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东
(日照心脏病医院心内科,山东日照 276800)
冠心病多是由冠状动脉的狭窄和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可诱发心绞痛、胸闷等症状,急性发作时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2]。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方式,能迅速疏通闭塞血管,重建心肌血运,增加心肌血流灌注,保护心肌组织。但PCI 术后仍存在心肌再缺血风险,临床需注重术后康复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多以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为主,采用抗血小板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心肌再缺血危险因素,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3-4]。但长期应用发现,单纯药物康复治疗的整体效果欠佳。近年来,运动康复备受临床青睐,认为PCI 术后予以个体化精准运动,不仅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持续适量运动还可加快血液流速,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心肺功能[5]。鉴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 年5 月—2021 年5 月我院收治的86 例冠心病PCI 术后患者为对象,旨在分析基于个体化精准运动为核心的康复方案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收治的86 例冠心病PCI 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不同康复训练方案分为两组,各43 例。对照组男27 例,女16 例;年龄52~76 岁,平均年龄(61.58±5.13)岁;体质量指数20~28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4.36±2.03)kg/m2;基础疾病:19 例高血压,13例高血脂,11 例糖尿病。观察组男29 例,女14 例;年龄51~77 岁,平均年龄(61.64±5.18)岁;体质量指数20~28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4.43±2.07)kg/m2;基础疾病:18 例高血压,13 例高血脂,12 例糖尿病。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已获得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均为首次行PCI 术治疗;意识清晰,沟通良好;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躯体疾病;存在肝、肾功能衰竭;依从性差;合并恶性肿瘤;存在严重精神障碍;存在恶性心律失常。
两组均行PCI 术治疗。
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予以患者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如口服抗血小板、降脂及硝酸酯类药物。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基于个体化精准运动为核心的康复方案治疗。(1)个体化评估:康复方案制定前先对患者性别、年龄、机体耐受、基础疾病、用药等一般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开展症状限制性极限运动心肺功能试验(CPET)评估患者心肺运动耐受能力,经电脑系统计算得出摄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等指标,计算患者峰值运动时连续30 s 最大平均摄氧量得出峰值摄氧量,将二氧化碳排出量与摄氧量数据作图以V-slope 法测得无氧阈,即运动过程内二氧化碳排出量显著高于摄氧量时的摄氧量10 s 平均值,以此制定个体化精准运动方案。(2)运动计划:借助功率车进行运动锻炼,运动强度保持在患者无氧阈50% 以上的功率强度,整体运动时间为每天30 min,外加5 min 热身运动及5 min 放松运动,共40 min;初始运动时间以患者耐受为宜,后续逐渐增加运动时间至30 min,鼓励患者一次性完成运动,运动频率为1 次/d,5 次/周。
两组均持续治疗3 个月。
(1)心功能指标:术后1、3 个月,以心脏超声检测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2)运动能力:术后1、3 个月,采用CPET 测试两组无氧阈(AT)、最大运动负荷(MWL)及最大摄氧量(VO2max)。(3)生活质量:术后1、3 个月,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WHOQOL-BREF)[6]进行评价,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领域,各100 分,分值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4)不良心血管事件:PCI 术后随访6 个月,记录急性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的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术后1、3 个月的LVEF 均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 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
观察组术后1、3 个月的AT、MWL、VO2max 均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运动能力对比()
表2 两组运动能力对比()
观察组术后1、3 个月WHOQOL-BREF 中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WHOQOL-BREF 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WHOQOL-BREF 评分对比[(),分]
对照组出现1 例急性心肌梗死,4 例再发心绞痛,3 例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8.60%(8/43);观察组1例再发心绞痛,1 例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65%(2/43)。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4,P=0.044)。
PCI 属于微创介入治疗,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可直接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迅速重建冠脉血运,以恢复相应心肌血液灌注,减轻心肌缺血缺氧性损伤,从而加快心绞痛、胸闷等症状消失,阻止心功能持续下降[7]。但PCI 治疗难以从根本上逆转或减缓冠脉粥样硬化进程,也无法直接消除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术后仍存在心肌缺血再发风险,且多数患者术后存在运动耐力下降现象,影响生活质量,故术后及时开展相应的康复治疗尤为重要。
常规PCI 术后康复治疗方案多以药物为主,采用抗血小板、降脂等药物能抑制血小板活化,纠正机体脂代谢异常,一定程度上控制心肌缺血再发风险,从而促进心功能恢复。但PCI 术后康复方案不仅需注重药物治疗,还需强调运动价值,将药物与运动相结合,方可进一步促进心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3 个月时LVEF 均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 均短于对照组,AT、MWL、VO2max 及WHOQOL-BREF 中各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基于个体化精准运动为核心的康复方案在促进冠心病PCI 术后恢复中的效果确切。运动为心脏康复核心,通过引导患者开展运动锻炼,能够提高冠状血管内皮功能及改善侧支血液循环,以增加心脏供血量,提高心血管储备能力,促进心功能恢复[8]。同时,运动过程中可对心肌细胞钙离子通道起到一定调节作用,有助于增强线粒体活性,促使心肌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改善心肌功能,且长期坚持运动能提高机体运动耐量,增强骨骼肌氧气转运及利用能力,调节血脂代谢,消除冠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以个体化精准运动为核心的康复方案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体化运动计划,实现了科学化运动管理,确保运动量处于患者承受范围内,保证运动安全性。
综上所述,基于个体化精准运动为核心的康复方案能加快冠心病PCI 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提高运动能力,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