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霞,刘国材
(锡林郭勒盟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02600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临床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因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改变所引起,主要因起床、床上翻身、抬头低头所致[1]。BPPV 表现为短暂性眩晕,眩晕同时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且多数症状在睡眠过程中或醒来时发生,对患者身体健康、睡眠质量、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临床上,传统BPPV 治疗方式为手法复位疗法,虽治疗效果明显,但疾病易复发,易出现残余症状,如走路不稳、漂浮感、昏沉等症状,影响患者治疗效果,不利于疾病预后,降低了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2]。研究证明[3],在复位手法治疗基础上联合其他疗法对BPPV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有效减少残余症状发生,增加平衡持续时间,但因患者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经综合治疗后症状改善效果仍不理想。基于此,本文选取该院于2018 年9 月—2021 年1 月接诊的96 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前庭训练联合手法复位的干预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接诊的96 例BPPV 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电脑随机双盲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研究组男26 例,女22 例;年龄32~67 岁,平均(45.46±5.15)岁;病程13~75 d,平均(31.25±6.18)d;疾病类型:水平半规管耳石症12 例,后半规管耳石症25 例,前半规管耳石症11 例。对照组男28 例,女20例;年龄33~68 岁,平均(45.94±5.73)岁;病程12~73 d,平均(30.68±6.53)d;疾病类型:水平半规管耳石症9 例,后半规管耳石症27 例,前半规管耳石症12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通过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1)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中相关诊断标准[4];(2)生命体征稳定;(3)病例资料齐全;(4)依从性高;(5)对该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小脑脑干肿瘤、前庭神经元炎、小脑脑干梗死、梅尼埃病;(2)因耳部其他疾病产生眩晕;(3)存在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内科疾病;(4)精神障碍。
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治疗,使用Epley 管石复位法,主要方法如下:(1)入院后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并记录病情信息,根据患者疾病特点分析治疗方法;(2)患者取仰卧位,将头部伸出治疗台外延,医生帮助患者将其头部向患侧转动约45°,1 min 后回正,再向另一侧旋转45°,1 min 后回正;(3)医生将患者头部及身体向健侧翻转,取侧卧位,保证头部偏离仰卧位135°,1 min 后回正,随即恢复坐位,头部向前倾斜30°;(4)反复重复以上治疗过程,直至在完成所有动作后患者均未出现眩晕、眼部震颤等表现后,再重复上述治疗过程3 次。以上治疗1 次/d,痊愈后无需进行手法复位治疗,若病情复发可再次进行该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前庭训练治疗,主要方法包括:(1)眼球转动训练:患者取端坐位,固定头部,以右手手指放于自身眼球正前方水平位置,手指从左至右缓慢移动,移动期间要求患者眼睛始终注视手指指尖,直至眼睛注视不到指尖位置,换左手按同样方法进行反向训练,左右平移后依次换右手、左手上下平移,所有动作做完为1 组,训练过程中移动速度根据患者疾病状况好转情况先慢后快。(2)头部转动训练:患者取端坐位,眼睛向正前方平视,在医生指导下依次缓慢向左、右、上、下方向转动头部,转动程度为所转位置极限,至极限位置后维持不动5 s,达不到5 s 者量力而行,整个过程中眼睛位置不变,只转动头部;坐位训练完成后辅助患者取卧位,按同样方法进行训练。(3)耸肩动作:眼球转动、头部转动训练结束后即可进行耸肩训练,患者转动肩膀,并模拟弯腰拾物动作。(4)行走训练:选取走廊、过道等空旷、安全的环境,患者取站立位,以前方一物品作为参照物,眼睛始终注视参照物向前行走,要求行走缓慢,尽量保持直线路线,眼睛不可注视他处,患者准确无误行走后行闭眼行走训练,再依次进行先睁眼、后闭眼的上下坡行走训练。(5)腰部弯身训练:患者取站立位,缓慢弯腰、伸腰,要求动作至所处极限,至极限后维持5 s,达不到5 s 者量力而行,训练过程先保持睁眼状态,待可轻松坚持5 s 后转为闭眼训练。(6)掷球动作:患者站立,双手互掷小球,小球高度不可高于眼平面;或与医护人员配合,医护人员取站立,患者以医护人员为圆心绕圈行走,一边行走一边抛出大球,医护人员接住抛回大球,反复练习。以上各组动作根据患者疾病状况与极限能力均训练2~5 min/次,3 次/d。
两组均治疗2 个月。
(1)采用前庭症状指数(VSI)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前庭功能,主要分为6 个维度,分别为平衡、头晕、头痛、眩晕、恶心、视觉敏感,每组分值0~10 分,0分为正常,10 分为症状最严重,总分0~60 分[5];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衡功能,分值0~56 分,分数越高代表平衡功能越好[6]。
(2)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及日间功能障碍7 个维度,每个维度分数0~3 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7]。
(3)采用眩晕残碍程度评定量表(DH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情感、躯体、功能3 个维度,共25 项,总分为100 分,0~30分为轻微障碍、31~60 分为中度障碍、60 分以上为高度障碍。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BBS、VSI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BS、VS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BBS、VSI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前庭功能、平衡功能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PSQ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 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PSQI 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 评分比较[(),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情感、躯体、功能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情感、躯体、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情感、躯体、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HI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HI 评分比较[(),分]
眩晕是临床常见疾病,患者可采用药物、康复疗法、手术进行治疗[8]。其中良性BPPV 是眩晕疾病中的常见类型,患者在夜间睡眠中易发生轻度呼吸性酸中毒、血氧含量低,在此环境下,椭圆囊中耳石脱落碎片进入到半规管中,聚集形成团块,患者改变头位,阻碍了内淋巴液流通,故而出现眼球震荡、眩晕等表现[9]。调查显示[10],良性BPPV 主要见于40 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0.7~600)/10 万,其中女性患者占比较大。临床治疗良性BPPV 主要以改善前庭血液循环、纠正耳石位置、降低半规管受累程度为目的,因此以手法复位为主要手段。手法复位疗法主要是利用耳石可随手法移动的物理特征,可改善大部分良性BPPV 症状,然而部分患者耳石所处位置复杂,经手法复位后可能出现残余症状,进而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患者疾病康复,降低患者的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针对此类患者,临床医生需要根据其耳石类型及耳石位置进行二次手法复位,并给予相关性治疗以改善其疾病表现。前庭训练作为临床常用的神经康复治疗方法,可通过个体训练形式加快前庭代偿速度,帮助患者改善平衡功能,减少眩晕、呕吐现象,提升患者站立、走路的稳定性,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11]。前庭训练能够作用于人体神经中枢系统,尤其作用于视觉中枢,可强化视觉系统可塑性,增强视觉代偿能力。前庭代偿为一种复杂的中枢过程,患者通过前庭训练,首先可增强前庭在各种条件下的适应能力,患者在稳定环境下经过一定的前庭训练,能够逐渐减弱自身前庭反应效果;其次受损的前庭功能可通过其他途径形成替代,如通过本研究中的眼球转动训练与头部转动训练补偿慢速而短暂的头部运动中前庭-眼反射的缺陷,通过眼睛与感觉训练代替患者丧失的部分前庭功能,维持患者身体平衡;最后经反复暴露于同一运动,可使患者的前庭反应减弱,增强前庭中枢可塑性,形成前庭代偿。
本次研究对良性BPPV 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及前庭训练疗法,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BBS、VSI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BS、VSI 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BBS、VSI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前庭训练可以增强良性BPPV 患者的平衡功能,有效减轻的患者临床症状。该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PSQ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SQI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PSQI 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前庭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治疗前,两组患者情感、躯体、功能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情感、躯体、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情感、躯体、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前庭训练可以通过前庭慢适应及代偿机制,逐渐恢复患者的前庭功能,在减轻患者症状的同时,加强睡眠质量,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前庭训练结合手法复位可有效提升良性BBPV 患者的前庭功能,增强患者的平衡功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