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智勇 王 华 张旭辉 夏 磊 黎丹东
(河南省新乡市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医院骨科 新乡 453000)
膝骨性关节炎是临床骨科中发生率较高的非炎症慢性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膝关节畸形、肿胀、疼痛等[1];发病初期患者因不具备典型的临床症状,常被患者忽视,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关节僵硬、活动不便等症状。针对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临床上通常采取手术治疗[2-3],临床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双侧同期膝关节置换治疗,另一种是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两种治疗疗效较好,但也存在不足,为了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研究选取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回顾性分析了其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6.81±11.22)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7.31±4.43)kg/m2;平均病程(6.13±1.35)年;患病部位:右膝33例,左膝17例;伴关节嵌顿12例,伴关节积液33例,伴关节活动受损42例;合并脑血管疾病3例,合并冠心病2例,合并糖尿病4例,合并高血压12例。研究组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34~81岁,平均年龄(57.72±12.34)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7.43±4.56)kg/m2;平均病程(6.32±1.41)年;患病部位:右膝32例,左膝18例;伴关节嵌顿14例,伴关节积液32例,伴关节活动受损41例;合并脑血管疾病3例,合并冠心病2例,合并糖尿病4例,合并高血压12例。两组基本情况比较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临床症状符合膝骨性关节炎表现指征;(2)经影像学确诊符合膝骨性关节炎临床判定标准[4];(3)能够进行正常交流;(4)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同意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小组讨论审核通过。
排除标准:(1)存在其他结缔组织疾病者;(2)患有其他恶性肿瘤疾病;(3)存在椎间盘突出及创伤性关节炎患者。
两组的麻醉方式均为硬膜外麻醉,术前30min患者静脉注射抗生素,手术过程中使用止血带止血,压力设定在200~350mmHg之间。
对照组采取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采取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的患者完成一侧手术后,另一侧立刻进行止血带充气,操作时常规术式,假体选择强生等厂家生产产品,手术时不保留后交叉韧带,将患者股骨和胫骨定位,假体固定采用骨水泥,引流管留置于每侧膝关节旁,待术后2d后将引流管拔除,记录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失血量、输血量及血红蛋白水平,根据患者情况注射抗生素防感染,为防止形成静脉血栓,患者口服阿司匹林伐沙班或静脉注射肝素抗凝。待手术麻醉过后指导患者进行肢体锻炼,如股四头肌锻炼、踝关节锻炼等,利用辅助健身器材进行训练,每天进行运动2h以上,手术过后2周方可拆线回流器或引流袋。
研究组采取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采取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患者一侧膝关节置换手术完后,待手术过后1周进行二期手术。其余操作均同对照组操作一致。
治疗结束后,(1)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情况;(2)手术中输血量、失血量及血红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测定采取患者血清标本,血清不稀释直接加入试剂1100μL,水浴3h温度保持在37℃,随后加入100μL标记物和第一、第二抗体,继续在37℃的水温下水浴30min,使用离心机分离血清,调整离心机速率3 500r/min,离心时长为15min,血液和上清液分离,将弃去上清液分离血浆,采用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MSTC-MB-183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清检测,最后再使用比色法进行测定。选择比色法,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来检测血红蛋白水平;(3)采取随访访问膝关节疼痛评分(VAS评分),评分范围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反之则表示疼痛较轻。膝关节活动度,医生通过测量患者膝关节活动角度得出;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包含6项,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情况越好。膝关节功能。通过骨关节炎指数(WOMAC)量表来测评骨关节功能,该表总分2 400分,分值越高表示关节炎程度越严重,反之则表示关节炎程度较轻;(4)对治疗费用、住院时间进行统计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的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而研究组患者VAS评分和WOMAC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血红蛋白及评分情况比较
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输血量和失血量,研究组少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围术期输血量、失血量及住院费用时间比较
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比较[n(%)]
现阶段临床中在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时,手术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包括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和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前者手术一次性做完,住院时间短,花费小;后者手术分二期完成,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和输血量较少,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5-6]。为了对比这两种方法对治疗老年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对我院收治的患者实施两种不同的手术治疗。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术后的血红蛋白水平、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而VAS评分及WOMAC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疼痛度的不同可能由于手术过程中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造成患者身体疼痛更严重,而单侧置换则有效缓解了患者疼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输血量和失血量,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在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失血量过多,引起输血量的增多。同时,为降低输血的排异反应,对照组治疗的过程中应在6h内收集自体血。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住院时间及费用均明显增加(P<0.05)。单侧分期是选择二期手术治疗,治疗次数多、住院时间长,导致住院费用高于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情况,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由于双侧同期手术的操作时间相对较长,失血量多,容易引起手术过程中的感染,同时,增加其他与膝骨性关节炎相关的疾病发生率,对术后恢复及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其他研究指出[8],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单侧分期的发生风险更低,与本研究结果相同。
总而言之,选择单侧分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不仅效果较好,而且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