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

2022-08-06 05:14杨慧媛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20期
关键词:依从性病情患儿

杨慧媛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辽河院区儿科,辽宁 盘锦 124000)

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疾病。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小儿高热惊厥发生的主要原因,与患儿年龄小、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有关。当体温升高至38 ℃以上时,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后引起惊厥发生[1-2]。为提高高热惊厥患儿的治疗效果,在治疗期间还需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本研究对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04例高热惊厥患儿进行研究,旨在观察综合护理的实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104例高热惊厥患儿,病例选取时间为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根据随机抽签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0.5~7.0岁,平均(3.19±0.28)岁。观察组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0.5~6.0岁,平均(3.03±0.32)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含对患儿病情变化、生命体征指标变化密切进行监测,做好口鼻腔分泌物及时清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坠床等。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健康教育。在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与患儿家长主动进行沟通,针对疾病知识向患儿家长进行讲解,提高家长的认知程度,让患儿家长认识到协助患儿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②环境护理。为患儿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病房内保持适宜温湿度,室内光线不宜过亮,病区内禁止喧哗,避免影响患儿正常休息;病房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护理操作时间尽量集中在某一时间段完成,且操作时保持动作轻柔;患儿在休息时,要求家长陪护在患儿身边,将床挡抬起做好保护,避免患儿出现坠床情况。③发热惊厥护理。根据患儿体温,实施相应的降温处理,如患儿体温在38.5 ℃以内,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在患儿额头放湿毛巾冷敷、在患儿腋下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给予患儿温水擦浴,对其腹股沟、腋下、颈部等大血管走向位置以及四肢、手心等部位进行擦洗,同时在冷敷时避免冻伤患儿[3];对物理降温无效或患儿体温持续处于38.5 ℃及以上时,则需遵医嘱给予患儿降温药物使用。对患儿出现惊厥症状时,将患儿体位立即摆放呈右侧卧位,使患儿头部向一侧偏斜,对其口腔分泌物及时清理,保持呼吸通畅;如患者因抽搐牙关紧闭时,则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或用开口器置于患儿口腔中,避免患儿在无意识下咬伤口唇、舌体等部位[4];对出现缺氧症状的患儿,在对患儿瞳孔、意识变化密切观察的基础上,给予患儿面罩吸氧处理[5]。④病情监测。对患儿呼吸、脉搏、心率、意识状态、体温、尿量、血压、四肢肌张力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密切进行监测;观察患儿是否有缺水情况,注意补充电解质、水分等,避免脱水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儿惊厥发生的次数、持续时间进行观察与记录,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与调整提供依据;在用药过程中,对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向家长进行讲解,用药后密切进行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立即通知医师进行处理。⑤心理护理。对于高热惊厥患儿家长而言,在患儿发病后,家长心理焦虑情绪严重,易与医护人员产生纠纷[6]。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对疾病发生的原因、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等向家长进行介绍,获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⑥饮食护理。护理人员需结合患儿实际情况为患儿制订科学的饮食计划,饮食以易消化、清淡为主,保持维生素、蛋白质及热量含量丰富,多给患儿喂水,保证患儿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摄入均衡,对患儿机体抵抗力、免疫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惊厥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对比。从配合度、哭闹程度、患儿表情3个方面进行评分,各指标评分1~3分,总分9分为完全依从、总分6~8分为部分依从、总分≤5分为不依从,依从性=(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护理前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区间0~80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区间0~80分)对两组患儿家长心理状态进行对比,评分越高表示心理状态越差。护理前后对家长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对比,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疾病掌握程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 对两组患儿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惊厥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19±0.65)h、(15.76±3.03)h、(5.02±1.13)d,均短于对照组的(4.48±0.97)h、(21.39±4.77)h、(7.29±1.4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03、12.094、5.393,P<0.05)。

2.2 患儿依从性 经统计分析,对照组中完全依从9例(17.31%)、部分依从32例(61.54%)、不依从11例(21.15%),依从性为78.85%(41/52);观察组中完全依从23例(44.23%)、部分依从26例(50.00%)、不依从3例(5.77%),依从性为94.23%(49/52)。观察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χ2=8.076,P<0.05)。

2.3 家长心理状态及疾病知识掌握程度 护理前,两组家长SAS、SDS评分及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心理状态指标评分均降低、病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病知识掌握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家长心理状态及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家长心理状态及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对比(分,)

注:与护理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对比,bP<0.05。

3 讨 论

高热惊厥主要发病原因为小儿大脑发育不完全,体温短时间突然提升,脑神经细胞遭受刺激后导致运动神经元异常,导致患儿骨骼与肌肉自主收缩困难,进而引发惊厥症状。在对小儿高热惊厥的治疗中,药物治疗是主要方法,但为了提高治疗效果,还需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7]。综合护理是一种全面、系统的护理模式,在临床中应用已经比较普遍。在高热惊厥患儿的护理过程中,应用综合护理,从患儿入院开始,通过健康教育知识宣教,让患儿家长对高热惊厥疾病加强认知,获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通过环境护理,为患儿提供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对患儿病情改善有促进作用;通过对疾病本身进行护理,使患儿在发热与惊厥发生时,症状能够尽早缓解,最大限度的降低此类症状对患儿带来的伤害[8];通过加强病情监测,能够为患儿后续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并对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及时发现与处理;通过对家长实施心理护理,使患儿治疗期间家长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协助患儿更好的配合医护工作,在提升患儿依从性的基础上,保证治疗效果的实现[9];通过饮食指导,确保患儿在治疗期间机体能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对其身体功能恢复、病情缓解均有促进作用[10]。

从本次研究来看,观察组患儿惊厥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高热惊厥患儿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后,患儿临床症状缓解速度加快,加快了患儿康复进程;观察组患儿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高热惊厥患儿护理中的应用,可使患儿能更好的配合医护工作,为治疗效果的实现奠定了基础[11];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家长心理状态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疾病知识掌握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综合护理的实施对患儿家长心理状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提高了家长对疾病的认知水平。综合护理干预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一种护理模式,以患者的病情特点、护理需求、预后质量为依据,给予患者全面、系统的护理服务,有助于提高整体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12]。综合护理具有全面性、综合性的特点,贯穿于患者入院至出院的全部过程,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3]。对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实施综合护理的过程中,因为患儿病情不稳定,症状严重,家长对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较低,因此通过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家长的认知水平,使其充分认识到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环境干预能够为患儿提供舒适、安静、整洁的治疗环境,确保其睡眠充足;因为高热诱导神经细胞过度兴奋,引发惊厥,所以需要即使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将体温控制在38 ℃以下,物理降温为有效方法,采用冰敷与乙醇擦拭为主的物理降温方法,针对无效患儿则采用降温药物,有助于缓解患儿症状[14];严密观察患儿病情能够及时发现异常,进行对症干预,为患儿健康提供保障;合理的饮食干预能够确保患儿摄入营养均衡,对于强化其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15]。

综上所述,在高热惊厥患儿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对患儿康复有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依从性病情患儿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唇腭裂患儿家长围手术期的心理需求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