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2022-08-10 01:33王璇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15期
关键词:腓总传导神经

王璇

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属临床常见现象,易在下肢远端部位发生病变,发病时下肢会有较重麻木感,不能正常自主运动促使发生运动障碍,肢体有灼烧或针刺疼痛感等不良反应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及下肢感觉神经影响十分严重,甚至存在致残的危险,其致残有研究显示可达50%~60%[1],这给患者及其家庭增加了很大负担,患者的心理也同时受到严重打击,也增加了经济负担,甚至会有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状态,从而不配合治疗,对治疗效果影响极其严重,严重降低了生活质量。该疾病在治疗时一般利用甲钴胺控制病情,甲钴胺为西医较常用药物,利用甲基化同人体甲基相转移,再通过与核酸和蛋白、卵磷脂相结合,进而帮助髓鞘形成及轴突再生,达到帮助神经细胞修复的目的,以至神经传导速度得以提升,不过此种方法改善症状效果并不明显,所以研究考虑结合其他相关药物同时施药[2]。经过对依帕司他进行研究,其具有控制醛糖还原酶活性等能力,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的效果。所以本文选取2019 年3 月~2021 年3 月本院收治的86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并对其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3 月~2021 年3 月收治的86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43 例。参照组患者平均年龄(58.87±5.98)岁;男23 例(53.49%),女20 例(46.51%);平均病程(8.56±6.02) 年。研究组患者平均年龄(58.63±6.21)岁;男25 例(58.14%),女18 例(41.86%);平均病程(9.01±6.0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医护工作人员需先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对其饮食、日常生活、运动等做相关指导,并协助患者掌握本病知识。参照组采用甲钴胺片治疗,用法用量严格依照医生医嘱:以0.5 mg/次,3 次/d 口服。研究组采用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用法用量严格依照医生医嘱:甲钴胺用法用量同参照组;依帕司他:以50 mg/次,3 次/d 口服。两组均治疗3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仅有轻微症状,深浅感觉、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减轻,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5 m/s;无效:症状体征无任何变化,神经传导速度无改善[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与参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67%高于参照组的72.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参照组出现1 例(2.33%)恶心症状,研究组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并不属突发症状,而是由长期饮食不健康、生活节奏紊乱、生活方式无规律、遗传等造成血糖长期处于高值状态。糖尿病患者多会出现不同的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糖尿病并发症其中之一,但其属严重型、易发型,致残率大,以至丧失日常生活能力,一般糖尿病患者在患病2~3 年后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例如:气色差、全身无力、四肢麻木、舌质淤斑等症状[4]。该病通常多与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共同存在[5]。已经严重影响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并受到社会重点关注,目的是为了减轻社会及家庭的压力及负担。多数患者家庭除了经济负担同时还会加重其家属心理压力,工作、生活均受到严重影响,从而降低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由于并发机制并不确切,诸多因素均可促使周围神经病变。有研究证实,多元醇-肌醇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之一,也是较重要因素,在血糖居高不下的状态会增强醛糖还原酶的活性,促使多元醇旁路被激活等最后导致神经发生障碍[6]。故需尽早行治疗干预,避免有坏疽、截肢等严重后果发生,给患者带来更严重的病痛。本文所研究的依帕司他和甲钴胺两种药物各具其效,甲钴胺可用于临床帮助周围神经恢复,依帕司他对醛糖还原酶具有相对的抑制作用[7]。因此,本文将两种药物合并用于临床治疗,并探究其临床疗效。临床神经传导速度对比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运、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67%高于参照组的72.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观两种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参照组出现1 例(2.33%)恶心症状,研究组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可说明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效果很大,使其临床疗效相较单一治疗更有作用,适用于临床治疗。研究还可看出该项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并未发现有不良反应发生[8]。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效果很明显,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减轻病痛,更利于帮助恢复正常生活,增强生活质量[9,10]。

综上所述,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高安全性,且临床疗效显著,对患者控制病情起到相当程度的作用,故可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腓总传导神经
超声引导下神经水分离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1 例*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思考心电图之178》答案
腓总神经损伤致踝关节功能障碍的伤残评定结果分析
腓总神经损伤30例MSCT多平面重建效果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跷“二郎腿”导致瘸腿
骨传导自行车头盔
“神经”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