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与管理评分评估在急性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2-08-06 02:34卢超群
医药前沿 2022年18期
关键词:耐受性通气营养

卢超群

(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ICU 江苏 泰州 225300)

脑卒中是急性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引发的一种局限性或者全面性脑功能损伤综合征,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2 大原因。李琳等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存在神经肌肉损伤与意识障碍等症状,容易诱发吞咽障碍发生,发生率高达40%~70%,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常常表现出昏迷、神志恍惚与假性球麻痹等症状,无法正常进食,容易引发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给患者预后效果带来严重影响。李燕等研究表明,营养状态和脑卒中患者病死率与自理能力恢复密切相关。及时补充患者机体营养成分,合理应用药物营养供给,进行胃管留置肠内营养补充对脑卒中患者疾病恢复具有积极意义。早期给予急性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治疗,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保持胃肠道功能正常,但是在肠内营养干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腹胀、腹泻、误吸与呕吐等不耐受症状,因此需要合理配合护理措施干预。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与管理评分评估在急性脑卒中机械通气肠内营养干预中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及时评估患者营养耐受情况,防止并发症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与管理评分评估应用在急性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4 月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60 例急性脑卒中机械通气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 例。

纳入标准:①年龄≥18 岁;②预计机械通气时间>7 d;③早期(48 h)内实施肠内营养。排除标准:①已发生严重并发症(如肠麻痹、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的患者;②既往有消化系统疾病史者;③住院期间出现肠道严重并发症终止肠内营养的患者。对照组 男17 例,女13 例。年 龄61 ~75 岁,平 均 年 龄(66.13±2.13)岁。研究组男女18 例,女12 例,年龄界限年龄60 ~76 岁,平均年龄(66.24±2.0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由ICU 医生置入10 号胃管(生产商:纽迪希亚<无锡>有限公司),并且在入ICU 48 h 内,主管医生根据NUTRIC 评分进行肠内营养风险筛查,制定标准的营养治疗方案,基于2016ASPEN 营养指南建议,肠内营养能量目标为25 Kcal/Kg/d,从目标量的25%开始,每天增加25%,在72 h 内尽可能达到80%目标热卡量。开始的48 h 内使用短肽类肠内营养制剂,能够耐受后改为整蛋白制剂(1 kcal/mL)。

对照组实施常规肠内营养护理,需要给予患者神经科ICU 常规药物治疗,如降压与补液干预,同时进行日常护理干预,主要包括翻身、扣背与吸痰等。

研究组采用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与管理评分评估方法辅助患者肠内营养护理。(1)应用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表计算总分后,初始进行肠内营养,每间隔4 h 进行1 次评估,并结合评估结果,合理调整肠内营养输注剂量,初始速度控制在20 mL/h,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提高输注量,每天初始速度需要根据前1 d 评估分值决定。(2)每间隔6 h,根据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与管理评分评估的各项内容进行逐条处理。将呕吐定义为>1 次/12 h,只要患者出现呕吐即按照表2 的处理意见,6 h 后再次评估,若呕吐停止即可恢复到原来的输注速度。根据营养耐受性评估与管理评分评估,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1)组建肠内营养管理小组。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小组成员均为丰富经验且年资较高护理人员,小组组建后,需要及时查阅院内病历资料与网上文献,详细分析肠内营养达标率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探究以往护理不足,制定护理方法。(2)加强组内培训。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学习临床关于肠内营养支持技术与理论,确保护理人员能够意识到肠内营养重要性,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与认知能力。(3)护理方案制定。严格根据循证医学证据与相关指南,制定护理方案。①营养管理。护理人员在妥善固定患者后,针对患者面颊部适当进行二次固定,预防营养管脱落,同时准确固定营养管,定期更换固定胶布。②营养管阻塞护理。因为肠内营养管路相对较长,管路内径却较小,所以长时间使用十分容易导致管路堵塞,所以在使用期间,需要每间隔1 h 或者2 h,给予20 mL 温水推注,若有必要,则将药物配置成液体状,并给予20 mL 温水冲洗管道,防止药物和营养液混合输入,导致管道阻塞。③并发症预防护理。在给予患者肠内营养干预时,必须密切关注患者腹痛、腹泻与腹胀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评估是否因为肠内营养制剂输入过快、温度过低而导致并发症发生,以做好预防护理工作。(4)护理评估。严格根据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表,给予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情况评估,每间隔4 ~6 h 进行1 次评估,若是患者输注情况稳定,并且不需要做出调整患者,则可以每天进行1 次评估,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见表1。

表1 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达到目标喂养量的天数、肠内营养开始和持续的时间。(2)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胃潴留、腹泻、误吸。(3)检测统计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与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4)比较两组患者上臂肌围(midarm muscle

circumference, MAMC)。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肠内营养补充情况

护理后,研究组营养耐受初始时间与肠内营养补给达到目标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肠内营养耐受初始时间与达到目标量所需时间比较(± s,h)

2.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血清白蛋白与血红蛋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s)

2.3 两组体格指标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MAMC 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护理后,两组患者MAMC 指标均有提高,且研究组MAMC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MAMC 指标比较(± s, cm)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0.33%)低于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讨论

脑卒中又称中风,属于较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因为脑部血管突然发生破裂或者血管阻塞而导致血液无法正常流入大脑组织引发的一种疾病,通常发生在四十岁以上年龄段,急性脑卒中发病较急,发展速度较快,必须尽快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机体可能会产生应激反应,促使自主调节中枢神经功能发生紊乱,使机体处在一个高代谢状态,且此类患者常常伴有意识障碍,无法正常进食,进一步促进了代谢紊乱,如果没有及时给予患者能量供应,可能会导致其机体组织器官损伤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当机体遭受到严重损伤后,创伤反应可能会促使体重降低、能耗增加、低蛋白血症与负担平衡变化等情况发生,造成患者胃肠道损伤,引发功能性障碍,甚至可能发生肠源性感染与消化道出血。如果没能及时干预,则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导致功能代谢紊乱,促使患者脑卒中病情加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必须及时给予急性脑卒中患者营养支持,纠正负担平衡状态,保护机体免疫功能,防止病情恶化发展。临床研究实践发现,由于脑卒中患者胃肠道功能较弱,所以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无法取得理想效果,且难以准确判断肠内营养支持时机,容易使患者胃肠道不耐受,继而导致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失败,降低营养达标率。因此,客观准确且规范评估患者耐受性,并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合理采取有效措施干预,是当前临床重点探讨的一个难题。

临床在急性脑卒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常常容易忽略患者胃肠不耐受情况,并且在营养液输注速度调整以及是否需要中断营养输注上,未存在统一标准与流程,导致患者营养耐受情况不佳。肠内营养能够降低细菌滋生,维持肠道黏膜正常屏障功能,以促进激素分泌,防止内毒素转移,有效改善机体微环境,补充营养物质,促进门脉循环,维持肠道正常运动功能,提高免疫力。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将临床上患者出现的不耐受情况作为评估的主要内容,同时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与程度赋予不同分值,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定时对患者进行评估后,可根据评估分数及时调整输注速度,并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及时展开处理,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患者耐受性评估及处理的准确性,是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强有力的评估依据。然而,急性脑卒中患者大多数存在意识障碍,在给予患者机械通气与镇痛镇静药物干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患者无法主诉其腹痛、腹胀、恶心症状,因此采用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表可能存在偏倚。因此,在对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进行评估时需要同时配合管理评分表进行各项管理,以提高患者临床预后效果。此外,护士还需要严密观察危重症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选择合适方法辅助评估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将肠内营养耐受性定量化、科学化,为及早发现和积极防治肠内营养不耐受提供依据,从而避免或减少肠内营养不耐受所带来的危害,提高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营养耐受初始时间与肠内营养补给达到目标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研究组血清白蛋白与血红蛋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护理前,两组患者MAMC 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护理后,两组患者MAMC 指标均显著提高,且研究组MAMC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0.33%)低于对照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通过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与管理评分评估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营养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应用价值高。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卒中机械通气早期肠内营养护理中,应用肠内营养耐受评估与管理评分评估,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达到目标喂养量时间。

猜你喜欢
耐受性通气营养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4个地被菊新品系对湿热胁迫的耐受性研究
不通气的鼻孔
实用无创机械通气技术进修班招生简介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营养Q&A
巴氏醋杆菌核酸修复酶UvrA对大肠杆菌耐受性的影响
春天最好的“营养菜”
miR-29b通过靶向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胃癌细胞对顺铂的耐受性
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中枢痛的疗效和耐受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