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瑶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450000
视网膜病变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糖尿病并发症,对患者视觉功能产生严重影响,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出院时一般受到常规出院宣教,但其缺乏持久性,有效率不高,导致患者出院后疾病认知度、依从性较低,不利于患者预后〔2〕。近年来,微信逐渐在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本次研究,基于微信平台给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延续护理,以探寻其临床价值,结果如下。
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将该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108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54例中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龄在42~72岁,平均年龄(62.41±4.29)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9.62±1.55)年。研究组55例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年龄在41~74岁,平均年龄(61.61±4.55)岁;病程1~14年,平均病程(9.41±1.79)年。两组间一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眼科专科检查,眼底检查证实;②意识清楚;③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并发严重精神障碍、意识迷糊;②并发白内障、青光眼等眼部其他疾病;③并发其他严重躯体疾病;④并发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等;⑤治疗过程中依从性差或自动退出。
对照组患者在出院时给予患者常规健康宣教、电话随访等。研究组给予基于微信平台的延伸护理。①患者出院时收集患者个人资料、病情情况、家庭情况、职业信息等资料,根据患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延伸护理计划。②成立由主治医师、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微信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技能。③成立微信公众号平台,每天定时推送疾病相关知识内容,同时公众号平台提供查询资料、咨询、预约复诊等功能,方便患者满足自身需求。④建立微信群组,小组成员在群内回答患者各种疑问,并要求患者及家属定时回馈自身血糖水平变化情况、病程病情、饮食、运动、休息、并发症等情况,小组成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饮食、运动、休息等指导,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生活行为。⑤通过微信定期与患者沟通交流,全面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给予情志调护,疏导患者不良情绪,指导患者聆听轻柔的音乐,帮助患者掌握音乐放松技巧,令患者置身于一种放松和美好的意境中,舒缓不良情绪。令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通过根据患者文化程度以及疾病认知,给予认知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并指导患者家属康复内容,令其督促患者。⑥选取病程时间较长,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善于人际沟通及组织活动的人作为同伴教育者,同时培训同伴教育者,提高其沟通技能。同伴教育者通过微信群组引导患者间沟通交流,并分享自身经验,提高患者认知,从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⑦与家属沟通,使家属关注公众号并加入微信群,学习疾病相关知识,进而督促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给予患者家庭支持,令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进而提升患者治疗信心。
记录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FPG)水平。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3〕评定患者应对方式,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分值范围0~50分,积极应对分值越高、消极应对分值越低表明应对方式越好。采用自护能力测量量表(ESCA)〔4〕评定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分值范围0~172分,分值越高表明自我管理能力越好。采用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调查量表(HeLMS)〔5〕评定两组患者健康素养,分值范围24~120分,分数越高,则健康素养水平越高。采用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CLVQOL)〔6〕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分值范围0~125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两组患者干预前FPG、2 hFP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FPG、2 hFPG水平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积极应对评分及消极应对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积极应对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消极应对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TCSQ评分比较(分,
两组患者干预前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分,
两组患者干预前HeLM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HeLM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HeLMS评分比较(分,
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
视网膜病变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糖尿病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有研究表明,患者自我护理技能与疾病控制间有密切关系〔7〕。住院期间,患者可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但出院后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及护理,可能导致依从性较差,自我能力较低,预后效果较差〔8〕。延伸护理是将护理工作由院内延伸至院外,令患者在家就可感受到来自医院的关怀〔9〕。微信软件完全免费,操作方便,沟通及时,传输信息快而准确,并且传输内容形式图文并茂,不受地域影响,是当下最为流行的即时通信类手机程序〔10〕。
本次研究中,给予研究组基于微信平台的延伸护理,结果研究组FPG、2 hFPG水平低于对照组。结果可见,通过微信可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督促患者保持健康行为习惯,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令家属给予患者家庭支持,从而督促患者纠正不良行为,使患者从主观上配合治疗,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同伴教育者在微信群组内引导患者间沟通交流并分析自身经验,有利于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血糖控制,从而督促患者保持健康行为,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进而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健康素养是影响疾病最终状态的一个因素,有研究表明,健康素养低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差,对疾病认知不足,容易延误疾病防治;健康素养高的患者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可改善个人健康状态〔11〕。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健康素养评分高于对照组,结果可见,基于微信延续护理可令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行为面对疾病,有利于提升患者健康素养,促进疾病预后。
应对方式是心理应激的一个重要因素,可影响机体身心健康。消极的应对方式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身心健康〔12〕。本研究中,研究组积极应对方式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方式低于对照组。结果可见,通过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给予情志调护以及音乐护理,可刺激大脑皮层,起到调节神经体液分泌作用,激发人体潜能,改善个体情绪体验以及身体机能,令患者保持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疾病。
自我管理能力是个人保持舒适、健康的自我管理行为,自我管理行为越好越可控制疾病发展〔13〕。研究中,研究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是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可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患者可通过检索、咨询等方式了解自身疾病情况,进而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意识。通过情志调护、同伴教育、家庭支持可令患者心情愉悦,感受到关爱,进而保持良好行为,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生活质量反映了个体健康及整体医疗效果〔14〕。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结果可见,基于微信平台的延伸护理可帮助患者控制血压水平,保持良好心态和健康行为,疾病预后更好,因此生活质量较高。综上所述,基于微信平台的延伸护理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出院患者中应用可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