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栗 娟
(郑州人民医院中心手术室 郑州 45000)
由于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破坏女性体内循环系统和生殖系统,容易引发子宫肌瘤,近几年患病人数激增,受到医学界各方面关注,若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total hysterectomy,LTH)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子宫疾病的重要方法,而在手术实践中因创伤应激刺激、炎症反应、肢体制动及机械压迫等因素的影响,极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并发症,成为制约手术效果及影响患者康复进程的重要原因[1]。因此,于围术期内针对LTH患者给予有效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风险并促进患者健康恢复。目前临床上多采取常规性护理,通过药物指导和日常饮食指导保证患者术后健康,虽然一定程度上能改善预后,但总体效果不佳。有研究指出[2],风险预警机制护理能综合患者各方面信息并根据病情恢复情况发现和规避潜在的风险,维持血清因子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对治疗LTH具有促进作用,但国内外关于风险预警机制护理应用于LTH患者的报道较少。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00例行LTH治疗的子宫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的干预方法及其临床护理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子宫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予以患者编号、随机分组后,将其分为C组和C+F组各50例,并对C组、C+F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呈一致性(P>0.05),见表1。
表1 C组和C+F组患者基线资料分布比较
两组患者均实施LTH治疗,手术护理如下。
1.2.1C组
C组5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基础生理护理、体征持续监测、健康事项教育、心理支持、康复指导等,并给予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和锻炼指导。护理人员通过电话和微信时刻与患者保持联系,记录患者的身体健康恢复状况。治疗周期为3个疗程,1个疗程2个月。
1.2.2C+F组
C+F组50例患者在C组的基础上联合建立DVT风险预警机制,具体干预措施:(1)建立风险预警评分系统:参照文献《创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危险的评分》[3]标准,分析患者年龄、病史、创伤程度、医源性损伤情况、凝血药物应用等方面的数据,并予以本组患者DVT风险分级:满分为20分,评分≤5分者为低风险,6~14分者为中风险,≥15分者为高风险。(2)实施风险分级干预:根据各患者的预警分级,以“循证医学”理论为指导,将可能引起患者发生DVT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实施针对性的分级护理干预。低风险组:在监测患者凝血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慢性病史,加强血糖、血压、血脂的监测,并遵医嘱应用降“三高”药物,防止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造成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而增加血小板聚集度。在下肢静脉穿刺中提高穿刺水平,遵循“由远心端到近心端”的穿刺原则,加强血管保护[4]。中风险组:在低风险组干预的基础上,帮助患者加强下肢的按摩护理及主动、被动活动(如背伸跖屈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等),以促进静脉回流,加强下肢血液循环。同时,尽量减少患者下肢局部持续受压,预防机械性损伤。高风险组:在中风险组干预的基础上,对患者下肢皮肤的温度、色泽、弹性、血运等进行密切监测,及时警惕异常征象。并联合采用机械性DVT预防干预护理,如采用梯度压力弹力袜,发挥“循序减压”作用,以预防下肢血液循环障碍;采用足底静脉泵,增加肢体血液供应和静脉血液的流动。同时,指导患者术后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6]。(3)风险预警动态评估:每3天对各患者DVT的发生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实现DVT发生风险的持续控制。治疗周期为3个疗程,1个疗程2个月。
1.3.1血栓相关因子
于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分别采集外周空静脉血5mL,置于真空管内,离心分离血清并低温保存,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D-D,D-dimer),采用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Fibrin/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Thrombin AT-Ⅲ complex)。均用采用ExC81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国字准号200498567)测定,操作过程需严格按照仪器相关说明进行。
1.3.2DVT发生率
于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根据彩超检查结果,统计下肢肿胀及DVT发生率。
1.3.3生活质量
采用简易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OL-100)对两组患者出院时和出院后半年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包括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社会关系、周围环境4个维度,各维度分值为0~25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护理前两组患者血清D-D、FDP、TAT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C+F组患者血清D-D、FDP、TAT均低于C组(P<0.05),见表2。
表2 C组和C+F组患者血清D-D、FDP、TAT比较
C+F组患者下肢肿胀、DVT的发生率依次为10%、2%,均低于C组的26%、10%(P<0.05),见表3。
表3 C组和C+F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n(%)]
护理后C+F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C组(P<0.05),见表4。
表4 C组和C+F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
随着微创医疗理念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及精准医疗技术的快速进步,降低手术并发症风险,提高手术效果,加快康复进程已成为当前医疗卫生事业关注的热点。临床上,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是术后DVT以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误/漏诊率成为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1-13]。与此同时, DVT是可防、可治的,早期识别DVT高危患者,并及时采取措施,积极制订针对性的预防干预计划,有利于找出和解决患者术后的潜在风险,不仅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者健康恢复,而且能减轻患者家属的医疗负担和有效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15]。风险预警机制护理对降低DVT发生率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探究其在LTH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能提供临床借鉴。
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后C+F组患者血清D-D、FDP、TAT均低于C组(P<0.05)。分析其原因,在于护理人员事先根据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和病情状况制订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护理方案和风险评估,同时以“循证医学”理论为指导,将等级相同的患者进行分类,分为高、中、低3个风险小组,进行“对症下药”式的术后护理,同时也可以横向比较围术期出现的问题,并根据他人的问题及采取措施进一步细化和补充护理方案,提高了护理的精准性和正确性,并通过科学的饮食指导和锻炼指导保证院外护理,有利于维持患者体内的营养均衡。本研究结果中,C+F组患者下肢肿胀、DVT的发生率依次为10%、2%,均低于C组的26%、10%(P<0.05),显示风险预警机制护理的预防能力高,能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这主要得益于C+F组采用了风险预警动态评估,保证每3天对各患者DVT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院方重视度高且措施落到实处。同时风险小组的分组有利于护理人员筛选出重点关注人群,密切监控高风险小组患者,一方面有利于提前进行预防,例如加强下肢按摩护理、采用梯度压力弹力袜等,降低下肢肿胀、DVT的发生风险,保证患者健康;另一方面有利于护理人员掌握患者病情,如果患者感觉不适,护理人员及时报告主治医生并进行药物干预或手术干预,以防止并发症进一步恶化,提高治愈率。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护理后C+F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C组(P<0.05),显示风险预警机制护理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院内所有护理人员都需提前进行培训,保证其巩固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了解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及措施,提高其自身了综合素质水平,同时在患者出院前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及家属反复进行相关健康指导,通过科学的风险预防知识的讲解缓解患者不安、害怕等不良情绪,建立起患者自我风险防控的意识,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这与查慧贤等[16]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风险预警机制能通过疾病预防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提高生活质量。但由于本研究中患者样本少且随访时间短,仅为100例和6个月,结果缺乏广泛性,因此后续的研究中可增加患者数量并增加随访时间,以为治疗LTH患者提供更为科学、严谨的方案。
综上所述,于LTH患者护理中建立DVT风险预警机制的临床效果明显,能有效降低血栓因子水平,预防DVT的发生,并保证患者术后身心健康,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