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2022-08-06 08:57廖旺姣邹东霞钟雅婷
西南农业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香花炭疽病菌丝

廖旺姣,韦 维,邹东霞,钟雅婷,罗 辑,叶 航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特色经济林培育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宁 530002)

【研究意义】香花油茶(CamelliaosmanthaYe CX,Ma JL et Ye H)是2012 年在广西南宁市发现的山茶属短柱茶组新物种,其独特的表型性状有别于其他山茶属油茶(C.oleiferaAbel.),表现早熟、果量多、出籽率高、抗逆性强,而且树型美观、花带香气,是有望在广西大力推广种植的油茶物种和观赏树种[1]。自2015年以来,本课题组在调查普通油茶及香花油茶病虫害时,发现香花油茶试验林常有炭疽病发生,其中疏于管理、生长较差的植株发生较严重。目前,鲜见因炭疽病导致油茶严重损失的报道,对成林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了解甚少。因此,密切关注香花油茶炭疽病的发生为害动态,准确鉴定其病原菌和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对香花油茶的抗病育种及其炭疽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进展】香花油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苗木快速繁育[2]、栽培[3]、生理[4-5]、茶油[6-7]、叶片和果壳的综合利用[8-10]、园林应用[11]等方面,针对其病虫害的研究报道较少。已有研究将香花油茶苗期炭疽病病原菌报道为Colletotrichumfructicola[12]。常明山等[13]研究表明,香花油茶对普通油茶炭疽病菌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的抗性表现为中抗,感病油茶的酶活性与感病指数存在明显相关。韦维等[14]研究报道,香花油茶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incognita)的抗性表现为中抗。李德伟等[15]研究发现,香花油茶对茶黄硬蓟马(Scirtothripsdorsalis)具有较强抗性。李河等[16-17]研究指出,C.fructicola是湖南油茶炭疽病的优势病原菌,也是江西、福建和湖北等省油茶的炭疽病病原菌。李杨等[18]研究认为,C.fructicola是海南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之一,该菌在10~35 ℃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 ℃;菌丝在pH 4~11 范围内均可生长,在pH为6时生长最快,12 h光暗交替有利于其菌丝生长;可利用多种碳源,其中对葡萄糖和麦芽糖的利用效果较好;对牛肉膏和酵母浸粉2种氮源的利用效果较好,对氯化铵和硫酸铵的利用效果最差。刘倩丽等[19]研究表明,C.fructicola是海南檀香炭疽病病原菌,其菌丝及分生孢子均能在 10~35 ℃条件下生长,最适菌丝生长温度及最适分生孢子萌发温度均为 30 ℃;菌丝及分生孢子萌发的 pH为 4~11,最适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pH 分别为 6和 5,光照最有利于菌丝生长,而黑暗条件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该菌对蔗糖和可溶性淀粉等碳源利用效果较好,对蛋白胨、 尿素、 酵母膏浸粉和硫酸铵等氮源利用效果较佳;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pH范围及最适pH与海南油茶炭疽病菌相同,对酵母浸粉的利用效果也与海南油茶炭疽病菌一致。宋丽丽等[20]研究结果显示,C.fructicola是上海和安徽草莓(Fragariaananassa)炭疽病的病原菌,其最适生长温度为 25~30 ℃,最佳 pH 为 6~7,可利用葡萄糖等多种碳源和铵盐等多种氮源。上述来源于不同地域油茶、檀香和草莓3种寄主的同一病原菌均为C.fructicola,其生物学特性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一定差异,说明不同寄主和不同地域对C.fructicola的生物学特性具有明显影响。【本研究切入点】目前,广西香花油茶栽培面积日益扩大,但对成林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尚不清楚,对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尚不明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以随机采样法采集广西区内香花油茶试验林典型炭疽病样品,采用传统形态特征观察与现代分子生物学即病原菌多基因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明确香花油茶炭疽菌的分类地位,采用平板法测定温度、酸碱度和光照等因子对病原菌的影响,为香花油茶品种的抗病选育及病害防治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香花油茶炭疽病样品采集于广西南宁市、来宾市和崇左市香花油茶林;健康香花油茶叶片采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油茶苗圃。

1.2 试验方法

1.2.1 病原菌分离及致病性测定 参考朱英芝等[21]的组织分离法获得疑似病原菌株,分离菌株产孢后,挑取单孢,获得纯培养,保存至PDA斜面试管培养基,28 ℃恒温培养6 d后,置于4 ℃冰箱保存备用。

采用伤口接种法进行离体叶片和活体叶片接种试验,选取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代表菌株CXNN02、CXLB08和CXCZ09为测试菌株。离体叶片接种法:采集健康香花油茶叶片,自来水清洗干净,75%酒精表面消毒,再用蘸有无菌水的棉球擦拭叶片3次,置于底部铺有滤纸的白色透明塑料盒中,叶片基部用蘸有无菌水的棉球保湿。用灭菌接种针在近叶尖处创造1个2 mm的微伤口,移液器接种20 μL分生孢子液(6.00×106个孢子/mL)至伤口上,以接种无菌水为对照,接种测试菌株和对照各20张叶片,置于室温中培养。活体叶片接种法:在苗圃中选择健康香花油茶植株,选定从顶叶向下数的第3~6张成熟叶片,接种前叶片处理与离体叶片接种法相同。用手持小型喷雾器将分生孢子液喷洒至叶片滴水,以喷洒无菌水为对照,然后用密封袋将植株密封,48 h后解开密封袋。接种测试菌株和对照各20张。10 d后观察发病情况,统计发病率和测量病斑大小。将发病叶片与对照叶片分离,比较接种发病叶片获得分离菌株的形态与接种菌株是否一致,依据柯赫氏法确定致病菌。

1.2.2 病原菌鉴定 病原菌形态鉴定:选择菌株CXNN02为测试菌株,接种到PDA培养基上,黑暗条件、25 ℃恒温培养,逐日观察。培养7 d后,记录菌株培养性状和菌落直径,镜检、拍摄和测量100个病原分生孢子和20个分生孢子附着胞大小[22]。

病原菌基因序列测定及多基因系统分析:参考植物基因组试剂盒说明提取病原菌基因组DNA,参考朱英芝等[21]的油茶炭疽病菌多基因系统分析法,对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肌动蛋白(ACT)、几丁质合成酶(CHS1)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进行扩增、序列测定和多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构建分析。

1.2.3 生物学特性测定分析 温度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将菌株CXNN02在PDA培养基上25 ℃恒温培养7 d,以内径为6 mm的灭菌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取菌饼,供生物学特性测定用。温度试验设10、15、20、25、28、30、35和40 ℃共8个温度,将打取的菌饼接种至PDA平板培养基后,放置在上述温度及黑暗条件下培养,每个温度处理设6个重复,7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定不同温度培养基中的炭疽病病原菌菌落直径,10 d后用血球计数板法测定产孢量[23],以确定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

pH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用1.0 mol/L的HCl和NaOH调制pH 4~12(间隔为1)的 PDA培养基,将测试菌株的菌饼接种至上述平板培养基上,25 ℃黑暗培养7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定不同pH培养基中的炭疽病病原菌菌落直径,以确定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pH。

碳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供试D-麦芽糖、D-葡萄糖和马铃薯淀粉等10种碳源,分别以等质量碳含量加入不含蔗糖的查彼培养基中配置成培养基,将测试菌株的菌饼接种至上述含不同碳源培养基上,培养7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定不同碳源培养基中的炭疽病病原菌菌落直径,以确定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

氮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供试硫酸铵、L-谷氨酸和牛肉膏等10种氮源,分别以等质量氮含量加入不含硝酸钠的查彼培养基中配置成培养基,供试菌株菌饼接种至上述含不同氮源培养基上,培养7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定不同氮源培养基中的炭疽病病原菌菌落直径,以确定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氮源。

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将供试菌株的菌饼接种至PDA平板培养基上,分别置于完全黑暗、12 h光暗交替和连续光照(8W,灯皿距离20 cm,下同)条件下25 ℃恒温培养,培养7 d后用“十”字交叉法测定不同光照条件培养基中的炭疽病病原菌菌落直径,以确定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光照条件。

1.3 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10进行整理,以DPS 13.01的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香花油茶炭疽病的发病症状

香花油茶炭疽病可危害叶片、嫩叶和嫩梢,其发病症状与普通油茶炭疽病相似。其中,叶片感病多从叶缘开始,病斑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扩展,后期病斑中央呈灰白色 (图1-A);嫩叶感病多从叶尖开始,病斑呈V字形扩展,随着叶片枯死面积的增大,感病部位向叶背卷曲,严重时整张嫩叶枯死;嫩梢感病呈褐色或黑色,由上至下逐渐枯死。

A:炭疽病症状;B:接种发病状;C:菌落正面;D:菌落背面;E:分生孢子;F:分生孢子附着孢A:Symptoms of leaf anthracnose;B:Symptom of inoculation;C:Colony on PDA;D:Reverse of colony;E:Conidia;F:Conidial appressoria图1 香花油茶炭疽病的发病症状及病原菌Fig.1 Symptoms and pathogens of C. osmantha anthracnose

2.2 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及致病性测定

从广西南宁市、来宾市和崇左市香花油茶林分别采集到30、20和26株菌株,共计76株,其菌落形态基本一致,为同一类型的炭疽菌。代表菌株 CXNN02、CXLB08和CXCZ09均可致病,接种3 d后,接种点开始变褐色,病斑随后逐渐扩展,10 d 后2种接种方法接种的叶片均发病,病斑大小各异,其中,离体接种法接种的病斑平均直径分别为6.48、6.39和5.20 mm(图1-B),活体叶片接种法接种的病斑比离体接种法略小,病斑平均直径分别为5.53、5.33和 4.97 mm,对照的接种点变褐色,但未扩展。从发病叶片中再次分离获得的菌株形态与接种菌株一致,而从对照叶片中未分离到任何菌株。因此,确定接种菌株为香花油茶炭疽病的致病菌株。

2.3 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

2.3.1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菌株CXNN02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菌丝灰色至深灰色,气生菌丝茂盛,绒毛状,菌落中心产生孢子堆(橘红色),背面产生黑色色素(图1-C和图1-D)。菌丝生长较快,培养7 d时菌落平均直径为82.25 mm,平均生长速率为11.75 mm/d。分生孢子光滑,无色,单胞,圆柱状,基部平截,顶端钝圆或略尖,具有1~2个油球,大小为(13.30~20.67)μm×(3.39~7.48)μm,平均为(15.89±1.29)μm×(5.66±0.72)μm(图1-E)。分生孢子附着胞浅褐色至褐色,单个或多个,圆形或近圆形,边缘完整,少数呈不规则形,大小为(6.50~10.69)μm×(5.17~9.50)μm,平均为(8.17±0.75)μm×(7.16±5.66)μm(图1-F),形态特征与核果炭疽菌(C.fructicola)一致[22]。

2.3.2 病原菌分子生物学分析 经病原菌基因序列测定,获得代表菌株CXNN02、CXLB08和CXCZ09的ITS、ACT、CHS1和GPDH基因序列,其在 GenBank 的登录号分别为OM212453-OM212455、OM304374-OM304376、OM273502-OM273504和OM250039-OM250041,经BLAST比对,其同源性均为100.0%。下载相关参考序列,用MEGA 5.0的邻接法构建上述4个多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图2)发现,CXNN02、CXLB08和CXCZ09菌株与核果炭疽菌菌株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进化分支,与除C.siamense外的其他7个进化分支距离较远,各分支支持率均较高,达99.0%或100.0%。结合传统的形态学特征分析,确定CXNN02、CXLB08和CXCZ09菌株所在的进化分支代表一个独立的种,均属于核果炭疽菌,说明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为核果炭疽菌。

图2 基于ITS、ACT、CHS1和GPDH基因序列构建的炭疽菌系统发育进化树Fig.2 Phylogenetic tree inferred from combined partial ITS,ACT,CHS1 and GPDH sequences data of Colletotrichum

2.4 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核果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

2.4.1 温度对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由表1可知,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生长的温度范围较广,在10~35 ℃均能生长,其中,在28和30 ℃下培养生长较好,培养7 d时菌落直径分别为83.19 和81.86 mm,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但均极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培养的病原菌菌落直径(P<0.01,下同);在25 ℃下培养的病原菌菌落直径也较大,为75.09 mm,极显著高于除28和30 ℃下培养外的其他温度培养的病原菌菌落直径;在10~28 ℃温度范围,随着温度的升高,菌丝生长逐渐加速,在28 ℃时菌落直径达最大,超过28 ℃后,菌丝生长速度逐渐下降,在30~35 ℃生长速度急剧下降,菌落直径从81.86 mm下降至14.22 mm,降幅达82.63%。说明高温不利于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而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8~30 ℃。

表1 温度对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Table 1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mycelium growth and sporulation of C.fructicola

适宜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产孢的温度范围较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略窄。其中,在15~28 ℃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产孢量大幅度增加,尤其在15~20 ℃下产孢量增幅最大,从2.33×106个/mL增加至24.83×106个/mL,增加9.67倍;在28 ℃下产孢量最大,为53.33×106个/mL,而后开始下降,在30~35 ℃下产孢量下降尤其明显,从35.83×106个/mL下降至6.67×106个/mL,下降81.38%。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28 ℃下培养的病原菌产孢量极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培养的产孢量,25和30 ℃下培养的病原菌产孢量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大于除28 ℃下培养外的其他温度培养的病原菌产孢量(P<0.05,下同)。说明20~30 ℃适合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产孢,尤以28 ℃为最佳。

2.4.2 pH对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由表2可知,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在pH为 4~11的培养基中均能生长,随着pH的升高,菌丝生长速度逐渐降低。其中,pH为4~5时,菌丝生长最好,菌落直径分别为76.95和79.09 mm,二者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大于在其他pH条件下培养病原菌的菌落直径;在pH为12时,菌丝停止生长。说明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适合在弱酸性条件下生长,强碱性不利于该菌生长。

表2 pH对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Table 2 Effects of pH on mycelium growth and sporulation of C. fructicola

适宜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产孢培养基的pH为4~10,较适宜菌丝生长的培养基pH范围略小。

其中,pH为6时产孢量最大,为35.00×106个/mL,其次分别是pH 5和pH 4,产孢量分别为31.67×106和10.67×106个/mL;在pH为 6~8范围内,随着pH的升高产孢量下降,尤以pH为6~7时下降更明显,从pH为6时的35.00×106个/mL下降至pH为7时的10.50×106个/mL,产孢量下降70.00%。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pH 为6时的病原菌产孢量显著大于pH为5时的病原菌产孢量,极显著大于其他pH时的病原菌产孢量。说明弱酸性条件有利于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产孢。

2.4.3 不同碳源对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由表3可知,供试10种碳源均可促进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其中,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对D-麦芽糖、D-葡萄糖、D-果糖和D-木糖4种碳源的利用效果较好,培养7 d时菌落直径分别为85.18、83.43、83.05和82.35 mm,四者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大于其他碳源培养基培养的菌落直径;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对半乳糖利用效果最差,其菌丝生长的菌落直径仅29.51 mm。说明半乳糖可抑制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生长。

表3 碳源对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Table 3 Effects of carbon sources on mycelium growth and sporulation of C. fructicola

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在10种碳源培养基中的产孢量存在差异。其中,在乳糖培养基中产孢量最大,为36.50×106个/mL,其次是在D-果糖培养基中,产孢量为15.00×106个/mL,产孢量最小的是D-山梨醇培养基,为6.17×106个/mL。说明D-山梨醇可抑制该菌生长。

2.4.4 不同氮源对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由表4可知,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在供试的10种氮源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和产孢。其中,菌丝在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粉3种有机氮源培养基中生长较好,菌落直径分别为86.98、86.97和84.53 mm,三者间差异不显著,但除在酵母粉氮源培养基中培养的菌落直径与在L-谷氨酸培养基中培养的菌落直径差异不显著外,三者均极显著大于其他氮源培养的菌落直径;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在硫酸铵培养基中生长最差,菌落直径仅37.38 mm。说明硫酸铵可抑制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生长。

表4 氮源对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Table 4 Effects of nitrogen sources on mycelium growth and sporulation of C. fructicola

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在10种氮源培养基中的产孢量存在差异,以在酵母粉培养基上的产孢量最大,达105.33×106个/mL,其次是在蛋白胨和牛肉膏培养基中,产孢量分别为63.50×106和35.33×106个/mL,三者间差异极显著,且三者均极显著大于其余7种氮源培养基培养的产孢量。说明酵母粉、蛋白胨和牛肉膏3种有机氮源可促进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产孢。

2.4.5 不同光照对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表5显示,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在完全黑暗、12 h光暗交替和连续光照条件下生长,其菌落直径分别为84.56、84.46和81.99 mm,以完全黑暗和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较佳,二者间的菌落直径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大于连续光照条件下培养的菌落直径。说明黑暗条件有利于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

表5 光照对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Table 5 Effects of light on mycelium growth and sporulation of C. fructicola

3种光照条件对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产孢量影响显著,其中以完全黑暗条件下产孢量最大,为24.00×106个/mL,其次是12 h光暗交替,产孢量为12.50×106个/mL,产孢量最小的是连续光照,为7.33×106个/mL。说明黑暗条件最有利于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产孢。

3 讨 论

本研究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和病原菌核糖体ITS、ACT、CHS1和GPDH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分析,将从广西南宁市、来宾市和崇左市香花油茶林地采集分离的炭疽病病原菌确定为核果炭疽菌,该菌与广西普通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胶孢炭疽菌[21]、山茶炭疽菌(C.camelliae)不同[24],但与曾报道的香花油茶苗期炭疽病菌相同[12]。核果炭疽菌在江西、湖南和海南等地的油茶上已有报道[16-18],其寄主范围较广,除油茶外,国外在小粒咖啡(Coffeaarabica)、草莓、深波叶补血草(Limoniumsinense)、葡萄(Vitisvinifera) 和沙梨(Pyruspyrifolia)等作物上也发现由该菌引起的炭疽病[25],国内在檀香[19]、草莓[20]、棉花(Gossypiumhirsutum)[22]、茶树(C.sinensis)[26]、苹果(Maluspumila)[27]、莲雾(Syzygiumsamarangense)[28]、橡胶树(Heveabrasiliensis)[29]、桑树(Morusalba)[30]、芒果(Mangiferaindica)[31]和玉米(Zeamays)[32]等作物上均有该菌引起炭疽病发生的报道。本研究分离、鉴定获得的香花油茶炭疽病菌株,经培养其菌落性状(呈圆形,边缘整齐,菌丝灰色至深灰色,气生菌丝茂盛,绒毛状,菌落中心产生橘红色孢子堆,背面产生黑色色素)与彭友良和王源超[12]报道的香花油茶苗期炭疽病病原菌的培养性状一致,但菌落颜色较后者略浅;与李河等[16]报道的湖南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落性状相似,但分生孢子堆颜色(浅黄色)存在差异,可能与菌株来源不同有关。

生物学特性测定分析结果显示,适宜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生长的温度为10~35 ℃、最适生长温度为28 ℃,与李杨等[18]报道的海南油茶炭疽病病原菌适宜生长温度和最适生长温度一致,但最适生长温度与刘倩丽等[19]、宋丽丽等[20]报道的炭疽病病原菌最佳生长温度为30 ℃相比偏低;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在pH为4~11范围内均能生长,与李杨等[18]、刘倩丽等[19]的研究结果一致,而最适菌丝生长的pH为4~5,比海南油茶炭疽病病原菌[18]、檀香炭疽病病原菌[19]菌丝最适生长pH为6和草莓炭疽病病原菌[20]菌丝最佳生长pH为6~7偏低,说明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适合在弱酸性条件下生长;完全黑暗有利于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生长和产孢,与刘倩丽等[19]报道光照有利于檀香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结果不一致,而黑暗有利于产孢,二者的研究结果一致;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在D-麦芽糖、D-葡萄糖、D-果糖和D-木糖等碳源培养基中生长较好,与刘倩丽等[19]的研究结果相似;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在蛋白胨氮源培养基中生长最好、尿素能较好地促进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与刘倩丽等[19]的研究结果一致;香花油茶炭疽病菌对硫酸铵的利用效果最差,而刘倩丽等[19]报道的硫酸铵能较好地促进檀香炭疽病病原菌生长,二者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可能与菌株的寄主不同及地域来源不同有关。本研究观察测定的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与其他寄主植物上的炭疽病病原菌存在一定差异,与刘文魁[33]报道不同寄主上的C.fructicola在生物学特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研究结果相符。

4 结 论

采用传统形态学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相结合方法,确定广西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为核果炭疽菌,香花油茶是核果炭疽菌的新寄主。 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受温度、pH、碳氮源和光照条件影响明显,进行香花油茶抗病品种选育、制定炭疽病防治措施时需充分了解该菌的生物学特性。

猜你喜欢
香花炭疽病菌丝
秀珍菇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
苦瓜长“雀斑” 警惕炭疽病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开在心中的花朵
开在心中的花朵
结香花开了
草莓育苗炭疽病防治关键因子研究
香花辣椒
菌丝发菌差咋回事
提高双孢菇成菇率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