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晨晖 王莹莹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必然会落到产业层面,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引擎,并催生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其中,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夯实我国实体经济基础,而且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福建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引领福建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城市建设等方面持续变革,为福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福建也将数字经济融入制造业发展中。福建“十四五”规划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服务型制造三大工程,到2025年,全面数字化的规模制造业企业比例达66%以上。实现制造业提质增效,必须依靠数字技术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这为福建省制造业发展与数字经济紧密结合指明了方向。因此,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研究福建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非常有必要。
近年来福建省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21年福建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3万亿元,规模处于全国前列,占全省GDP比重高达45.7%。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数字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4G 实现了全省城乡覆盖,县级以上重点区域基本上实现5G覆盖。数字业务蓬勃发展,云计算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已经在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领域实现智慧化、智能化改造,数据资源应用不断深化,政务数据资源实现广泛共建共享运用。数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福建)建设工作正在扎实推进中,数字新业态、数字新模式、数字新产品不断涌现。数字合作不断深入,首个“数字两岸”信息服务平台顺利推出,围绕“海丝”核心区建设,与海外侨胞数字技术、数字产业合作等方面不断深化。产业数字化深度推进,高端芯片、新能源电池制造等半导体领域自主研发水平不断增强,国产化比例不断提高。数字惠民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省级线上图书馆、省级公共服务平台、省级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公共信用平台、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等一系列数字化治理平台的建设工程不断完善,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制造业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中轻纺加工、机械制造、船舶制造等多个产业比重处于全国前列。2020年全省工业总量再创历史新高,省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收入达到5.55万亿元,2016—2020间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电子信息产业取得巨大突破,“填芯补屏”项目成功实现,产业链向中高端跃迁;数字化工业加工比例大幅提升,产品呈现智能化、高端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石化、电子、机械三大制造主导产业年均增长达8.4%,高于全国工业增长值1.3个百分点,其中,石化产业链通过“两基一地专区”集聚发展,产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了高速发展。2020年福建省新兴制造业的增加值超6000亿元,传统产业重点项目改造达3900多项,投资总额超过1.2万亿元,产业聚集的规模效应成果显著,16个试点产业园区加速迈向标准化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改造升级投资总额达500亿元,省级以上新兴制造业示范基地达31家。2020年,福建省制造业企业规模超百亿达47家,千亿规模2家,有15家民营企业登上“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同时,福建省依托天然沿海地理位置, 2020年加工制造业出口总额达到8474亿元,依托贸易交通的便利性,福建省的制造业出口有望进一步扩大。
福建省“十四五”规划着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得益于数字经济良性发展势头。数字工业、智慧工业、绿色工业等 “互联网+工业”发展模式不断涌现,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了实现其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全球经济总体下行压力加大,福建省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需思考和化解。
数字经济是指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发展的过程是“数字技术-产业经济”的链式反应在制造业领域中的应用,是现代数字技术对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组织结构乃至生产要素的根本性变革。
从要素结构看,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意味着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被数据资产所取代。首先,由于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逐渐实现了人机交互的广泛联通,大量的制造业信息数据库得以建立。数据作为新的关键要素,随着其采集、存储、传递成本的大幅下降,促成企业逐渐形成了以“数据”为核心的制造业范式。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与价值增值方式。其次,信息数据作为一种全新的要素,提高了传统制造业的劳动、资本的生产效率与配置效率,信息数据的融合性、渗透性使得企业可以对其进行组合利用,突破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范围约束以及行业限制。企业通过注入数据资源要素至生产设备,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使生产设备具有自学习、自决策、自组织的智能化生产能力,提升制造业企业运营效率。
从生产方式看,数字经济改变了制造业传统规模化和链式化的生产模式,通过信息化和网络化协同实现大规模生产。第一,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制造业通常采用统一标准化生产模式,产品较为单一化,企业的生产动态难以及时对接,无法满足供需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在数字经济时代,通过数字技术按需生产、定制生产和智能生产成为基础生产方式。数字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供需匹配和联系割裂等问题。数字技术将用户需求信息实时传递至生产车间,并运用大数据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分解,再将数据传递到生产链上的各个环节,实现个性定制与协同生产。第二,通过数字监测技术,可以实现生产的物力空间与数据的虚拟空间无缝对接,不仅能够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还能发现产品可能存在的问题,大幅减少企业的安全事故与研发的不确定性。第三,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生产过程和供应链管理的网络化,可缩短产品的生产与研发周期,提升生产链和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从组织结构看,工业经济时代传统制造业主要是金字塔式的层级制、等级制的组织结构,以此确保组织运行的高效率,但塔式组织结构必然带来市场信息时滞,决策效率低下等问题。伴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市场环境尤其是消费需求的不确定性提高,制造业受到巨大市场冲击,传统组织结构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网络化、扁平化、平台式的组织结构。新的组织结构能够及时响应外部消费市场的动态变化,及时满足消费需求,这一结构的转变取代了传统制造业碎片化、时滞性的信息结构,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决策成本,使企业能够及时、科学、高效地进行生产决策。
工业经济时代后期实体经济迫切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来突破产业瓶颈,经过网络赋能的实体制造业,能够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2.2.1 制造业数据要素需求驱动数字经济不断发展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与工业革命时代的资本与人力资源相比,其蕴含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凭借数字技术对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制造业成为了数据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实现行业数据流掌控,形成制造业行业的鸟瞰效应,得以对制造业实现按需生产,改变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
2.2.2 制造业市场需求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立
与建设传统基础设施相比,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无论是前期投资成本还是后期运用成本,都远远高于前者。但随着工业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运营投入使用,将使制造业行业资源整合、协同创新能力整体增强。企业受益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要素资源共享,为了进一步获得即时市场需求信息,将积极参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
2.2.3 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加速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发展
技术的进步实质是创新的驱动,而创新源泉是需求的推动。市场信息的高速流通伴随的是产品的迅速迭代、消费需求的快速升级,在信息时代消费者自主选择权不断扩大,这对工业产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旦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消费需求,消费群体将迅速流失转向其他消费市场。制造业厂商为跟上市场产品的迭代速度,对数字技术的研发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新技术成熟并进入商业化阶段,形成新产品或新的商业模式,促进产业生态持续完善,进而提升未来数字技术发展动力。
图1 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1世纪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已由以往原材料获取为主的低端生产方式转向以科技创新为主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目前,福建省尚无一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资本投入与其他沿海发达省份存在着不小差距。特别是涉及数字技术企业创新研发机构数量较少,且大多规模偏小没有产生创新聚集效应,科研持续投入能力不足,2018年福建省的R&D经费投入620亿元,占GDP比重为1.73%,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0.45个百分点。同期,福建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 R&D活动的数量占比为24.8%,比全国低近4个百分点,而邻近沿海省份浙江则有32.8%,江苏更是达到了42.5%,对比之下福建的科研投入存在不小差距。数字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不高,转化率仅有10%,而国内的平均水平为20%。此外,知识产权保护短板也是影响福建省制造业创新发展一大阻碍。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的驱动,驱动创新的重要措施是要保护科研知识产权的成果。但当前福建省知识产权专业律师从业人数较少、专利代理人人才队伍匮乏,难以满足本土民营制造业涉及企业知识产权的高端服务需求,企业专利保护能力不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
截至2019年底福建省拥有各类制造业从业人数552.92万人,比2018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减少数万人,行业从业人员呈递减趋势。原因在于:其一,科研创新人员及拥有高技能的高端制造业人才比重较小,精通数字技术和高端制造业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高端人才的缺失进一步导致福建省制造业多数产业长期处于中下游水平,大部分制造业从业人员处于行业尾端,主要从事低效重复的加工生产工作,产品的科技含量及附加值较低,多数产品仅仅依靠规模效益来获取收益,工资水平较低,难以留住从业人员。其二,福建省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培养人才方面与本土企业需求脱节。忽视了制造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产品研发制造过程中的实际操练,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在进入实际生产研发岗位时需要企业重新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进行再培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和资金的浪费,侧面反映本省高校制造业培养体系的不完善。其三,福建省地处长三江与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夹缝之中,面临的人才竞争尤为激烈。虽然近些年来福建经济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等使得福建对外省人才吸引力有所提高,但当下存在人才分类机制不够清晰,人才服务平台搭建不健全,引进人才住房、子女上学、医疗卫生、配偶就业等方面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导致福建省在制造业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吸引力上仍然难以和人才政策相对完善的经济发达地区竞争。
福建省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低水平下的就业结构扭曲、地区性生产过剩,以及企业生产的高耗能、高成本。许多重要基础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自主研发能力弱,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供需方面不能有效互通。原因如下:第一,福建省制造业主产业要集中于鞋物、服装、棉纺等传统轻工业领域,但当下轻纺业整体市场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激烈,多数产品正处于需求下降、去产能去库存阶段,市场环境不容乐观。轻纺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分配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生态污染问题严重、治污成本较高等问题,企业面临高成本、高风险、低利润的困境。第二,福建省制造业就业结构扭曲。大量劳动力聚集于纺织、食品加工和制鞋等轻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劳动力增速有限,电子精密仪器、船舶制造、化工冶金等重工业发展缓慢,无法吸收其他产业多余的劳动生产力。第三,现阶段福建省制造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关键期,产业层面上数字化支撑能力不足, 虽然部分制造业企业意识到了数字技术的好处,积极利用数字技术跟进数字化改造,但省内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设施建设不够充分,多数企业只能依靠自身建立小规模信息服务平台,不仅造成了企业生产错配,也间接提高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门槛,阻碍了两化融合的进度。
目前,福建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发达省份相比发展相对缓慢。主要原因:一是福建省高端装备企业数量偏少,产业规模较小,高端化转型所需要的人才、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研发环境等难以满足发展需求。二是省内基础工艺配套发展严重滞后,与高端装备制造相适应的产业链条缺失。高精尖制造仪器所需要的锻造、热处理等基础工艺水平达不到生产要求,本土零部件存在质量不高、安全性弱、可靠性差等问题,导致产业链高端缺位。三是高端装备产业与新技术的融合尚未成熟。在工业3.0时代,发达地区与省份已经在高端装配领域实现自动化,但福建省高端装备产品仍处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物联网相融合的探索阶段。技术研发相对落后和“五基”(基础技术、基础工艺、基础设备、基础零件、基础材料)不牢严重阻碍了福建省中高端制造业进入工业3.0时代的步伐,成为了制约福建省在中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障碍。
数字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将数字经济与福建省制造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数字经济创新给本省制造业注入更多的科技元素,既有助于福建实现制造业强省目标,也有利于推动本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程的实施。
立足福建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需要,鼓励地方制造业企业与数字企业加大数字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出台政府数字技术研发资金补贴政策,放松企业研发资金融通条件,缓解企业研发投入资金压力。充分利用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名校优质教学资源,围绕福建省制造业发展重点技术问题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促进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制造业产业链条融合,培养出一批同时拥有制造业专业知识和精通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加大本省数字人才建设资金投入,设计具有数字素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数字技术人才库。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的同时,要积极引进与本省制造业相适应的数字人才,不断优化数字创新环境,切实重视人才实际利益及发展空间,完善人才晋升通道,提高数字人才待遇,鼓励复合型人才扎根本省制造业。加强对制造业从业人员数字技术运用培训,实现干中学,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及相关数字人才培养双赢。
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势提高制造业要素配置效率,积极发展以数字技术为引领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改造传统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实际运用与信息技术服务的有效衔接。加快布局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驱动等技术为支撑的高新制造产业链,引导资本、复合型人才、先进技术等稀缺生产要素流向高端制造业,消除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发展的结构性障碍,为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路径。
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是为了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推动产业链条升级与生产体系完善。可凭借福建省的数字技术优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服务型制造业新业态,实现数字经济为制造业升级赋能,促进产业智能化、网络化、高端化发展。加快推进“机器换工”,对石油化工、高端装备制造、轻纺织工业等行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提升制造装备的智能化、自动化和数控化水平。开展制造业数字化高端技术挖掘,推广应用数字工业软件、数字信息管理系统、数字传感器、新型人机交互系统等。推动企业自主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支持企业实施大数据信息化系统管理与建设,利用工业大数据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监控及生产效率最优。着手信息化、智能化工厂与数字化车间建设,鼓励电子信息、棉纺织服装、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率先运用人机协作、智能感知、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实现产品制造高质、高效、绿色与安全化。 通过数字技术与生产设备、生产方式等生产要素的结合实现制造业全面智造升级。
融合发展是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通用属性决定了数字经济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赋能性,数字技术融合性使其可以通过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供给质量的提升及盈利能力的增强。当前,福建省工业化与数字化结合程度普遍不高,两化融合仍处于较低水平,传统制造业可以通过与现代数字技术进行产业融合,既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又可以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挖掘传统制造业的潜力。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数字化工具堆砌,而是制造业技术基础和组织结构动态变迁的过程,不能单纯依赖数字技术而忽略了传统制造业本身的工业属性。鉴于此,不能完全摒弃现有的制造业产业结构,而应在传统制造业上注入一批交叉学科人才,结合制造业不同行业特点与企业规模循序渐进,分门别类推进数字化转型。随着两化融合水平提高,实现制造业内部资源整合与重构,并培育新型产业生态体系,重塑制造业的研发体系、生产模式与商业模式,优化制造业领域资源配置,降低数字化转型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