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岁平, 田文斌
(陕西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1930年恒慕义(A.W.Hummel)购入的《陕境蜀道图》[1]131,庋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由于图中未注图名、作者、时间等重要信息,为此,毕琼、李孝聪先生发韧于先,首次公布并探讨了该图,还根据果亲王牌楼和补注的留坝厅等,提出当在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三十八年之间(1735—1773)绘制[2]。冯岁平在澳大利亚学者贾大韦的帮助下得到高清图片,认为应在乾隆三十年至四十年之间(1765—1775)绘制[3]。孔德成先生则详细周密地重加考证,认为其绘制时间应在乾隆三十八年至嘉庆五年之间(1773—1800),并对其绘制目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4]。学术研究总归是在不断探讨、互相切磋之中得以进步的,更何况这种良性、深入的探讨更有利于接近史实本身。我们再次考证此图,尽可能纤悉无遗,以为有订补之处,并就正于诸位方家。
要解决《陕境蜀道图》的相关问题,首先需要披览全图,梳理图中的相关信息,尽可能不遗漏任何枝叶。其中凤翔府宝鸡县一段,从县城出发,依次为渭河—石家营—益门镇—大湾铺—杨家湾—二里关—关岭—观音堂—半坡铺—煎茶坪—东河桥—五里铺—石窑铺—黄牛铺,在半坡铺与煎茶坪之间还有一座寺观——关帝庙。汉中府凤县从黄牛铺开始,依次为北星—长桥(营房)—红花铺(营房)—大士岩—草凉驿(营房、千总署、社仓)—武星台(营房)—白家店(营房)—王家店(营房)—石关子—荆条坝—柳树湾(营房)—白石铺—东关—东门—凤县城(文庙、梁山驿、守备署、县署、关帝庙、城隍庙、马神庙、游击署)—西门—烟筒沟—凤岭(韦陀殿、营房)—心红铺(营房)—三岔—旧铺—废邱关(三岔驿、营房、把总署、社仓)—南湾—驷马桥—凤留交界处。王家店与石关子之间有御爱山、白家铺东南有南岐山、东门外有泰山庙和先农坛、县城北有果老洞、消灾寺和猴儿石。留坝厅境从留凤交界处,向南依次为南星—连云寺—(石佛铺偏桥壹座)—榆林铺—松林驿—高桥铺—柴关岭—庙台子—倒木栏—桃园铺—乱石铺—(青石岩偏桥壹座)小留坝—大留坝—(画眉关偏桥壹座)—(画眉关南偏桥壹座)—(黑潭偏桥壹座)—青羊铺—(青羊铺大桥)—(新关岭上坡偏桥壹座)—(又偏桥壹座)—青龙寺—(郑子沟门偏桥壹座)—武关驿—(武关大岭上坡偏桥壹座)—武关—武关大桥—武关街—留褒交界。褒城县从留褒交界向南,为陈子沟—铁佛殿—蜡鱼滩—焦岩铺塘—大飞硝砂硝沟—小飞硝沟—界牌沟—武曲北沟—武曲铺塘—武曲南沟—虎头关沟—凉水泉—燕子岩—燕子碥—山神庙—马道樊河—马道驿塘一里桥—三里店—五里桥—仙人沟—二十里铺塘—十里关—青桥铺塘—青桥河—十二眼沟—虎家铺塘—褒姒铺—沙河—蔴坪寺塘—将军铺—七盘沟—七盘子—鸡头关塘—北关塘—北门—褒城县—东门,其后残缺。仙人沟北有仙人足迹碑、青桥河南有青山寺、将军铺北有鲤鱼石、七盘沟北有石佛、鸡头关北有果亲王楼、关帝庙,褒城县北有北坛。以上为清代连云栈道的北段,被称为北栈、秦栈。
沔县段因部分残缺,仅有土桥—青羊驿木房桥—青羊驿(青羊驿汛)—土桥—龙江河木房桥—土桥—土桥—板庙子汛—小石桥—土桥—宁沔交界牌。宁羌州从宁沔交界牌,依次为宁沔接壤牌坊—金堆铺塘—金堆岭—火石岭马家岭—大安镇牌坊(大安汛塘)—烈金坝塘—邵家碥—堰滩岭—萧家岩—小王沟—石漕沟—戴家碥—三道河—宽川驿塘—宽川峡—茶亭—五丁关北—五丁关塘—五丁关南—五丁桥南—石马滩—石岩滩—石碥滩—滴水铺塘—岩洞子—浣石铺塘—北门—宁羌州(游击署、关帝庙、守备署、文庙、城隍庙、知州署、吏目署、东门、西门)—南门—虎家湾—界牌塘—界牌岭南—石岩滩—野牛岭北—野牛岭南—石岩碥—鹅叫岭北—大河坝—回水河塘—牢固关塘—黄坝驿牌坊—黄坝驿塘—黄树坡—小红土沟—大红土沟—红土沟南—红土沟北—红石坡—红石垭—红石岭—大树垭—马莲坪—桃树坡—堆子梁—老塘坡—石板坡—大湾里—寺梁湾—石岩碥—石岩碥南—石岩湾—接官亭塘—秦蜀接壤牌坊—七盘关,黄坝驿南有兴宁寺。以上为清代连云栈道的南段,被称为南栈、蜀栈,但并不包括四川段。
《陕境蜀道图》残缺的部分,褒城县南痕迹不规则,当被损毁;青羊驿木房桥之东的土桥,当为原图拼接处,上方有墨迹,应为标号。参照严如熤《南北栈道图》(见图1),我们可以断定《陕境蜀道图》缺失部分为褒城县城—老道寺—褒沔交界,沔县有射鸿台—黄沙驿—黄龙冈—旧州铺—马公祠—武侯祠—沔县城—土关铺—沮水铺—流子沟—青羊驿。
图1 严如熤《南北栈道图》褒城—青羊驿段(1)此图绘于嘉庆年间,具体参见《嘉庆汉中府志校勘》卷一《舆图》,严如煜主修,郭鹏校勘,三秦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32-43页。
除此之外,《陕境蜀道图》在凤岭处,画卷的上下可见“二”、虎家铺塘上书“六”、五丁桥南上下均标“九”。从书法墨迹看,当有几人所为。清代县衙分工、吏、礼、刑等房,且各司其职,几人合作亦属正常。再从凤岭、画眉关南偏桥壹座、大飞硝沟北、五里桥南、虎家铺塘北、五丁关南、石岩碥南等处的道路、山势、河流的线条断裂看,明显是画心粘接处,故图是先分区域画,然后再拼接成完整的长卷。
《陕境蜀道图》有不少后来的补添内容:宝鸡县观音堂旁注“打尖处”、东河桥旁注“东河驿”、黄牛铺注“住宿处”3处。凤县有草凉驿补“打尖处”、东关补“住宿处”、凤岭补“去天尺五”、废邱关补“尖站”4处。留坝厅有南星处补“宿站”“对面陈仓道口”、庙台子补“尖站”“汉张良庙”,大留坝补“宿站”“汉中府同知住此处”,武关驿补“尖站”7处。褒城县有马道之北补“肖(萧)何追信至此”“樊哙在此修桥”“樊哙故里”,之南补“宿站”、仙人沟北补“此系南郑县管”、青桥驿补“尖站”、鸡头关南补“顿开心目”、褒城县补“宿站”8处。沔县因图残缺,仅见青羊驿补“尖站”1处。宁羌州有大安镇补“宿站”、宽川驿补“尖站”、宁羌州补“宿站”、黄坝驿补“尖站”4处。从尖站、宿站等看,正如毕琼与李孝聪、孔德成先生所说的,实用性不言自明。
图中未注汉中府、凤翔府,而最北端的宝鸡县城北门处,下角略有残缺,但上下齐整;最南端的七盘关南,画心上下一致,故图上应不涉四川。具体言之,是从宝鸡开始,向南经凤县、留坝厅、褒城县、沔县,至宁羌州七盘关,且路途特意用红虚线钩连,这与毕沅《秦栈图》(2)收入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具体见《汉中府秦栈》第 3-6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关中丛书刊本。一致,说明它只能是交通图。其区域包括了清代连云栈道中秦栈(北栈)的全部、蜀栈(南栈)的陕西部分,是陕西境内的连云栈道,此正是清代中国西部南北交通的重冲。而蜀道是穿越秦巴山区由多条道路构成的一个交通体系,连云栈道仅仅是蜀道之中的一条道路。如果命名的话,当以《陕境连云栈道图》《陕境栈道图》为最宜。而严如熤的《南北栈道图》,北起凤翔府与汉中府、宝鸡县与凤县的交界处——黄牛铺,南至川陕、保宁府与汉中府、宁羌州与广元县的交界处——七盘关,所以它是汉中府境内的连云栈道图,因收入嘉庆《续修汉南郡志》中,当是汉中府境的南北栈道图。至于毕沅的《秦栈图》,虽然绘制的范围与此图相同,但其命名则欠妥。
《陕境蜀道图》中凤县一地的信息最为详细,对照道光《凤县志》、光绪《凤县志》,也基本无误。而其他县、厅、州的资讯则较少,且部分内容还有错讹。如留坝厅境内新开岭,非新关岭;倒木栏,当为枣木栏;马道驿山神庙的位置,在樊河之南,非樊河之北;褒城境内的观音碥,乃清初贾汉复修复连云栈道时所为,位置极为险要,但图仅标注为石佛。还有张良庙,康熙三十三年(1694)建,从书体看,是后来补添了此一名胜。说明绘制者对凤县以外的区域并不熟悉。从这个角度看,此图当与凤县有关。
我们再聚焦凤县,图中有注,正可证实谁是绘制者。黄牛铺本是凤翔府与汉中府的分界,也是宝鸡县与凤县的分界。此处图注云:“黄牛铺接宝鸡县交界,嘉陵江从宝鸡县煎茶坪发源,由卑县归入略阳县白水江。”(见图2)这里的“卑县”当指凤县,而非宝鸡县。在凤县名山——南岐山的左侧,图注云:“安河从囗县夫子岭发源,由县东归入嘉陵江”(见图2)。此处“囗”阙一字,阙字处呈小圆形偏右侧,其文字、书写风格与黄牛铺图注别无二致;左侧残有少量墨迹,从书写格式、残存墨迹看,当为“卑”字。“卑县”的“卑”字乃下级向上级的一种称呼,故推测此图并非过去认为的是民间所绘,而系凤县官方所为;也可证实此图并非凤县自用,而是呈给汉中府及以上官衙的。但绘制此图目的何在,为什么又由凤县为之,目前还缺乏直接又可靠的依据,但应不是出于军事目的:首先,凤县有11处营房和游击署、千总署、把总署等。嘉庆《汉南续修郡志》记载,汉凤营分防草凉驿汛[5]18,图中有7处塘;但图中只标注营房,而不言汛、塘,或另有原因。当然与宁羌、褒城等地一样,凤县还有王家店与石关子之间的御爱山、白家铺东南的南岐山、东门外的泰山庙和先农坛、县城北的果老洞、消灾寺和猴儿石,以及其他信息,并不完全属于军事。其次,宁羌州境内有11处塘,图中残存的沔县境内有青羊驿、板庙子两汛,褒城县境内有9处塘,但凤县之北的宝鸡县,图中并未全部标明塘汛。嘉庆《汉南续修郡志》载,驻扎凤县的汉凤营,其中有驻宝鸡境内的东河桥汛[5]18,图中展示出有4处,仅江龙沟塘不明。特别是汉凤营分防的二里关汛,驻宝鸡境内,在二里关、军阳湾、观音堂、半坡铺分别置塘,但图中不标注塘,更何况此图乃凤县官方所为,断非不熟悉所致。最后,凤县之南的留坝营分防废邱关汛,有废邱关、心红铺两塘。本营专城汛分别有底塘(南关外)、青羊铺、青龙寺、武关、焦岩铺、武曲铺、乱石铺、桃园铺、庙台子、柴关岭、高桥铺、榆林铺、南星等13处塘[5]18,图中也未标注,倒是在留坝区域图上注明了9处偏桥和青羊铺大桥、武关大桥。这些桥梁等交通设施与补注的宿站、尖处一样,其指路意义自不待言,所以可见此图为交通图,非军事图或军事交通图[6]300。
图2 《陕境蜀道图》所绘黄牛铺、南岐山处(3)此图另见《皇舆搜览: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明清舆图》,林天人编撰,张敏编译,台北中央研究院数位文化中心2013年出版,第300页。图3亦同。
诚如前言,《陕境蜀道图》绘制的时间是争论最多、最为关注的问题。但共同点就是判断绘制时间均为依据补注的“汉中府同知住此处”。笔者在通览全图时注意到,补注的内容并不能完全成为判断的切实的证据。如补写的留坝厅“汉张良庙”,始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由汉中知府滕天绶为之(4)滕天绶:《留侯庙记》,见道光《留坝厅足征录》卷一《文征》,第12页。文中署康熙二十二年,误,应为康熙三十二年。,据补写并不能得出张良庙始建时间晚于此图的绘制时间。凤县连云寺“对面古陈仓道”碑,图中展示清晰,了无疑义;但该碑是分巡陕西汉兴道兼管水利驿传事务丰绅所立,题“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图中所补也不能说明此图绘制时间早于乾隆四十九年。同理,在留坝底下补写的“汉中府同知住此处”也不能就此断定该图绘制于留坝厅设置之后。
如上所言,既然此图为凤县官方所为,且凤县的信息极为丰富,更重要的则是这些信息准确无误,故从凤县上的相关信息入手,当是最合适的路径。按,图中游击署在凤县衙西北(见图3)。光绪《凤县志》卷六《武备志》之“营制”:
汉凤营驻治城,向设参将,隶固原提督。乾隆四十一年,改参将为游击。嘉庆十九年,改隶汉中镇,而移守备于铁炉川,别为一营。其属本城千总一员,经制三员,额外三员,分防黄牛铺千总一员,经制一员。原额马兵六十一名,步兵百六十八名,守兵二百九十三名,共五百二十一名……游击署向在东关,先年原有失房,近被水冲,失其址。乾隆间,移游击署于旧府馆,在县治西。教场向在北城外,今移北城内,在县治后。[7]241
汉凤营属固原提督管辖,嘉庆十九年(1814)改属汉中镇。驻扎凤县,设游击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一员,经制外委四员,额外外委三员[5]15。乾隆四十一年(1776)改参将为游击,参将署必然改作游击署,不过“游击署向在东关”,并未在凤县城内。“乾隆间”移游击署县治西的旧府馆,只能是乾隆四十一年以后,说明绘制时间应晚于此时。
图3 《陕境蜀道图》所绘凤县城及其附近地区
再看凤县城,“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县王廷钧领项重修。周四里三分,长七百七十四丈三尺,内外均用土筑,高二丈五尺,顶宽一丈五尺,砖垛八百四十八堵,每堵长八尺五寸,东、西、北门台城楼三座,北、东门月城城楼两座,马道三座。”“乾隆五十四年(1789) ,阴雨连绵,三城楼并东月城皆倾圮,次年修补。”[7]102-103月城即瓮城,指修筑于城门外的半圆形小城。但图中并无北、东门的月城,故推测绘制时间在乾隆二十八年之前,或在乾隆五十四年之后,结合上述推论,故只能是乾隆五十四年之后。
再看废邱关,此地“接连三岔,径路丛杂,通老林。设巡检、把总分防”[7]73。三岔驿曾经设在三岔,即今凤县留凤关镇三岔驿村,“嘉庆年并马号,移废邱关”[7]104,即今凤县留凤关镇所在地——留凤关。从图中看,三岔驿设在废邱关(见图4),故此图当在嘉庆时所绘。
图4 《陕境蜀道图》所绘废邱关及其三岔驿 图5 《陕境蜀道图》所绘大留坝的留坝厅城
最后看大留坝(见图5),图中所示当为圆形的城垣,且东、南、西、北均有房舍,交通路线并非穿城而过,而是从南侧经过。据道光《留坝厅志》卷一《厅城图》载:“厅旧无城。嘉庆五年,同知龙万育筑土城,旋圮。十一年巡抚方维甸奏请移建今城于太平山,同知任奎光承修。”[8]9任奎光《新建留坝城垣记》云:“嘉庆四年,教匪滋事,骚扰公廨,延烧村里。五年,始议建城。维时经营草创,未遑契卜,北面无城,以山为障,东、西、南三面仅削土为之,五板而堵,五堵而雉而已。”[8]20-21至于“旋圮”为多长时间,目前尚不明了,但图中所施色彩,比照其他城垣,当是留坝厅城。图中所示的道路在城外,所以此图描绘的当是留坝旧城,遗址在今留坝县城的留坝中学。所以此图当绘制于嘉庆五年(1800)之后。
对照图上城垣概貌与文献描述,图中所绘的留坝城是否为嘉庆十一年之后在太平山所建的留坝厅城?《留坝厅志》记载:嘉庆“十一年(1806),巡抚方维甸奏请移建今城于太平山,同知任奎光承修,筑城围长三百四十三丈,垛口五百二十有五,计一里八分五厘。城身高二丈二尺,其上垛堞高六尺,其下入地深五尺,底宽二丈二尺,顶阔一丈三尺有奇。内土外砖,堞墙、排墙、女墙、海漫皆以砖,南、北门台城楼二座,南曰阳德,北曰寿安。角台二,炮台三,马道四,水洞四,水道三十,堆房三。东南在山顶,西北濒留坝河。经始于十三年,告成于十六年。”[8]9《清实录》记载:嘉庆十二年(1807)春正月,“留坝为栈道要路,原筑堡城,屡被山水冲刷,请另择形胜,改建砖城,从之。”[9]265可见此城的修建,嘉庆十一年奏请,次年朝廷从之。当然其后留坝城垣时有塌陷,嘉庆二十四年(1819)同知吕朝选、道光二年(1824)同知唐锡铎、道光二十二年(1842)修之,“而城之内,太平山居其半,文武官廨居其半,兵房又居其半,卒鲜隙地以处民,故商旅皆居其南城外焉。”[8]10此乃后来的留坝厅城,当地人也称为太平厅城,其遗址尚存,今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城墙西北、南濒临留坝河(今名北栈河或青羊河),所以南北往来的交通路线,是经过城门、穿城而过的。且依太平山而建,山又居其半,概无房舍而言。故此图当绘制于嘉庆十一年之前。
综上所言,我们认为《陕境蜀道图》的绘制时间当在嘉庆五年(1800)至十一年(1806)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