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艳
(周口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周口 466000)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血液循环障碍类型之一,是由脑局部组织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使其发生坏死或软化,以头昏、一时性肢体麻木、神经功能缺失等为临床表现[1]。缺血性脑卒中为急性症状,一旦发病将在数分钟或小时内达到高峰,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而对发病至入院接受治疗时间低于6h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尽早开通血管,促进血液流动,缩小梗死面积,对患者后期治疗和神经功能恢复具有很好的效果[2]。血管性痴呆是由脑血管病变或血管危险因素造成脑部组织损害所导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都有较大的影响[3]。临床发现仍有部分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发生血管性痴呆,不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预后,因此,临床要积极研究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过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并发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并针对相关因素进行早期的干预和治疗,对预防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患者经过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是否发生血管性痴呆症状分别纳入发生组(n=21)和未发生组(n=45)。
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经过颅脑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3)入院治疗前1周内未服用过抗凝药物;(4)患者凝血功能正常;(5)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前并无痴呆症状且认知正常;(6)发病至入院接受治疗时间<6h。排除标准:(1)对rt-PA不耐受者;(2)既往存在认知障碍者;(3)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4)患者有出血性疾病或已知为出血体质;(5)患者有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或有动脉瘤。
1.3.1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所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回顾、分析,其中临床资料包括性别(男、女)、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发病至入院时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中学及以上)、婚姻状况(已婚、未婚、离异)、职业类型(脑力型、体力型)、吸烟史(有、无,吸烟指数(每日吸烟支数×吸烟年数)≥200)、饮酒史(有、无,饮酒时间>5年且男性饮酒量≥40g/d、女性饮酒量>20g/d)、既往缺血性脑卒中病史(有、无)、合并高血压(有、无)、合并糖尿病(有、无)等信息。
1.3.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的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6h内接受常规治疗和溶栓治疗。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控制颅内血压、降低脑水肿、预防感染等,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rt-PA(爱通立,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国药准字S20020034,规格:50mg/支)静脉溶栓进行治疗。rt-PA静脉溶栓的治疗方法:严格根据rt-PA说明书,按照0.9mg/kg,总用药量<90mg进行给药;取10%的rt-PA与10mL的生理盐水,经过完全混合后以静脉推注的方式在1min内完成给药,剩余的90%rt-PA与100mL的生理盐水完全混合,以静脉滴注的方式在1h内完成给药。
1.3.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并发血管性痴呆的判定标准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进行观察,3~6个月内突然出现或者缓慢发展有认知功能方面的衰退或损害,且符合《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5]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判定为发生血管性痴呆,将发生血管性痴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发生组,未发生血管性痴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未发生组。
根据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的临床资料可知,两组患者在年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与糖尿病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BMI、发病至入院时间、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类型、饮酒史、既往缺血性脑卒中病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的临床资料比较[n(%)]
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情况视为“1”,未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情况视为“0”,同时将表1中临床资料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因子(年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看作自变量(自变量赋值说明见表2),并代入到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均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并发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P<0.05),见表3。
表2 自变量赋值说明
表3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并发血管性痴呆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血管性痴呆导致患者脑功能衰退,患者会出现记忆、注意力、语言等高级认知功能的严重受损,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据统计,血管性痴呆是我国常见的痴呆类型,发病率为1.1%~3.0%,占所有痴呆患者的10%~20%,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而脑卒中后,64%的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1/3的患者会发展为痴呆,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也相对提高在18.2%~34.2%之间[6]。本研究在治疗过程中也发现,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血管性痴呆的比例达31.9%,进一步证实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较普通人更易发生血管性痴呆。因此,及早地明确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且有针对性地辅以干预措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生存,提高治疗效果,减轻疾病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十分必要。
本研究从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可知,发生组的年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与未发生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4个具有差异的因素进一步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均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
对上述4个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因素进行逐一的分析。(1)年龄作为多种疾病发生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同样存在于血管性痴呆疾病中。从研究中看出,发生组高龄的占比为71.43%,高于未发生组的44.44%,说明年龄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血管性痴呆的因素之一。由于年龄的增长,机体调节能力受到限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逐渐下降,血管弹性也逐渐变差,血管动脉硬化的程度显著增加使得血管慢慢变窄、血流速度减慢,脑组织灌注不足,脑细胞缺血、缺氧状态长期存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由此增加[7]。缺血性脑卒中本身疾病好发于中老年,脑部血液流动受疾病影响循环缓慢,患者自身调节能力受年龄限制较差,因此调节脑部血液循环效果微弱,神经元活性远远降低,神经功能也慢慢衰退,这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直接原因[8]。目前针对高龄人群预防痴呆还没有找到十分有效的方法,但是痴呆的发病受生活习惯影响较多,因此临床建议患者可以多用脑,让大脑适中保持积极的运转,可以有效延缓大脑细胞的衰老;患者还可以通过适度的活动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促进脑细胞的再生[9]。(2)张艳[10]在研究中指出,烟草中含有数百种复杂的化学成分,其中尼古丁、焦油、酚类、醇类等40多种是有毒和有致癌作用的物质,点燃后产生的烟雾被人体吸收后会对血管内皮细胞有直接的损伤,激活了体内的凝血因子从而影响脑局部的血液循环,损害神经细胞,增加发生血管性痴呆的风险。而有吸烟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发生血管性痴呆的概率相对更高,这一点从本研究结果中可以证实,发生组吸烟史的占比为71.43%,高于未发生组的37.78%。具体是因为发生组患者体内的血胆固醇和血液黏稠度较正常水平更高,脑部组织更脆弱,血液流动更受影响。对此建议患者可以慢慢减少每日的吸烟量,后期尽可能完全戒烟,犯烟瘾时可以通过随身携带一些小零食替代;同时也可以增加一些锻炼,因为人在锻炼的时候精神和注意力都很集中,很难想到香烟,这种方法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3)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的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会造成持续高于正常压力值的压力,长期高血压会使患者机体病理受损,引起血管粥样硬化,导致血脑屏障改变,病灶区的脑组织代谢异常,进而引起局部脑细胞缺血和缺氧,脑部血流动力学改变,最终使神经元死亡而患上痴呆[11-12]。本研究中,发生组合并高血压的占比为66.67%,高于未发生组的40.00%,是因为具有高血压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细胞缺血和缺氧的程度更大,并且其血管腔更窄,脑局部血流更慢,神经元更易受到损害而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患者的认知功能减退,这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容易发生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原因[13]。对此建议患者要合理饮食,控制食盐、油脂等的摄入量,多吃绿色粗纤维蔬菜和水果,对控制血压具有很好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4)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发生组合并糖尿病占比61.90%,高于未发生组的35.56%,表明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血管性痴呆的因素之一。血糖升高会导致机体血管的内皮细胞损伤,增强无氧酵解反应,体内细胞会产生过量的酸性代谢物打破能量代谢的平衡[14]。杨帆等[15]的研究发现,Ⅰ型糖尿病主要降低人体的反应灵敏性和思维速度,Ⅱ型糖尿病主要影响患者的记忆功能和学习能力。所以具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其认知功能远远低于正常水平,因此并发血管性痴呆的概率也是偏高的。对此临床建议患者要控制饮食,这是糖尿病控制的基础环节,含糖分较高的食物患者一定要少吃或不吃;此外还建议患者可以进行适当的锻炼,有利于体内血糖的代谢,对糖尿病的控制非常有帮助。
综上所述,年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均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血管性痴呆的相关因素,临床实践可以将其作为预防突破点,通过针对性地辅以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状态,降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