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小红
摘要: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近些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凤县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建立示范田,购置保护性耕作机械设备,但是技术设备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障碍,急需我们采取措施将其解决。该文主要就凤县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存在的障碍和对策进行分析,希望可以积累更多经验。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障碍;对策;凤县
凤县位于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人均耕地较少,降雨分布不均匀,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因为自然气候原因对农作物产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严重影响到地区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凤县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县城,实施保护性耕作,对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培肥地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些年,凤县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做出的积极的尝试。在县区示范点建立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长期监测点,组织开展免耕播种、机械深松、化学除草等技术应用监测工作。支持开展保護性耕作专用机具研发和生产,省内已经形成了深松机、玉米(小麦)免耕播种机、秸秆粉碎还田机、还田深松机、秸秆粉碎免耕播种机等多种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生产能力。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活动,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培训出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推广队伍。但是在该项技术应用过程中,受到群众观念、机械设备和服务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技术应用存在不小难度,需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一、凤县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障碍分析
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首先,领导干部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不全面,有些领导干部片面的将土地深松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和免耕播种技术等单项技术认为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其实上述几项单项技术只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一个分支;其次,农民群众受传统种植观念影响,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不理解。对于土壤深松能够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呼吸能力,抗旱保墒等重要作用认识性不足。在农民群众思想中,只要播种就需要对土地进行全面翻耕,由于传统耕作习惯的影响导致保护耕作技术推广应用难度较大。
2、机械设备适应性较差
尽管最近几年,依托陕西农业科研部门积极研发全新的农机设备,但是研发成果转化率还不是很高。目前,保护性耕作机械设备主要是大中型机具,并且价格都比较高,在山地作用的适应性较差,影响农民群众购买积极性。同时,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效率比较低,特别是土壤深松机和免耕播种机,为了保证作业质量,深松机在作业过程中需要缓慢进行,并且适合那些面积较大地块作业。而免耕播种机肥料、种子的添加量,播种深度、播种宽幅需要结合播种土地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作业效率并不是很高。
3、技术服务不到位
保护性耕作技术和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相比,其专业性更强,技术要求更高。而大多数的农机操作人员都是第一次接触保护性耕作机械,其专业素质并不能达到操作技术要求,操作中存在操作失误、调整不当、保养不到位的现象,这就需要生产企业和农机推广部门做好技术服务工作。但是现阶段保护性耕作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当农机设备出现故障和零部件损坏之后,市场上很难购买的到相应零件,而从生产企业进货往往需要等待很长时间,严重影响到农机的正常使用。
二、凤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障碍的解决对策分析
1、做好宣传工作,形成共识
要广泛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媒介途径加强对保护性工作技术的宣传教育,同时还要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采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在农民群众思想中逐渐树立科学种田的意识,从而及时摒弃传统落后农业生产模式。农机部门要经常组织农机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指导农民群众正确使用农机设备。各级政府部门还应该提高认识,要将保护性工作技术推广列入到政府年度计划,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该项技术更好的实施和应用。
2、因地制宜,坚持农机和农艺协同发展
要结合凤县农业生产特点和种植制度,采供合适的农机设备,加大科研转换力度,不断完善技术和设备,积极研发适合山区工作的微小型保护性耕作机械设备。同时,还要不断完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建设,坚持农机和农艺协调发展理念,加快农业技术、农机设备的集成和应用,真正发挥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
3、加强示范
由于保护性耕作技术和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实施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过程中,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可以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带动,促进该项技术的应用和实施。要积极建设示范基地,但不能一味的重视示范面积的建设,还应该注重建设科学的运作机制,将示范项目做好,让广大农民群众通过了解示范效果,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和效益,促进农民群众思想转变。此外,还可以通过示范带动促进农民群众更好的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为技术推广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路战远,宋小琴,张德健,等. 内蒙古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现状和有关问题的思考[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06).
[2] 郭 瑞,季书勤,王汉芳.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探讨[J]. 河南农业科学,2007(07).
[3] 余泳昌,鲁传涛,冯春丽,等. 豫东平原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研究与实践效果[J]. 河南农业科学,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