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英会, 任 萍
(陕西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理论实践双循环教学模式是指统筹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注重理论实践“双循环”,在锻炼学生外化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内化的理论基础,并使两者有效衔接的一种教学模式。财政部于2021年11月24日发布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十四五”期间要“从师资、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和实践基地等方面进行教改研究和探索”[1]。我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其参考性培养方案中提到,MPAcc教育应“培养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会计专门人才”[2]。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认为,“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3]126。教育家蔡元培也认为,有术无学将成为无源之水,不应只注重实用而罔顾纯学理的探究[4]339。这种学术并进的教育理念对于MPAcc核心课程教学同样具有启示意义。MPAcc核心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会计、审计、财务等方面的金融财务能力与综合管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思考如何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内外兼修,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虽然MPAcc强调实务导向和应用特色,但不能认为其相关课程的教学只需教授技术和方法,而忽略对应的理论基础。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效的学习能力所支撑的实践能力难以持续提升,也就无法具备持续的职业胜任能力。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尤其要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否则“研究生”将名不副实。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既需要通晓技术、方法和程序,更需要熟知学问、理念和理论,这样才能达到持续提升MPAcc培养质量的目标。但目前一些MPAcc培养单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着研究生教育“本科化”[5]、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区分度低、缺乏双师型导师[6]、案例开发力度和实践教学质量有待提高[7]等问题,这些问题与MPAcc培养目标相偏离,也使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难以兼顾。因此,探索一种统筹兼顾理论与实践并使两者有效衔接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较多研究认为,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如“大智移云物”、财务共享、大数据等技术、方法的出现以及“金课”、课程思政等教学理念的提出,会对MPAcc教学过程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用人单位对MPAcc人才的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张萍萍等(2019)通过对10 000条MPAcc人才招聘信息的分析发现,在“大智移云物”背景下,市场更注重MPAcc人才的综合能力,具体表现在工作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高端财会资格证书(CPA、中级会计师、CFA、ACCA、AICPA等)、领导力、沟通能力、国际化视野、逻辑思维、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研究者认为在MPAcc核心课程教学中应做到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如邀请实务专家进课堂、通过调研或案例让学术进企业),且教学应走在时代需求的前列[8]。洪荭等(2018)对财务共享趋势下“双轨三能力”MPAcc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培养过程中应以学生能力提升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依托,通过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双轨教学,提升学生基础技能、管理执行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等三方面的能力[9]。程平等(2019)对“金课”理念下MPAcc核心课程(以《云会计与智能财务共享》为例)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关注重点主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三个方面,如果学生能够在课程中有所收获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则会感到满意[10]。郝玉贵(2021)对课程思政理念下MPAcc核心课程如何融入思政元素进行了研究,认为通过法律法规、会计职业道德、商业伦理、思政课等知识或课程的有效融入,可以实现“思政+特色”的融合教育目标[11]。
针对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在教学质量提升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认为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提升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构建思路。程平等(2018)分别通过多篇文章,基于ADDIE(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分析)、JiTT(适时教学)、OBE(成果导向教育)等模式,对大数据智能审计能力培养、财务共享课程教学设计、“互联网+会计”MPAcc课程教学设计、“互联网+会计”MPAcc审计能力培养等话题展开研究。这些研究认为MPAcc核心课程教学应通过课堂提升学生实践水平以适应新发展、新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型构建的思路[12-15]。方略(2021)对比了“MOOC+FCM”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本科生和研究生财会类课程的教学流程,认为MPAcc核心课程教学过程应形成“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开发”的闭环,并提出应从制度、课堂设计、总结反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等方面提升教学效果[16]。
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改革路径研究方面。王永妍、王化成等(2020)通过历届MPAcc案例大赛,总结了相关经验和不同竞赛阶段的特点,如初赛第一阶段主要考查理论分析、数据处理、系统思考、职业判断能力等,初赛第二阶段主要考查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沟通协调、文字表达、创新创造能力等,复决赛阶段则主要考查口头表达、自我展示、临场应变、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17]。邓川等(2020)基于产学深度融合角度对MPAcc协同育人模式创新进行了研究,认为应以案例大赛为抓手,形成“案例课程—案例大赛—学位论文—教学案例—案例课程”的闭环,并加强校内外导师与研究生三方的联系[18]。汤健等(2021)基于职商维度对MPAcc培养路径进行了研究,认为应通过建立课前筛选系统、课中反馈机制和课后评价体系三方紧密结合的以激励为动因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MPAcc人才培养路径[19]。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较为丰富,研究内容多是从MPAcc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课程满意度、人才市场需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其相同之处在于基本都提及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在教学过程设计时基本都强调了全过程控制的理念。但已有研究多是从教学思想与理念入手,涉及具体教学方法的相对较少。此外,虽然也有研究提及课程闭环教学模式的理念,但大多只着眼于课堂教学或实践教学闭环设计,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之间联动机制的较少。结合已有研究及目前MPAcc核心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同时注重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形成课堂教学“内循环”,以及实践教学“外循环”,并以“内循环”支持“外循环”、以“外循环”丰富“内循环”的理论实践“双循环”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升学生内化和外化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MPAcc培养质量的目标。
MPAcc核心课程课堂教学“内循环”是指以课堂教学中的理论讲授与案例讨论为主要节点,以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素质、学习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为主要目的,最终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度、深度、广度得以提升,为应用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的循环过程。
MPAcc核心课程课堂教学“内循环”构成要素与循环过程为“理论讲授—文献阅读—案例搜集—提出问题—案例讨论—理论讲授”。该循环过程除理论讲授环节的参与主体为授课教师外,其他环节的参与主体均为学生。理论讲授环节主要由教师在课前发布相应专题的课件或有关资料,在课中进行专题讲解,课后进行辅导答疑;文献阅读环节主要由学生结合所学专题了解相关前沿动态,归纳主要学术观点,并撰写文献阅读笔记;案例搜集环节主要由学生结合理论讲授内容和文献阅读情况,关注财经要闻或跟踪某家公司的信息,总结、提炼案例要点并形成案例草稿;提出问题环节主要由学生结合理论基础和案例搜集情况,列出待解决的问题、待讨论的问题以及小组初步结论;案例讨论环节首先分小组进行观点陈述,然后主要针对案例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总结归纳案例讨论过程;在案例讨论后,授课教师对关键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发布下轮专题理论讲授内容,从而又循环至理论讲授环节。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MPAcc核心课程课堂教学“内循环”图
理论讲授环节,授课教师可在课前借助“雨课堂”等平台上传课件、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查看学生预习情况以及点击“不懂”的页面,提前了解整体预习进度及需要重点讲解的知识点,这样在课中专题讲解时就可以合理安排授课节奏。在课中也可通过在线投票、弹幕、限时选择、实务专家进课堂等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授课的趣味性,且可实时掌握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后可借助多种在线平台进行答疑,及时解答学生在MPAcc核心课程知识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文献阅读环节,授课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当前专题相关的代表性文献、高层次期刊或著名学者专家,然后由学生通过撰写文献阅读笔记或科研跟踪表的方式,记录每周阅读的文献、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主要结论等,并进行简短的评价或撰写阅读心得。这样可促使学生养成主动阅读文献并及时记录的良好习惯,也可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搜集环节,授课教师可在课程开始前要求学生按4~6人/组先行分组,分组结果确定后一般在课程结束前不再变更,向学生介绍常用财经网站(和讯财经、新浪财经、东方财富等)、上市公司信息查询下载平台(巨潮资讯网等)和案例库,使各小组主动选择与授课专题相关的研究对象,通过相关资料和数据的整理,总结案例要点并形成案例草稿。选定研究对象后,可保持实时跟踪并及时更新案例数据,为后续研究或讨论提供资料,也可作为下一级学生案例讨论的基础,避免重复工作。
提出问题环节,授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案例搜集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如哪些是通过查找资料、文献也无法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可能存在不同观点的待讨论问题等。通过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分类,可促使学生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数据,熟悉案例相关已有研究现状,有效提高学生系统思考能力。在对问题分类后,可形成包括案例简介、案例分析、相关问题等在内的案例草稿。该过程也可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
案例讨论环节,可先由各小组简要陈述其案例内容和小组基本观点,然后进行案例问题讨论。对于上述第一类问题,可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理论知识尝试进行回答,回答过程授课教师不进行对错评价,在案例讨论结束后统一进行总结、解答;对于上述第二类问题,可引导学生采用头脑风暴法、正反方辩论等方式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自由表达观点。最后由授课教师对案例讨论过程进行简要总结归纳并回答关键问题,进而发布下一专题的理论讲授预习任务。该环节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我展示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MPAcc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外循环”是指以企业调研和案例开发为主要节点,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强化MPAcc教育的实务导向和应用特色为主要目的,最终提升学生在具体会计领域相关岗位工作所需应用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的循环过程。
MPAcc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外循环”主要着眼于课外实践,具体构成要素与循环过程为“企业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案例开发—案例大赛—企业调研”,该过程各环节主要由学生参与,校外导师主要指导,校内授课教师辅助指导。
企业调研环节主要依据目前所讲授专题或案例大赛发布的调研方向,确定研究对象并主要由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搜集企业经营管理基础数据,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发现问题环节主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性质、诊断问题的成因等;解决问题环节主要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完善企业经营管理的对策、应对风险的措施、长期发展战略等;案例开发环节主要结合调研过程,对相关资料、问题、对策整理后形成案例正文和案例说明书,并对案例开发的方法、范式进行总结;案例大赛环节主要根据官方发布的初赛第一阶段案例公司资料展开分析并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根据初赛第二阶段调研方向确定具体调研企业,从而又循环回企业调研环节。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MPAcc核心课程课外实践“外循环”图
企业调研环节,可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推进产学深度融合,加强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和研究生三方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学生定期或在需要时进入企业调研。调研前,可由校内导师或授课教师提出总体调研要求,如调研目标、需搜集的主要资料等,在调研过程中由学生与企业沟通协调并取得所需要的资料和数据,最后借助相应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整理归纳分析。该过程可在推进产学融合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
发现问题环节,授课教师可引导学生首先结合已学专业知识对企业所处行业、区域进行分析,在行业、区域分析的过程中也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然后根据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结合企业具体资料和数据,整体上把握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和遇到的困难(发展困境、战略布局等),可借助SWOT分析方法具体列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存在的机遇和面临的威胁等,直观地分析存在的问题。该环节可有效锻炼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系统思考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
解决问题环节,结合发现的问题,校外导师可以给出指导性意见或思路,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经营管理对策的提出方面,可主要从制度层面、管理层面、企业文化、内部控制、财务战略等方面加以引导;在风险应对措施方面,可主要引导学生分析成本控制、筹资途径、资本成本、资产规模、资本结构等对企业影响的风险程度;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拓展视野,从企业长远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角度入手,而不是局限于短期的财务战略、经营困局或利益追求。该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总结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经验,并扩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野。
案例开发环节,对调研过程进行总结,校外导师可指导学生将调研过程梳理成规范的案例文本。规范的MPAcc课程教学案例一般包括案例正文和案例说明书两部分,案例正文一般于案例讨论前发放给学生,其主要有案例摘要、正文、思考题等组成部分,校外导师可引导学生按照规范格式撰写案例正文;案例说明书一般是授课教师对案例讨论环节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要点分析、课堂安排等组成部分,案例说明书可由校外导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案例正文进行撰写。该环节可有效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并可为课堂教学案例讨论提供资料。
案例大赛环节,授课教师与校外导师应在案例大赛中针对案例分析报告提纲、分析问题的思路、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回答问题的角度等方面给予指导。由于在前面几个环节已进行了较多的调研和案例开发,学生在调研方法、解决问题思路、案例分析报告撰写等方面均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可以将这些经验用于每年举行的案例大赛(一般在每年3—6月份),在案例大赛初赛第二阶段根据发布的调研方向进一步展开下一轮的企业调研。该环节可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
MPAcc核心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比重为50%左右,只有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联接起来,并设计“内循环”“外循环”之间的有效联动机制,才能使两者相互促进,提升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因此如何将课堂教学“内循环”与实践教学“外循环”联结起来,实现以“内循环”支持“外循环”、以“外循环”丰富“内循环”的目标,是MPAcc核心课程理论实践“双循环”教学模式的重点所在。由于实践教学“外循环”中案例开发环节形成的案例文本资料可以为课堂教学“内循环”中案例讨论环节提供素材,而案例讨论的结果又可以应用于案例开发过程,因此这两个环节可以作为“双循环”的联结通道,形成“内循环”与“外循环”的联动与促进机制。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MPAcc核心课程理论实践“双循环”联动机制的形成图
在每次课堂教学“内循环”案例讨论环节完成后,结合授课教师的解答和总结,学生在对案例讨论梳理归纳形成过程材料后,可将其用于案例开发,形成规范的案例文本资料,从而进入实践教学“外循环”过程;而“外循环”的案例开发所形成的案例资料又可用于案例讨论,回到课堂教学“内循环”。这样就会形成以“内循环”支持“外循环”、以“外循环”丰富“内循环”的内外兼修、相辅相成的理论实践“双循环”有效联动机制。
以MPAcc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授课专题之一“公司间投资”为例,该部分在课堂教学“内循环”理论讲授环节主要讲解长期股权投资、合营安排、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等内容,在指导学生进行文献阅读、案例搜集、提出问题的环节中,大多数学生对上市公司间接持股、交叉持股以及复杂股权结构问题较为关注,提出了如果间接持股的公司出现重大违规或巨额亏损等情况,作为投资方如何确认、如何披露以及如何预防此类事件发生等问题,进而选择“钱江水利间接持股康美药业”(现为*ST康美)的案例进行讨论。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们通过“钱江水利—天堂硅谷—康美药业”的投资持股关系,挖掘了钱江水利间接持股康美药业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康美药业相关事件对钱江水利的影响,并讨论了从钱江水利角度以及钱江水利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角度如何应对的问题,最终整理形成了案例讨论过程材料。这些案例讨论材料又作为实践教学“外循环”案例开发的重要资料,开发出了“从钱江水利间接持股康美药业看权益法核算对投资方损益的影响”自主教学案例,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案例文本撰写能力,也为学生后期参加案例大赛、企业调研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方法与思路。学生在参加每年举行的全国MPAcc案例大赛中,根据所发布的案例资料撰写的案例分析报告又应用到了后续课堂教学“内循环”的案例讨论环节,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探讨了如何将学与术并进的理念运用到MPAcc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认为实践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是在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效的学习能力后才能实现的,在授课过程中只有统筹兼顾“学”与“术”的关系,注重理论实践“双循环”,才能培养出内外兼修的理论基础稳固、实践能力卓越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堂教学“内循环”和实践教学“外循环”的动态教学过程,并通过案例讨论环节和案例开发环节的联结,构建了理论实践“双循环”的有效联动机制,形成了内外兼修式MPAcc核心课程理论实践双循环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在实施后,主要产生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效果。一是凸显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学生学习、实践过程的独立性有所提高。通过文献阅读、案例讨论、企业调研、案例开发等环节,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体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不同,充分发挥了校内教师授课的理论指导和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作用。在内外循环过程各环节设计时重在体现理论和实践的内外兼修和相互联动,同时注重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三是形成了较多的自主开发案例,实践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在“内循环”的案例搜集、案例讨论基础上,通过“外循环”的企业调研和案例开发,自主开发出了与课堂教学各专题相对应的案例并及时更新,这些案例的分析结论又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进而提升实践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