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殷
冠心病已经成为现阶段对老年人生命健康威胁较大的疾病之一,如发展到终末期心肌严重受损,出现心衰症状,使患者出现下肢浮肿、心悸气短、无法平卧、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让患者失去自理能力,降低生存质量,进一步提高死亡几率[1]。研究发现,患者除了基础的药物治疗,疾病防治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心脏康复护理,对心功能进行全面评估,再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运动方案,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过患者容易因为心理问题影响运动康复治疗的依从性,因此要与心理干预相结合,为了探究运动康复治疗和针对性心理干预联合应用的效果,本院筛选出86 例2019 年8 月~2020 年8 月入院的老年冠心病心衰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8 月~2020 年8 月入院的86 例老年冠心病心衰患者,以奇偶数列法分为A 组与B 组,各43 例。A 组年龄62~85 岁,平均年龄(71.25±4.59)岁;女19 例、男24 例;病程2~10 年,平均年龄(5.03±1.66)年;基础疾病:17 例高脂血症、2 例陈旧性心肌梗死、5 例糖尿病、19 例高血压。B 组年龄63~84 岁,平均年龄(70.96±4.35)岁;女18 例、男25 例;病程3~11 年,平均病程(5.63±1.79)年;基础疾病:16 例高脂血症、3 例陈旧性心肌梗死、6 例糖尿病、18 例高血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年龄≥60 岁;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射血分数<40%;纽约心脏学会(NYHA)分级:Ⅱ~Ⅲ级;患者和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主动签订书面协议。排除标准:有康复运动禁忌证者;进行起搏器、心肺复苏或电除颤等治疗者;伴随心律失常、急性脑血管疾病、瓣膜性心脏病等疾病者;患有全身恶性肿瘤者;合并慢性肺部疾病、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B 组患者单纯进行运动康复治疗,A 组进行运动康复治疗联合针对性心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 运动康复治疗方法 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患者采取不同措施:①Ⅱ级者:入院1~2 d 内以病房中步行为主,2 次/d,步行距离在100~200 m;3~4 d 后病情有所缓解,每次步行可以>500 m,也可以下一层楼梯,运动2 次/d[2]。②Ⅲ级者:严格卧床休息1~2 d,在床上活动上下肢,如:髋关节内收外旋、踝关节屈曲等,同时每3 小时翻身1 次,也可在他人帮助下按摩肢体肌肉,10 min/次,2 次/d[3];入院3~7 d 逐渐进行床上坐立、床边站立、床边行走等运动,15 min/次,2~3 次/d,根据病情恢复情况提高运动强度[4]。③Ⅳ级者:严格卧床休息1~2 d,在护理人员帮助下双脚慢慢抬高维持2~5 s,小腿微微抬起维持10 s,4~6 次/d;入院3~4 d可在护理人员帮助下活动上肢,取坐位,手心向下,并向前伸直手臂,从内到外划圆,10 圈/次,4~6 次/d[5];入院5~6 d 进行上肢运动、肩部运动以及腹式呼吸、吹蜡烛运动、缩唇运动等;入院7~8 d 可以下床活动,坐直背椅,20 min/次,2 次/d[6]。
1.2.2 针对性心理干预 ①因为很多老年患者都会因为长期承受病痛折磨,所以多伴随负性情绪,进而影响病情转归和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因此,需要通过交谈掌握患者内心想法、情绪特点以及存在的心理问题,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②结合实际病情制定干预执行时间表,以便满足患者各阶段心理需求;同时采用个体和团体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调整干预措施,提高心理干预的有效性。③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当康复运动中遇到困难而出现负性情绪时,先放松精神、放松肌肉,并听轻柔的音乐,让全身心慢慢平静下来。④因为康复运动治疗过程长,需要耐心劝解患者,并进行相关知识宣教,纠正错误认知,提高重视程度,重建康复信心,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康复运动,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疗效 判定标准:①显效:呼吸困难、心律失常、乏力等症状明显减轻,心功能改善≥2 级;②好转:症状有所缓解,心功能改善1 级;③无效:症状无变化、病情加重或死亡。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3.2 心功能指标 检测干预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包括LVEDD、LVESD、LVEF、6 min 步行距离。
1.3.3 HAMA 与HAMD 评分 使用HAMA、HAMD评价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总分越低症状越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 A 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37%,高于B 组的6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两组干预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LVEF、LVESD、LVEDD、6 min 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A 组LVEF 高于B 组,6 min 步行距离长于B 组,LVESD、LVEDD 小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B 组干预后比较,aP<0.05
2.3 两组干预前后的HAMA 评分、HAMD 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HAMA 评分、HAMD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A 组HAMA 评分、HAMD 评分均低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的HAMA 评分、HAMD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的HAMA 评分、HAMD 评分比较(,分)
注:与B 组干预后比较,aP<0.05
心衰是冠心病患者病情迁延的结果,近些年来两种疾病合并发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因为患者长期心肌缺血,降低了心肌细胞供氧量,造成心肌心肌能量供应不足,从而影响细胞内能量代谢,让心肌功能减弱。为了促进心肌功能恢复,提高康复效果,需要“治”、“护”结合,这个过程中就离不开运动康复,长期坚持有助于重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增加心肌供血,同时还有助于抑制心室重构,从而提升心功能[7];另外,经过运动康复训练,能改善血管和骨骼肌异常情况,提高患者运动耐受性,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减轻心脏负荷[8]。
但是康复运动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但是患者往往因为病症迁延难愈、反复住院,而承受着较大的心理负担,存在严重的消极情绪,所以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不高。另外,该病有着较为特殊的解剖位置,所以大部分患者在面对应激状况时,不会采取积极应对的方式,而是采取回避或退缩的态度,长此以往积累更多的负性情绪,而抑郁、焦虑等都会给病情康复带来不好的影响。情绪上的波动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被大量释放出来,加速周围血管收缩,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提高心脏负荷,从而诱发一系列生理变化,引发水钠潴留等并发症,严重损伤心肌细胞,降低心功能[9]。同时,消极的情绪还会降低患者康复运动的配合度和依从性,从而影响康复效果。如果能联合针对性心理干预,及时掌握患者情绪变化,积极鼓励和疏导,有效调节患者情绪,康复运动中有良好的依从性,从而更快达到理想康复效果[10]。此次研究中,A 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37%,高于B 组的6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A 组LVEF 高于B 组,6 min 步行距离长于B 组,LVESD、LVEDD 小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A 组HAMA评 分(6.53±1.02) 分、HAMD 评 分(8.51±1.45) 分均低于B 组的(10.15±1.27)、(13.86±1.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针对性心理干预和运动康复治疗的同时展开能让患者更好的康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心理干预过程中,能鼓励患者进行内心倾诉,提高对疾病和康复运动的认知,消除恐惧感;而在康复运动治疗过程中,能结合病情循序渐进的展开,逐渐提高患者运动耐力、运动依从性,进而长期坚持运动,最终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老年冠心病心衰患者应用运动康复治疗联合针对性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心功能、优化康复效果有着较大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