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卓
摘 要:明清之际的惠安堡,随着当地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一跃成为西部边界的“旱码头”。在整个惠安盐路上,像惠安堡这样具有西部“旱码头”之称的市镇不止惠安堡一个,很典型的还有固原、西峰、天水、凤翔、汉中等。四通八达的惠安盐路,将沿途分散的村野集市珠串在一起,形成惠安盐路上鲜为人知的市场网络体系。
关键词:惠安盐路;固原;天水;凤县;西峰镇
左宗棠在督办甘陕军务的时候,在甘肃修路植树,期间曾把今天宁夏境内的部分车道称为惠安盐路,“新开会宁县城东起至翟家所止车路四十三里…平、庆、径、固属驿路,固原北至平远以达惠安盐路,均已一律修治平坦。”
这条盐路以惠安堡为中心,勤劳的商客们向东南将盐巴销往吴起、延安直至关中;下南方经过环县、庆阳,接通了固原、平凉、天水,不仅能把盐送出去,而且经过天水中转,还把川陕茶叶源源不断运进来;走西北,使得宁夏平原各地百姓的饭桌上有了花马池盐烹制的佳肴;往东走,可将食盐远销到靖边、横山直至神木府;靠北部,打通了包头和三边的贸易商道。正是由于这个便利的贸易网络,不仅惠安堡成为近代西北繁华的盐业贸易重镇,惠安盐路也由此定格在中国盐业史册上。
惠安堡—今天中国西北边陲一个很普通的乡镇,隶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的盐池县。正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因为和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盐有深厚渊源,所以在近代中国乃至更早便成为名震宁、蒙、甘、陕的边疆重镇。它能够成为重镇,不仅是因为当地食盐产量丰富,更重要的是由于它有着便利的地理交通环境,成为周围几大盐区所产池盐的运销路线控制点。不管是花马大小两池所产之盐还是鄂尔多斯草原上所产之盐,都得经过惠安堡这一集散地才能将“盐”这一宝贵的白色资源散播到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各个村庄,惠安盐路就这样应用而生了。
明清之际的惠安堡,随着当地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一跃成为西部边界的“旱码头”。在整个惠安盐路上,像惠安堡这样具有西部“旱码头”之称的市镇不止惠安堡一个,很典型的还有固原、西峰、天水、凤翔、汉中等。
宁省的固原城“本名曰永宁驿,额设马十四匹,夫五名,南距瓦亭驿九十里,北距三营驿七十五里”,明、清之际,“固原成为西北政治之中心,陕甘大道,取道于此,靖远、定西、同心、会宁等县之皮毛,亦皆来集于此,形成羊毛之唯一集散中心,极盛一时。”城中“设有铺司共一十二处”,由惠安盐路过此的商客历来“牧牛马以转盐”,取得“衣食不乏” 的称号。
天水“地当川陕要冲,人烟稠密,商贾云集,当清同治中兴以前运输之广甲于全省。由川陕运秦之糖食、纸料、药材等年约万五千担,由秦运沪汉等处皮毛往年约四五百担,蒙盐运入之额约千余担……向之运货骡马年约七八千头……有骡车约五百余辆……骆驼,每年自冬末至春初约有四千余头”。这些运输力量都是用来转输川陕茶叶入甘换取池盐的重要工具,这也让天水成为惠安盐路上的繁华市镇之一。
盐茶的贸易还让陕西的凤县出现“每年秋冬……甘肃驮盐的骆驼、马帮到双十铺后,卸下盐包,骡马歇住客店,骆驼就歇在河滩,驮客就在河滩用自带的铜锅,挖坑埋锅造饭,他们没有擀面工具,就把和好的面用手揪到锅里煮熟吃,至今双十铺人还把吃厚面片叫‘骆驼客饭”。凤翔地处通往陕南的要隘上,“自古有古干道两条,古支道四条。清称官路,民国时称道路为大车路。东经岐、扶,通西安;南接宝鸡,通四川;西控千、陇,达甘肃;北行灵台、麟游,通陇东”,是惠安盐路南道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有“关西都会”之称。沿着惠安盐路来到这里的商客们把盐运到凤翔后,住在过载行中,等待新的商机。过载行又叫转运行或是行店,是代客储藏、保管、推销以及为来往商客提供住宿的行店。商客们交易的时候要抽取一定比例的“运脚费”给过载行。光绪十六年前后,鳳翔有这样的过载行20余家,盐店16家。规模较大的运载行有天泰店、义成店,盐店有杰盛永、聚义和。可见,凤翔府不仅是关中地区的交易市场,而且又是连接南北的商业重镇。
庆阳地区的西峰镇处于扼守运盐最便捷的位置,“西峰镇为宁省花、蒙、惠等盐行销陕属要道,亦为各路运盐车辆总汇之区。该处设有盐店多家,专以囤盐积粮,交易杂货为营业。如商贩由花马池等处运盐,到境卖与盐店,既由该店转卖食粮杂货等物,仍返花马池各处出售后,复转运盐斤而来。周流运输,官民称便”,当地人口约万余,为陇东第一大镇。
明清时期乃至民国,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的惠安盐路,将沿途分散的村野集市珠串在一起,形成惠安盐路上鲜为人知的市场网络体系。在惠安盐路畅通的历史上,沿路各地的商业繁华随处可见。
参考文献:
[1]罗正钧:左宗棠年谱[J].岳麓书社1982,21.
[2]民国固原县志.宁夏史料丛刊[J].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
[3]天水县志,卷八[J].民国兰州印刷局排版,21-22.
[4]蒲含英:双十铺今昔[J.]见凤县文史资料,第3辑,第148.
[5]凤翔县志[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