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部全录》呕吐门数据挖掘探讨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治疗思路

2022-08-06 07:25方灿途李陆振
河北中医 2022年6期
关键词:医家方剂半夏

陈 婷 方灿途 李陆振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肿瘤科,广东 中山 528400)

《医部全录》为《古今图书集成》的组成部分,由清代陈梦雷主编[1]。其收集了从《内经》至清代的医学类相关内容,本书为晦涩难懂的古籍加上注释,融汇脉诊、各类学说、诸疾诊疗等多个部类,对于古籍的整理不失详尽且极具实用性,对后世研究影响深远[2-3]。该书诸疾中的“呕吐门”对于古代医家如何辨证论治呕吐有详实记载。呕吐在临床中十分常见,而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更是给60%~80%癌症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脱水等并发症随之而来,导致患者过早结束治疗,生活质量下降[4-5]。我们将其中复方纳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TCMISS)V 2.5进行数据挖掘,统计其中用药频次、核心组合及演算新方,深入了解古代医家治疗呕吐的规律,并将结果与CINV联系,探讨相应诊疗思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整理《医部全录》呕吐门[6]所列方剂。

1.2 筛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医部全录》呕吐门治疗呕吐方剂;处方记载的药物有明确用量及具体书籍来源;纳入方剂均为复方。

1.2.2 排除标准 《医部全录》呕吐门治疗呕吐方剂中的单方;本书中运用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呕吐,如针灸、导引等;处方记载的药物无明确用量的文献。

1.3 资料录入 根据上述筛选标准,排除46个单方和除中药内服法之外的其他治疗方法,共纳入135个方剂,涉及药物140味。资料录入TCMISS V2.5建立数据库时,安排2人共同完成以确保数据准确性。

1.4 界定标准 录入处方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7]中的中药名称,并对其中的中药进行规范化处理,以防药物频次降低影响药物关联性的演算。如将半夏、法夏等统一为半夏,莪术、蓬术统一为莪术,方中有明确提到运用炙甘草录入“炙甘草”,否则统一录入“甘草”处理。

2 结果

2.1 病因病机及证型 《内经》中最早记载呕吐病名,涉及篇目10篇,对于其病因论述详尽[8]。《素问·举痛论》指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内经》将呕吐病因病机归为六淫外感、情志不遂、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等因素,从六经及寒、热、虚辨证,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脐下反动,气游三焦……呕逆躁烦”,即是关于少阴呕吐论述,邪扰少阴,心下热致胃气上逆发为呕吐,患者一般伴易饥、呕臭秽食物、腹痛、心下烘热等表现。《灵枢》论述呕吐病因病机除肝气乘脾、太阴气逆、外热外,五味之中食味苦可变为呕,以“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之故。《金匮要略》认识到寒、热、痰饮、水气均可致呕同时,提出部分呕吐为人体排除毒害之物的正常反应,如“酒疸”“痈脓”等。刘元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凡呕吐者,火性上炎”,张景岳则认为“因胃实而呕者少,因胃虚而呕者多”。陈士铎《石室秘录》提出“凡有吐症,皆肾虚故”,强调窥见病根,肾虚则吐证频作,运用肾阳相火助脾,脾土生胃,胃气充盛使呕吐平复。各医家关于呕吐病因病机论述详尽,见表1。呕吐病因统计见表2。

表1 各医家关于呕吐病因病机相关论述

表2 呕吐病因统计

2.2 证治 在古代尚未生成关于证治概念,辨治略显散乱,无当今规整证型,总体包括以方证论治、病因论治、三焦辨证、分经辨证等,亦有佳效。《景岳全书》提到“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张景岳提纲挈领,将呕吐分为虚、实2类,并指出胃寒型呕吐多于胃热,用药不废寒凉,推崇温补,运用干姜、人参类补虚温药为多。《金匮要略》中治疗呕吐思路对后世影响较大,从治疗寒证、热证、痰饮、水气呕吐等出发,分吴茱萸汤证、半夏干姜散证、四逆汤证、大半夏汤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小半夏汤证、文蛤汤证等,其中小半夏汤成为后世治呕基本方,此后多个方子均可见嵌含此方。《东垣十书》从阳明、太阳、少阳分经论治,以呕吐时声物有无区分气血俱病、血病、气病。《活法机要》从三焦论治,上焦归于气壅,宜降气和中;中焦归于积滞,宜去积行气;下焦归于寒,宜温肾兼和中。《证治要诀》分证论治寒呕、热呕、气呕、食呕、痰呕、血呕、走哺、漏气。综上可见,古代医家在辨治呕吐中,虽无规整证型统一,其治疗仍有规律可循,多以针对提出的病因病机进行分型诊治为主,根据各类处方及辨证依据,总结呕吐证型主要有:脾胃虚弱、胃阳亏虚、肝气反胃、食滞胃脘、外邪犯胃、痰饮内停。

2.3 药物频次 本研究纳入135个方剂,涉及药物140味,录入系统后进行药物频次统计后得出,使用频次前5位的分别为人参、甘草、生姜、半夏、陈皮,频次在10次及以上的共有18味药物,见表3。使用频次前10位药物见图1。将表1的18味药物按药物功效进行划分,补益药:人参、甘草、白术、大枣、当归、炙甘草;理气药:陈皮、丁香、木香、藿香、厚朴;温里药:干姜、附子;化痰药:半夏;解表药:生姜;化湿类:砂仁;利水渗湿药:茯苓;驱虫药:槟榔。

表3 诸疾呕吐门中治疗呕吐复方中出现频次≥10次的中药

图1 使用频次前10位药物柱状图

2.4 核心组合及新方 经过复杂熵聚类演算出6个核心组合及3个新方剂,见表4、5,生成序列新方网络展示图见图2。核心组合1、2、4、5及新方1、2基本思路与芳香燥湿、行气健脾相关,符合治疗湿滞型呕吐的处方思路,李东垣治吐酸用安胃汤、加减二陈汤均含丁香;核心组合3、6及新方3采用辛香健脾之法,乌梅止呕生津,细辛、桂枝、花椒温中驱寒,可用于寒湿困脾、脾阳不足型呕吐。核心组合3、6及新方3包含厥阴证主方乌梅丸思路,配合苦寒黄连、黄柏可用于寒热错杂、虚实并存厥阴证。

表4 治疗呕吐复方聚类的核心组合

表5 基于熵聚类治疗呕吐的新方

图2 基于熵聚类治疗呕吐序列新方的网络展示图

2.5 四气五味、归经 运用统计模块报表分析,选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可知本书中治疗呕吐用药多偏温药,温性药物使用频次为482次,占比60.25%;五味分布以辛、甘、苦为主,分别占比42.41%、29.66%、24.80%。用药归经主入脾、胃、肺经,出现频次分别为653、501、457次,占比为27.20%、20.87%、19.03%。见图3~5。

图3 中药四气分布饼状图

2.6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在支持度设置为26、置信度设为0.9的情况下,得到组合数为0。调整支持度为15,置信度设为0.5,得到组合药物模式频次(见表6)、关联规则(见图6)及规则置信度(见表7),说明古代医家用药组合分散,各有所长。药物模式频次按照降序排列,前5组为:生姜,甘草(26);生姜,陈皮(24);生姜,人参(24);人参,甘草(23);生姜,半夏(22)。

图4 中药五味分布饼状图

图5 中药归经分布柱状图

表6 组合药物模式频次

图6 治疗呕吐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网络可视化图

表7 中药复方中药物规则(置信度>0.5)

3 讨论

本研究以《医部全录》呕吐门治疗呕吐的方剂作为资料来源,通过TCMISS V2.5进行数据挖掘,深入了解古代医家治疗呕吐的处方用药思路,并在其中探寻对于CINV治疗的启迪意义。现代中医对于CINV病因病机有所探究,认为主要与外邪犯胃、胃失和降、脾气虚、痰饮、肝气乘脾等相关,与古代中医治疗呕吐思路有较大的契合度[9-10]。CINV考虑外邪侵袭人体,胃失和降,上逆为呕;部分学者认为肿瘤患者素体虚弱或久病体虚,化疗药物作为外邪产生药毒侵袭人体,造成脏腑虚损,尤以中焦脾胃为主[11]。脾胃失司,影响气血生化,机体失于濡养则进一步虚损,脾土亏虚则脾胃相关症状可加重,如恶心呕吐、便溏、腹胀等;脾为贮痰之器,脾虚则运化不能,水湿停滞,蕴生痰湿,阻碍中焦司职,胃中痰饮随气上逆[12]。同时脾升清,胃降浊,气机升降失调,亦是恶心呕吐病机。另外,患者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乘脾可致口苦、恶心欲呕等表现。

古代医家在辨治呕吐中,多以针对提出的病因病机进行分型诊治为主,CINV则应根据肿瘤患者本身病理特点进行相应诊治。本门部中针对各医家诊疗思路,呕吐基本证型可分为脾胃虚弱、胃阳亏虚、肝气反胃、食滞胃脘、外邪犯胃、痰饮内停。中医学认为,CINV总体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机与脾虚失运、肝气乘脾、阳虚不受纳等相关。张景岳提出呕吐先审虚实,《中藏经》描述五脏之虚呕吐时,曰“食不入胃,吐逆无时,皮毛憔悴,肌肉皱皴……行步喘促,精神不收”,CINV患者主要以虚为主,实证较少,寒证为多,热象较少。将其分为虚实两证,虚证包括脾胃虚弱、脾阳虚衰,实证包括肝气犯胃、痰饮内停、胃寒呕吐。

现代医学认为,肿瘤患者CINV一般与化疗药物刺激催吐化学感受区、刺激胃肠黏膜产生5-羟色胺(5-HT)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产生冲动至呕吐中枢相关[13]。CINV一般分为预期性呕吐、急性呕吐、迟发性呕吐等[14]。焦虑、抑郁等情志因素可伴随在预期性呕吐全程[15],患者由于前一次的CINV较难控制形成本次的条件反射[16]。《济生方》中“忧思伤感……亦能令人呕吐”,认为肝气乘脾而致呕吐,治疗此种呕吐可在前期进行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延迟性呕吐一般发生在化疗后24 h[16],与中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反胃”描述类似,饮食入胃,良久不化,腐熟失常,后由胃反而出,此病较之呕吐无热象,考虑脾肾阳虚,火衰而不能腐熟谷物。急性呕吐为化疗后短时间内即出现呕吐,多在24 h内缓解。此种呕吐应考虑肿瘤患者久病,脾虚不受纳之内因及感受化疗药物外邪后,机体产生应激反应,治疗应以补益中气及祛邪外出为基本治疗原则。难治性呕吐则应根据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一般认为此种呕吐病程久,病位深,应注重顾护脾胃及肾气。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针对呕吐酌定两方,一为清火止吐汤治火热之吐,一为散寒止呕汤治寒呕,两方妙处在于平缓渐消火势、散寒温中之外,注重扶胃气,则脾胃运化,克制水湿泛滥而吐自止;补脾土,则寒不上侵而散则病可除。同时强调肾火生脾,重视治肾之药的运用。另外,对难治性呕吐古籍中推荐方药可试行之,如“诸药不效者,红豆丸神效”。

本门部提出的呕吐分型与肿瘤患者的不同呕吐表现有较多呼应之处,对临床治疗有启迪作用。如对于癌症晚期,出现朝食午吐、午食晚吐或朝食暮吐者,为张介宾所谓“呕吐之极,或反胃,粥汤入胃即吐,垂死者”,予人参汤热服之或人参汤和粥共煮之。肿瘤并发恶性胸腔积液出现CINV时,可参考《医学入门》“烦渴者,先呕后渴,为欲解,猪苓汤。先渴后呕,为停水,赤茯苓汤。饮水即呕者,五苓散”中治疗水饮呕吐相关论述,水停中脘而作呕,可予半夏加茯苓汤、橘皮半夏汤、和胃二陈煎、苓术二陈煎之类[17]。痰饮吐水无时节者,予赤石脂散等。另外,《医部全录》呕吐门记录了呕吐危象,如“呕吐脉弱,小便自利,身微热而厥者,虚极难治”“病内外俱虚,卧不得安,身冷,脉细微,呕而不入食者,死”,应在临床上及时辨别,予回阳固脱、益气生脉等治法。

对药物频次进行整理,在高频药物中可见六君子汤、二陈汤、四逆汤、厚朴温中汤、理中汤等基本组成方药,由上可知在治疗呕吐中,古人偏重补益、理气、温里、燥湿等。甘温人参使用频次最高,其补脾益肺,对于脾虚呕吐发挥作用,同时以其大补元气之功挽救大汗、大失血等所致元气暴脱,胃气枯竭型反胃,如在《医案学》中薛己医案选析关于论治呕吐中均以四君子、六君子汤为基础方,根据不同辨证加减用药。甘草泻心火,同时兼补益脾胃之功,与各医家治疗呕吐注重顾护脾胃之气的原则相符。半夏在《医部全录·呕吐门》治疗呕吐复方中共使用49次,其中在张仲景方中使用次数较多,达10次,半夏以其燥、降之性,在呕吐中可起到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效。孙思邈云“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生姜温中止呕,与其他药同用各显其功,若与半夏同用制其毒,治痰饮型或胃虚有饮型呕吐;若与白芍同用,则温经散寒,治虚寒型呕吐;若与大枣同用,则彰显补益脾胃、调节营卫之功,以治脾虚型呕吐。

运用统计模块报表分析可知,选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可知《医部全录》呕吐门中治疗呕吐用药多偏温药,五味分布以辛、甘、苦为主,用药归经主入脾、胃、肺经。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曰“凡治胃虚呕吐,最须详审气味”,强调呕吐之病中所进食药物或食物之味,略有不慎,入口即吐,影响药物疗效,故在药味选择中应当根据证型审慎取之,尤以虚证更需注意。辛味药以其行、散之性,发挥解表发散、行气之功,甘味调中补虚,苦味则清泻火热。辛味药对于上焦气壅之证有佳效,李东垣提出“若胃虚谷气不行,胸中闭塞而呕者,惟宜益胃推扬谷气而已”,胃虚型呕吐应重甘味药的运用,以补益脾胃,健运水湿。《卫生宝鉴》运用理中汤时强调气逆宜去白术,考虑其甘而壅之特性,因此在对于气上逆而吐多表现时应考虑减少壅滞滋腻之品,与胃虚型呕吐鉴别。张介宾提到“胃寒者十居八九,内热者十止一二”,统计古代医家临床呕吐用药偏向温药,其散寒温中、补火助阳之效在胃寒型呕吐中发挥其效,并且此型呕吐在临床过程中占比更大。呕吐病位主要在脾胃,用药归经多入脾、胃经,引药直达病所。

药物模式统计可探索古籍中药对使用情况。药物模式中以生姜-甘草、生姜-陈皮、生姜-人参、人参-甘草、生姜-半夏为频次靠前组合。孙思邈提出“生姜为呕家圣药”,对于后世影响较大。后世多在方中加入生姜或在煎药方法中提到“与姜汁同服”等食用方法,如《郑氏小儿方》阴阳丸,运用姜汁糊丸,小胃丹中用法嘱淡姜汤送下,助胃膏、十珍汤、炮附子丸、小丁沉丸、温中白术丸均提到运用生姜汤下。用药组合前5组中有4组为生姜和他药构成组合,多结合补益类、化痰类药物,共奏温中益气、运湿化痰功效。在前13个组合的用药情况中可见,诸医家用药多入脾、胃经,紧扣脾胃病位,以温中、益气、燥湿化痰为主要治疗目的。

本研究统计,在135首方剂中,34首方剂包含特殊煎煮方法,其中19首方剂与姜汁或姜汤同下,5首方剂嘱米汤、粥饮共服,4首方剂和蜜同服,其他包括酒、白汤、枣汤等同服共6首方剂。张仲景对于服药法和将息法较为重视,认为其影响到方药功效发挥及疾病治愈与否[18]。如粥饮促进汗源生发、充养谷气以达祛邪外出目的。当代医家刘渡舟亦言大麦粥既可消积亦可和胃气、调气血[19];李中梓《医宗必读·呕吐哕》言“吐而中气久虚,必借谷食以和之”,粥和米饮充养谷气,益生津液,健运中焦。对于化疗后胃阳虚弱的呕吐患者,温粥可助阳、健脾同时,一则调药性,对于止呕药中如有沉降性质的矿石类药物毒性有缓和作用;二则减少化疗药物对肠胃的刺激,这也是CINV机制之一。《本草拾遗》提到“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生姜、姜汁在用药频次、药对模式及煎煮方法中均占据较大比重,而生姜汁散胃寒之功更强。加蜜同服可起到制毒作用及增加补中益气之效。治疗CINV可根据辨证处方,辅助相应煎药法及将息法,促进药效发挥,如对于脾胃虚弱型、胃寒型呕吐可辅助姜汁温胃散寒;表寒型呕吐,运用解表发散方药时辅以白粥等助阳发汗,祛邪外出。

综上所述,本门部中涉及的治疗呕吐复方共135首,药味达148味,古人认为呕吐病因主要归为外邪、情志不遂、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病机主要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古代证型并不规整,主要为寒、热两端,大体治疗思路相似,用药处方各抒所长,分型为脾胃虚弱型、胃阳亏虚型、肝气反胃型、食滞胃脘型、外邪犯胃型、痰饮内停型。用药频次>10次有18味,以人参、甘草、生姜、半夏为主,用药多为温性药物,辛、甘、苦味为主,多入脾、胃、肺经,用药偏重补益、理气类药物,挖掘出核心组合6个及新方剂3个。在治疗CINV中,可参考其中治疗思路,顾护胃气兼顾气血生成,祛除外邪亦重视充盛谷气,重视脾胃喜恶及呕吐时对于药物性味趋向,辛开苦降蕴含于泄厥阴和阳明之中。如有条件可形成对应的中医证型规律探索,形成相应治疗体系。与西药联用时,服用先后顺序与其协同作用相关性、将息法对于CINV疗效影响等问题,值得进一步进行对照试验观察。同时,《医部全录》中诸疾中其他门部包含珍贵中医学说及方药,值得进一步探讨挖掘,TCMISS V2.5可成为良好的统计工具,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20]。

猜你喜欢
医家方剂半夏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中药方剂,新冠肺炎患者的福音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何谓中医“七方”
半夏入药多炮制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半夏入药多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