制尤为不利,多数患者病情仍旧反复发作,治疗期间需加强康复干预[2]。临床有研究指出,社会支持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情况,提高生存质量,促进疾病转归[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象,通过随机分组对照,探讨社会支持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恢复的影响。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收治的60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 例。试验组男19 例,女11 例;年龄25~59 岁,平均年龄(41.03±4.33)岁;病程1~8 年,平均病程(5.10±0.46)年。对照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23~58 岁,平均年龄(40.68±4.70)岁;病程1~9 年,平均病程(5.19±0.71)年。两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4]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病情稳定,可正常交流、表达;(3)患者及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认知功能衰退严重者;(2)药物严重依赖者;(3)合并脑部肿瘤者;(4)存在自杀、伤人倾向者。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即采取利培酮(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160)治疗:初始剂量为1 mg/d,2 次/d,于1 周内将剂量增至4~6 mg/d,2 次/d,出院后维持治疗6个月。
1.3.1 对照组
采取常规康复干预。住院期间予以患者用药指导与健康宣教,并配合心理呵护;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出现异常则立即告知医生处理,配合饮食与睡眠干预;出院后通过电话实施健康指导,每月1 次,并告知家属做好看护工作,持续干预6 个月。
1.3.2 试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社会支持干预。(1)网络支持:患者出院时与医护人员交换联系方式,如微信、QQ 等,告知患者及家属有问题可随时咨询;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部分专业的医学科普网站与微信公众号,并鼓励其定期从中学习相关知识。(2)同伴支持:医护人员介绍性格、病情等较为接近的患者通过网络或现实相识,定期组织同伴交流会,邀请病情稳定的患者分享治疗经验及康复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每月1 次。(3)家庭支持:医护人员主动与患者家属进行单独一对一沟通,用现场模拟、视频播放等方式向家属示范日常生活中如何传递关爱之情;向家属强调家庭支持对患者病情稳定的重要性;与家属共同分析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影响因素,制定改进措施。(4)信息支持:医护人员先与患者进行单独一对一沟通,了解患者态度与想法,予以针对性信息支持;创建微信交流群,医护人员每周固定时间内于群内推送2~3 次疾病相关康复知识,鼓励患者群中提问并相互交流。(5)生活技能支持:定期组织下象棋、唱歌、画画等集体活动;并组织患者参加简单工作,如维持秩序、打扫卫生、帮助病友穿衣等,每月1 次;指导患者进行人际交往技能训练,学习如何交友、保持社交距离等,并用PPT 讲解如何培养自信心与交友能力,每月1次;一对一提供叠被、整理衣物等生活能力训练,待患者熟练后,鼓励其每日自行练习,每周一对一指导1次,直至患者熟练。持续干预6 个月。
(1)生存质量:干预前后使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价,包括心理社会(15 项)、症状及副作用(8 项)、动力及精力(7 项)三个方面,共30个项目,每项0~4 分,总分120 分,得分越低表明生活质量越好[5]。
(2)社会支持:干预前后使用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价,包括主观支持(4 个条目)、客观支持(3 个条目)、社会支持(3 个条目)三个方面,10 个条目,每个条目计1~4 分,评分越高,提示社会支持越佳[6]。
(3)康复效果:干预前后使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价,包括激活性、焦虑抑郁、思维障碍、敌对猜疑、缺乏活力5 个维度,共18 个条目(每个条目1~7 分),18~126 分,35 分为分界值,评分越低,表明症状越轻,康复效果越好[7]。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各项SQLS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心理社会、症状及副作用、动力及精力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试验组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SQLS 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SQLS 评分对比[(),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相比,aP<0.05
干预前,两组各项SSRS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社会支持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SSRS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SSRS 评分对比[(),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相比,aP<0.05
干预前,两组BPR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BPRS 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试验组BPRS 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BPRS 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BPRS 评分对比[(),分]
精神分裂症可引起情感、行为、感知觉异常,患者难以区分现实与想象,常表现出迟钝、过激、退缩等行为,如不及时控制,还会出现激惹伤人行为,危及社会公共安全[8]。依靠抗精神病药物可避免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妄想、幻觉等,但患者与疾病长期、反复斗争,生存质量较为低下,容易产生无力与挫败感,甚至不愿配合治疗与康复,影响病情转归,临床还应辅以其他康复手段,以控制病情发展,改善患者预后。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是躯体、心理、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治疗,而良好的社会支持对心理、情绪的维持、病情的转归与预后有促进作用[9]。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以生理、心理、社会支持理念为基础的康复干预措施在精神疾病患者中广泛开展,并取得一定干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干预后SQLS、BPR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SRS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社会支持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效果确切,可提升患者社会支持度及生存质量,利于疾病预后。社会支持是利用一定的精神、物质、网络手段对弱势群体进行帮助的总和,多指来自个体之外的各种支持总称,通过正向影响患者行为,以更好地稳定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采取的社会支持充分利用与患者相关的社会支持系统,如家人、病友等多种信息渠道,予以患者足够的情感支持与医疗信心支持。网络支持与信息支持均通过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健康认知需求,提高其对于疾病康复的重视程度;同时多元化信息支持能进一步增强患者个人的治疗信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医疗活动,从而稳定病情,减轻疾病对生活的影响,有效提高生存质量。同伴支持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样重要,其是一种互助干预模式,因具备相似治疗背景及康复需求,同伴的治疗及康复历程更能激励患者的自我潜能与积极模仿行为,同伴之间通过交流互动,满足个人的沟通、交流及精神需求,增强疾病康复与融入社会的信心,并能巩固康复效果,持续改善生存质量[10-11]。家属支持则能够强化情感与精神支持,为患者重新回归社会、家庭创造良好康复环境,进一步加快疾病康复。此外,基于家庭的社会支持可帮助家属明确认识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发展,自觉予以患者主观与客观支持,满足患者“爱与被爱”的需求,从而营造温馨康复环境,使患者在良好的康复氛围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并悦纳自我,树立更高康复目标与信心,尽早回归正常生活,促进生存质量全面提升。熊倩等[12]研究显示,社会支持干预可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增强康复效果,提高生存质量,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社会支持干预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能够提高患者社会支持度,减轻精神症状,有利于生存质量的改善及病情转归,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