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加温湿化在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导管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中的应用

2022-08-07 03:17罗丽秋梁建爱辛款强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4期
关键词:黏稠度颅脑气管

罗丽秋,梁建爱,辛款强

(新兴县人民医院 广东新兴527400)

重症颅脑损伤作为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占全身各部位创伤的9%~21%,因此需及时进行持续氧疗以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1-2]。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意识障碍,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痰液易堵塞呼吸道,严重影响患者呼吸功能及肺部通气功能[3]。气管插管作为预防重症颅脑损伤呼吸道梗阻的有效方法,不仅能改善通气功能,还能减少脑损伤,但气管导管插管会使患者呼吸道失去湿化作用,增加气道梗阻等并发症发生风险[4]。我院对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导管非机械通气患者施行持续性加温湿化,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4例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导管非机械通气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重症医学科收治的48例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导管非机械通气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符合重症颅脑损伤诊断标准[5],患者临床资料完整;②无呼吸道严重病史。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②存在严重传染性疾病。观察组男34例、女14例,年龄33~87(60.75±15.44)岁;疾病类型:颅脑外伤16例,脑出血32例。对照组男16例、女18例,年龄22~85(59.85±16.18)岁;疾病类型:颅脑外伤15例,脑出血1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要求。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气道护理。①保持人工气道通畅,严密监测患者体温、血压、呼吸、意识、瞳孔、痰液等变化,若发现异常及时遵医嘱采取应对措施,预防肺不张、肺炎等并发症发生。②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患者抬高床头30°,头偏向一侧,使腹肌松弛利于呼吸,减少胃内容物反流。③气管插管后应妥善固定,避免导管滑出。④吸痰时动作轻柔迅速,协助患者翻身轻击背部,利于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停用呼吸机后予持续中流量氧气吸入。⑤维持室温20~24 ℃,相对湿度60%~70%。采用传统氧气管连接吸氧装置,使用30 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连接微量泵延长管并以微量泵匀速滴入导管内湿化。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持续性加温湿化。患者脱机后,使用呼吸机呼吸加温湿化器,将氧气管连接加温湿化器,输液器连接灭菌注射用水。湿化前将灭菌注射用水加至湿化罐水位线标志,氧气管前端没于湿化液以下,打开湿化器电源开关,使用中度湿化档,并保证恒温,通过加热湿化液产生水蒸气,与氧气混合,对氧气进行加温湿化处理,然后通过气管导管螺纹管接呼吸机管道湿化器,每2 h清理1次管路内冷凝水。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痰液黏稠度。Ⅰ度:稀痰,表现为米汤或泡沫样,吸痰后管内壁无痰液滞留;Ⅱ度:中度稀黏痰,较Ⅰ度黏稠,需用力咳出,吸痰后管内壁有少量痰液滞留,但能用水冲洗干净;Ⅲ度:痰液外观明显黏稠,常呈黄色样且伴有明显痰痂,吸痰后内有大量痰液滞留,不易冲净。②比较两组气道湿化效果。湿化满意:呼吸道分泌物稀薄,易吸出、无血痂、无不适感、呼吸通畅、通气功能好;湿化不足:呼吸道分泌物较黏稠,不易吸出,呼吸不畅,通气功能较差,易发生缺氧;湿化过度:呼吸道分泌物稀薄,需要频繁吸引,有明显不适感,易导致发绀缺氧。③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氧疗效果。分别于干预前、脱机后3 d检测比较两组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HR)、动脉血氧分压(PaO2)。④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采用拉斐尔呼吸机监测患者用力肺活量(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VEmax)及最大通气量(MVV)。⑤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肺部感染、呼吸道梗阻、黏膜出血。

2 结果

2.1 两组痰液黏稠度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痰液黏稠度比较[例(%)]

2.2 两组湿化效果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湿化效果比较[例(%)]

2.3 两组干预前后氧疗效果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氧疗效果比较

2.4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2例、呼吸道梗阻2例、黏膜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3例、呼吸道梗阻4例、黏膜出血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5,P<0.05)。

3 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舌后坠、反射减弱等,痰液易堵塞呼吸道,导致缺氧窒息,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气管插管在急救复苏、解除呼吸道梗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目前临床常用的保持呼吸道畅通、预防梗阻、改善通气功能的有效方法。但建立人工气道后外界气体可直接进入导管,破坏了患者上呼吸道正常加湿、过滤及加温等生理机能,导致呼吸道水分丢失,屏障作用降低,纤毛活动减弱,痰液黏稠不易排出,气道阻力增加。若气道湿化程度持续降低,患者还易出现气管黏膜干燥、分泌物黏稠等现象,甚至出现气道阻塞及肺部感染,威胁患者生命安全[6-7]。因此,对气管插管患者而言,有效进行气道湿化,减少肺部感染、导管管堵塞、黏膜糜烂等并发症十分必要。临床常用的湿化方法有雾化吸入湿化法、持续性加温湿化、气道内滴生理盐水等,均能替代人体上呼吸道的温、湿化功能,稀释分泌物、维持支气管纤毛正常功能,保证患者气道通畅[8-9]。

本研究将持续性加温湿化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导管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中,结果显示,观察组痰液黏稠度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湿化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SaO2、HR、PaO2、FVC、VEmax、MVV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表明持续性加温湿化氧疗效果显著,能改善痰液黏稠度与肺功能。究其原因:常规氯化钠溶液属低渗溶液,虽然不易引起痰痂、痰栓形成,但在溶解痰栓和抑菌等方面还应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单独使用不易达到湿化要求。而持续性加温湿化能有效弥补其不足,利用湿化器配合加温湿化罐将无菌水加热产生水蒸汽,与吸入气体混合,对吸入气体进行加温加湿,为患者提供足够的湿度和温度,建立更适合患者的湿度环境。不仅能有效减少气道分泌物,降低痰液黏稠度,减少痰痂和肺不张的形成和发生,使患者轻松咳出痰液,有利于分泌物引流并控制感染,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是目前最有效的湿化方法。但需注意在湿化期间对设备工作,气体湿度、温度给予监测,并主动了解患者感受,若出现不适及时处理[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将持续性加温湿化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导管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中,湿化效果满意,可降低痰液黏稠度,改善肺功能,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黏稠度颅脑气管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类型气管套管的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PDCA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气管狭窄病人导管插管二例
睡前喝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小学品德学科长课程的路径设计
血液黏稠患者忌食花生红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