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虹灵
摘 要 初中学段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教学目标如何达成?笔者认为,依文体打开诗词鉴赏便捷通道的密码常用有三:诵读、情感和意象,这是初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兴趣导航,学法指路,活动探究,师生双向奔赴,达成古诗词课堂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实现文化传承。
关键词 教学内容 体式 兴趣 学法指导 活动探究
古典诗词是文质兼美的文学瑰宝,是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它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陶冶学生情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初中学段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教学目标如何达成?王荣生教授说:“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备课的两个关注点。”确实如此,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关键问题。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从未停止对这两个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下面对自己的一点体会试做简要说明,权当抛砖引玉。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首作品的解读,会因年龄、学识、阅历等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比如孟浩然的《春晓》,或曰“喜春”的闲适喜悦,或曰“惜春”的伤感落寞,或曰暮春时节自然感发下的独特生命体验和生命意识的觉醒,或曰“中年隐者的本真自然”,众说纷纭,各有出处。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初中生来解读鉴赏呢?他们会有怎样的阅读接受度,会有哪些阅读期待呢?
还比如,《关雎》是抒写爱情,还是“后妃之德”?《蒹葭》是忧伤的情诗?对理想的追寻?抑或是可遇不可求的人生际遇哲学命题?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如何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其实是强调教学内容的合宜性。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考量两个因素:学情和体式。
1.学情:缘学情,明起点
初中学段,学生的古典诗词阅读基础如何、鉴赏能力怎样?阅读期待又是怎样?这是学情,这是老师教学时需要关注的起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目标”第三学段(7—9年级)阅读第6条要求:“了解诗歌文学样式”,第9条要求:“诵读诗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它还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结合课标解读和初中学生古诗词的阅读需求,初中古诗词教学目标(内容)依次确定为:1.满足学生诗歌阅读时的独特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现有的阅读能力;2.关注学生文化修养的提高和文化传承。
郑桂华教授在《古诗文教学思考与建议》讲座时也明确表达:古诗文与现代文学习意义的差异,古诗文教学主要不在于训练阅读技能,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我们古典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如果能在传承与认同中还能培养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那是超值课堂。
古诗词与现代文的学习意义差异:
2.教材:依体式,明终点
“依体式,明终点”的解读就是:依据文本体式(文体特点)来确定教学内容,不同文体有不同的打开方式。一首古诗词的核心教学内容,或者说教学目标、教学的终点,首先源自于古诗词文体的特质,其次是诗词文本特有的价值。文体之下,不同的诗歌文本有独特的教学价值,这是常识,笔者不多赘述。这里重点谈谈古典诗词的文体特点及打开方式。
《尚书·虞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简言之: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来的语言,五声是根据所唱而制定的,六律是和谐五声的。古诗词中蕴含着语言的音韵美与诗词的意境美,通过对古诗词的诵读与感悟,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唯美意境,深入体会古代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趣,并能够从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吟诵、诵读、朗诵,既是古诗词学习正确的打开方式,也是古诗词课堂教学该有的内容。
《左传》有言“诗以言志”;《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情感是诗歌的根本,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是古诗词学习该有的要点和命题。
如何读懂诗歌?如何把握诗人的情感?古典诗歌表情达意的常见方式有直笔(直接抒情)和曲笔(间接抒情)。直笔容易把握,曲笔古人习惯借助于意象,古典诗歌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含蓄蕴藉的意境中流露诗人的情感。
综上,依文体打开诗歌鉴赏便捷通道的密码常用有三:诵读、情感和意象。这也是我们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兴趣导航,学法指路,活动探究,这是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策略。
1.激发兴趣,双向奔赴
有些古诗词因多用典故曲折地表达个人际遇,较为隐晦难懂,而初中生知识储备尚不完善,思维发展鉴赏能力暂且不高,对其内容理解比较困难,也很难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蕴和丰富的情感,进而导致对古诗词学习失去了兴趣。因此,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老师要注重的是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一场双向奔赴,从而更好地提升文化素养,愉悦地完成文化传承。
记得在执教《万水千山总是情——李白诗歌赏析》时,第一版本以意象、意境为切入点,抓住李白诗歌中的“月”和“酒”,带领学生感知李白浪漫飘逸的诗风,效果平平。第二版本换一个思路,尝试着以“知人论世”的理念,结合李白的人生经历,借助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幽默风趣的视频讲李白的爱恨情仇。青春期的孩子们,一听“爱恨情仇”,兴趣盎然,两眼发光,倾情参与,完成了一次双向奔赴,效果良好。
李商隐的一系列无题诗,因典故而朦胧,因无解而神秘,含蓄蕴藉风流迤逦,可谓诗中瑰宝,灿烂了我们古诗词写意文化的星河,非常值得学生一读再读。可过于朦胧,让知识储备较少的初中少男少女们望而却步。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爱上这曲折含蓄的表达方式?记得在执教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笔者结合李商隐诗歌情感深情款款的特点设计了一个切入点:哪一句写出了李商隐的“暖男”潜质?生活化的问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了学生热情,引起了深刻的情感共鸣,师生完成了又一场的双向奔赴。
2.学法指导,举一反三
不同文体有不同的打开方式,科学适宜的阅读学法指导,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阅读体验,更可以优化学生的阅读品质。古典诗歌因其鲜明的文体特点,有以下三种基本的阅读方法。
(1)知人论世,明诗意
诗歌多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人的生平經历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领悟古诗里的意蕴,就必须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从人物时代背景中赏析古典诗词,这样才比较容易跟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2)反复咏读,感诗味
古典诗词“和乐而歌”,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注重诵读,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词的内涵,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从诗词的读音、节奏、感情三方面入手,让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和感悟诗词的内涵和情感。
反复咏读中感知层层诗味。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在江南异乡见他日故人,不胜今昔之感,又逢落花时节,昔日贵族的座上宾,今日却流落江湖,诗人的怅惘之情写得如此含蓄婉转,这是第一次读。同崔九一样,自己不也是避乱他乡,同样沦落天涯?这是第二次读。大唐帝国在开元盛世何其繁荣,经历安史之乱后同样风雨飘摇,这是第三次读。彩云易散琉璃脆,世间好物不坚牢,可以作哲学上的提升,这是第四次咏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鉴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咀嚼和玩味。古典诗词是最精致的文学作品体式,读懂是第一步,但仅仅读懂还不够,还要能欣赏语言的巧妙、语言的美。元遗山《与张中杰郎中论文诗》云:“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这是诗歌等文学体式鉴赏的经验之谈。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借助字典、辞典,然而字典、辞典只解释字词的意思,不可能把它的滋味告诉读者。隐藏在语言深层的情韵,附着在词语之上的色彩,未必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得到。这只有通过自己大量的咏读,反复的玩味,才能逐渐体会。例如读李璟的“菡萏香销翠叶残”,可以反复咀嚼,体会菡萏的妙处。《诗经·尔雅·释草》有云:“荷……其花菡萏”。菡萏其实就是荷花,就是莲花。但在咏读与玩味间,感觉“菡萏”却又比“荷花”更典雅、雅致,有一种别样的感觉。
诵读,对诗歌韵律和美感更有体会,可以获得感性认识。而诗味,在重点词义当中玩味、感知、比较,这是理性思考。
(3)借助意象,品诗情
“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是诗人、词人的情感密码。借助意象,可以准确触摸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古诗词中“柳”,谐音“留”,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是依依不舍、是离别后的伤感和思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麾下炙”“塞外声”“的卢”“霹雳”“沙场点兵”,各种意象渲染了战争的激烈,也写出了词人为国出战的豪情和驰骋疆场的英姿。可惜一切只是在“醉里”、只是在“梦回”,现实只是“可怜白发生!”“白发”这一意象,使英雄怀才不遇的愤懑和无奈倾泻而出。
3.活动探究,浸润传承
古典诗词教学是传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仅靠读读背背的传统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口味和需要。而探究式语文教学活动在传统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弥补了其文化与人文的不足,以崭新的理念为古典诗词教学提供了新鲜血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设置一些特定的教学情境或教学活动,如带有竞争性的、注重积累的“飞花令”活动;如经典诵读的“经典咏流传”;学科融合的诗画结合“赏画古诗”;读写结合的“对译改写”等活动,在活动中感受古典诗歌的语言意境魅力,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打造诗意的、有品质的课堂。
如笔者在执教苏轼诗词文赏析时,设置了一个活动:《论一个吃货的自我修养》。要求1.整理苏轼作品中出现的各种美食;2.探究各类美食背后体现的修养和安放的灵魂。学生带着问题去整理探究,随着黄州、惠州、儋州三地美食(酒、芦蒿、河豚、荔枝、东坡肉等)拼图呈现,苏轼尽管被贬依然旷达的修养如日如月般清晰明朗。在美食中感受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在美食中感受苏轼的旷达智慧,在美食中也安放了人间烟火气、俗世凡人心。这个活动既有整理,也有探究;既有浸润,也有思辨。
古典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是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古典诗词教学,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素养提升,还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意义重大。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打造有品质的课堂,深刻愉悦地完成双向奔赴,从而实现我们的文化传承。
[作者通联:广东东莞市沙田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