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秀芬
(北京市延庆区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药剂科,北京 102100)
脑梗死是由于脑内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1-2]。当前针对脑梗死尚无特效治疗方案,临床多采取对症支持治疗,能够获得一定治疗效果。 但脑梗死后会引起神经细胞损伤,造成认知功能障碍、肢体麻痹等多种后遗症,给患者及其家庭甚至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脑梗死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可进展为血管性痴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关研究表明[3],恢复脑梗死患者脑部微循环,增加脑部血流量,对减轻缺氧、缺血所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具有重要作用。 丁苯酞是一种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 阿托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血脂调节药物,在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方面具有较好效用。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该院 2019 年 7 月—2021 年 6 月收治的 160 例脑梗死后MCI 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讨丁苯酞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的疗效,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脑梗死后MCI 患者160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对脑梗死的诊断;符合《2019 年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5]对MCI 的诊断;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悉同意;首次发病;能够配合完成本研究。 排除标准:伴有脑出血;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有精神疾病史。 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80例。 观察组男 44 例,女 36 例;年龄 38~75 岁,平均年龄(55.71±6.52)岁;发病时间 2~6 h,平均发病时间(4.06±0.47)h;体质量指数 19~28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3.26±2.11)kg/m2。 对照组男 45 例,女 35 例;年龄 37~75 岁,平均年龄(55.83±6.55)岁;发病时间 2~6 h,平均发病时间(4.09±0.45)h;体质量指数 19~27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3.22±2.10)kg/m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包括吸氧、控制脑水肿、调节水电解质平衡、降低颅内压、预防感染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措施。 同时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规格:100 mg)口服,100 mg/次,1 次/d;将 240 mg 桂哌齐特(福建金山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53059,规格:2 mL:80 mg) 加入250 mL 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行静脉滴注,1 次/d。 持续治疗 8 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丁苯酞(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299,规格:0.1 g)空腹口服,0.2 g/次,3 次/d;阿托伐他汀钙 (杭州民生滨江制药有限公司/上海安必生制药技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13750,规格:10 mg)口服,10 mg/次,1 次/d。 持续治疗 8 周。
(1)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8 周后的认知功能。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中文版(MoCA)[6]进行评价,共包含定向力、抽象思维及记忆等8 个项目,满分30 分,分数与患者认知功能呈正相关。
(2)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8 周后智力恢复情况。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7]评价,共包含视空间、注意力、定向力等7 个项目,满分30 分,分数与患者智力恢复情况呈正相关。
(3)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8 周后脑血流灌注指标水平。 采用颅脑CT 测定患者脑血容量 (CBV)、脑血流量(CBF)及平均通过时间(MTT)。
(4)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记录治疗期间患者的恶心呕吐、头痛及肝功能损害等症状。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如 MoCA、MMSE 评分,以()表示,分别采用 χ2、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的MoCA、MMSE 评分相比,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MoCA、MMSE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认知功能及智力恢复情况的比较[(),分]
表1 两组认知功能及智力恢复情况的比较[(),分]
组别MoCA治疗前 治疗后MMSE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80)观察组(n=80)t 值P 值15.68±2.34 16.12±2.38 1.179 0.240 22.15±3.31 24.92±3.40 5.221 0.000 16.29±2.41 16.33±2.45 0.104 0.917 21.62±3.38 24.58±3.40 5.522 0.000
两组治疗前的 CBV、CBF 水平、MTT 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的 CBV、CBF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MTT 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脑血流灌注指标水平的比较()
表2 两组脑血流灌注指标水平的比较()
组别对照组(n=80)观察组(n=80)t 值P 值CBV(×10-2 mL/g)治疗前 治疗后CBF[×10-2 mL/(g/min)]治疗前 治疗后1.05±0.22 1.08±0.20 0.903 0.368 1.22±0.25 1.36±0.23 3.686 0.000 0.66±0.13 0.62±0.15 1.802 0.073 0.78±0.18 0.93±0.21 4.851 0.000 MTT(s)治疗前 治疗后1.43±0.32 1.45±0.29 0.414 0.679 1.25±0.17 1.05±0.14 8.123 0.000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n(%)]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突发性脑部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具有致残率、致死率高的特点。相关研究表明[8],脑梗死的急性期病死率为5%~15%,即使患者经有效救治后, 仍有5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以MCI 较为常见,临床常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记忆障碍或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认为与脑部梗死区域缺血、缺氧,以致与记忆、学习相关的海马组织出现损伤有关。
以往临床针对脑梗死后MCI 患者常采用对症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其治疗效果仍难以满足患者在认知功能、智力恢复方面的需求。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MoCA、MMSE评分和CBV、CBF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MTT 短于对照组, 提示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在脑梗死后MCI 患者中的疗效确切。阿托伐他汀作为临床常见的他汀类药物,可有效抑制胆固醇的生成,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数量,进而获得较好的降脂作用,还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预防斑块形成[9]。将阿托伐他汀应用于脑梗死后MCI 患者中,能够降低血液黏稠度,加快血流速度,增加缺血区域灌注,改善患者脑部供血、供氧不足情况,以减轻脑损伤程度。同时,阿托伐他汀经口服后可迅速吸收,在1~2 h 内达到最大血浆浓度,且吸收程度随口服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能够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丁苯酞是一种以消旋-3-正丁基苯酞为主要活性成分的多靶点抗脑缺血药物,可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脑组织,对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物介导的病理反应进行选择性抑制, 进而利于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10]。 同时,丁苯酞可对脑组织缺血区域的线粒体产生保护作用, 进而达到调节脑能量代谢,改善脑部微循环的作用,有利于增加缺血区血流量,减轻脑细胞损伤程度,促进中枢神经功能恢复,提升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智力情况。 本研究将丁苯酞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于脑梗死后ACI 患者中,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发挥协同作用, 增强临床疗效,进一步改善患者脑部缺血区域的脑血流量,减轻脑损伤程度,促进认知功能与智力的恢复。本研究中,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说明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与阿托伐他汀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好的应用安全性,患者接受度较高。 但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可能对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及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后续研究中应延长观察时间,进一步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后ACI 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能够改善脑梗死后ACI 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 促进认知功能与智力恢复,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