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小 慧
(1.四川轻化工大学, 四川 自贡 643000; 2.汉中市博物馆, 陕西 汉中 723000)
“九一八”事变后,开发西北呼声高涨,西北富庶之地陕西汉中,为西南、西北军政通衢之要塞,因此发展该地交通,实为抗战救国之重要战略。关于抗战时期的公路交通,学者已做出了有益的探索[1-12],对于汉中地区的公路建设研究多将其归于西北或陕西交通史,未有对抗战时期汉中公路建设的专门研究。鉴于此,本文拟以汉中地区的公路建设为切入点,运用民国时期的报纸、期刊等相关资料,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俾期为汉中抗战史和汉中公路交通史的研究敬献绵薄之力。
汉中地处陕南,交通梗阻,不利于政令统一、发展实业和巩固国防。1930年,陕西省公路局成立,陕西公路交通事业逐渐得到发展。东北三省沦陷后,开发西北及其交通成为国人热议话题。时人王述曾将东北与西北进行比较,“一、东北没有民族间的仇恨,以前的满族人数甚少,并已完全同化;西北的民族,则不下数十种,生活习惯,完全不同,互相隔阂,彼此仇视,成千成万种族的惨死,时有所闻。二、东北交通方便,政情易达;西北交通阻隔,中央鞭长莫及,政令不行,演成割据分崩的现象,如最近之康藏纠纷、新疆事变、内蒙古自治等复杂严重的问题。三、东北无宗教上的差异,西北则宗教分歧,信仰各异,互相轻蔑,时起冲突。四、东北人民言语相同,文化虽较各大都市为落后,并尚不十分悬殊;西北则言语复杂,文化异常落后,并多半还在度游牧生活。五、东北以前为日俄所窥视,西北则有英、俄、日、土之觊觎”[13]9。事实上,西北交通建设是国民政府出于战略转移的需要,是开发西北的基点,是开发西北的首要任务,更是西北各项建设的基础。
1931年,中共陕西省委派陈浅伦到汉中任陕南特委书记,在陕南进行革命活动。中共陕南特委在南郑、褒城、宁强、城固等地的学校和农村普遍建立起“红军之友社”宣传红军,为红四方面军过境和陕南苏区建设奠定了群众基础。红四方面军经过陕南后,中共陕南特委于1933年1月16日成立了红二十九军游击队。该军成立后,几乎每天都有战斗,在一个月时间里,大小战斗20多次[14]86。红四方面军入川后,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积极进行革命活动。为此,国民政府派驻汉中孙蔚如部与川军联络,对川陕红军进行围剿。然而,陕南与四川毗邻的边界地带,蜿蜒数百里,山多平原少,道路险阻,孙蔚如部在围剿红军时,亦有诸多困难,甚至与红四方面军达成了互不侵犯的“汉中密约”。这一密约签订后,中共陕南特委借机开辟了川陕红色交通线,有力地支援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4年国民政府拟计划:除将西北各省旧有路线加以修治外,另行新开辟公路十条,长约13 250千米,需费约2 290余万元,期使甘、陕、新三省交通完全联络[15]152。新辟公路中,途经陕西汉中者有二,一是川陕公路,由西安经凤翔、汉中至四川;一是汉白公路,由汉中经西乡、汉阴、安康至白河。这些公路的修建,为当时国民政府中央直接管控汉中及陕南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极大地便利了陕西与四川、湖北、甘肃三省的交通,提升了汉中的战略地位。
民国时期的公路建设,为经费所限,多因陋就简,不能积极发展,其经费来源亦颇复杂,主要分为“中央、省库、地方、公债及营业净利五种”。国民政府中央方面:除国民政府中央指拨外,有军政之补助,全国经济委员会之资借;省库方面:有各项税款之附加,如田亩及盐税等;地方则由各种政府筹拨公款,地方资助及征工征料等;公债借款则有建设公债、银行借款、汽车公司借款、抵押借款等[16]578。战时按使用公路的主体为标准,可分为:军事专用公路和公众使用公路两类。“军事专用公路,又有临时急造路及长期使用路之别,军队移动,求于一定时间内通行,所建造者多为急造公路,普通所谓从队行进路,阵地内交通路及炮兵进入路等皆是也;至于驻军兵站,及要塞间之往来联络,为供长期使用而构筑之公路,为长期使用路,其路基路面之建造,常较急造路为优。公众使用公路,系指一般公路而言,普通所谓国道、省道、县道及乡道皆是也;此等公路,在平时用以运输客货,为公众服务,在战时除兼供军用外仍作客货运输,维持交通之用。”[17]3途经陕西汉中的公路便属于公众使用公路。
全面抗战爆发后,东部地区几个省份相继沦陷,川陕公路与汉白公路由普通的客货运输线,转变为西北国际通道中的交通要道,承担了从苏联方面运来的器材、军火等重要物质的运输工作。汉中作为西北抗战大后方的重镇之一,通过公路运输为抗战前线不断地提供了兵源和物资补给,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公路的畅通也便捷了华北与东部地区机关、学校工商企业和西逃民众的迁入,在稳定后方的同时,亦促进了汉中地区的经济与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汉中甚至成了与成都、重庆、昆明并驾齐驱的大后方经济文化中心之一[18]20,在一定程度上为战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汉中城南有汉水流经,水运上可利用舟楫以转运物资;陆运上占川陕交通要道,实为战略交通要塞。栈道之险便成为发展汉中的一大阻梗,境内北至褒城、西至勉县、东至洋县,其间道路狭窄,下雨则泥深,通行不便[19]23。汉中的公路建设,始于1934年国民政府下令兴建川陕公路与汉白公路。这些公路建成通车后,又陆续兴修县城通往乡镇的地方公路,汉中交通闭塞的状况得到了有效地改善。
川陕两省,地域广阔,物产富饶,却因交通阻隔,不利于交流和发展。自陇海铁路到达西安后,关中地区得到了高效发展,惟陕南一带山岭环绕,北赴关中阻于秦岭,南达四川隔于巴山,交通困难致使两省文化事业无从沟通,为弥补该地发展不均衡的缺陷,民国中央政府迭令两省当局兴建川陕公路,以期栈道绝壑筑成坦途,便利两省交通[20]367。川陕公路在陕西境内由西汉公路和汉宁公路两段组成,二者相汇于汉中褒城。
1.西汉公路
西汉公路起自西安,经咸阳、兴平、武功、扶风、岐山、凤翔,过宝鸡、凤县、留坝、褒城,止于汉中,全长447.66千米[21]34。西汉公路是当时贯穿秦岭南北的公路,是沟通关中与汉中的主要通道,是联系西北和西南的重要桥梁。
西汉公路可分西凤(凤翔)公路与宝汉公路两段。西凤公路于1930年由陕西省建设厅主持,调集兵工和征用民工在原有土路的基础上拓宽路面而成,全长156.9千米。1934年,全国经济委员会主持修建宝鸡至汉中段。4月,波兰籍国际顾问奥金斯基和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工程师孙发端、张昌华与陕西省建设厅技正郭显钦等组织勘察团,确定了自宝鸡越秦岭沿北栈经褒谷至汉中的路线。6月,组织3个测量队,由吴必治总工程师率领,分别进入宝鸡、凤县、留坝三个工地。9月,成立由公路处直接领导的“西汉公路工务所”。11月,全路设三个总段,由张佐周等三人担任总段长,每段管辖80千米,总段下设分段和监工站。全线确定后,西汉公路工务所组织施工,路基、桥涵分别招标修筑,土方就地征用民工。其中,路基由宝鸡裕庆建筑公司承包,汉中至河东店的土方工程由汉中民工承修。12月,在汉中北关三里村举行全线开工典礼,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乘测量三号飞机来汉参加典礼[22]284。1935年,蒋介石来陕时,曾面谕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处长赵祖康限期当年11月底完成汉宁、西汉两公路建设,并与川省联络通车[23]。为赶工期,赵祖康同意把开山凿石地段路基宽度暂时缩小,鸡头关山洞及少数较大的桥梁,可暂用便桥便道通车,部分其他工程也酌量暂时降低标准。12月24日,西汉路总工程师孙发端等由宝鸡乘车出发试行,因沿途察看未了工程,夜宿凤县,次日抵达留坝,于26日下午5时安抵汉中[24]。1936年,继续赶办西汉公路未完工程,加铺路面,建造过水桥及鸡头关大桥等。4月下旬,鸡头关山洞开凿完成,开山路基都按照规定标准拓宽,全部工程于10月完成[25]536。
值得一提的是,施工过程中为保护褒城鸡头关下的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等古迹,赵祖康和孙发端、张佐周等商量,“既要把工程做好,又要妥善保存石门栈道(栈道又名‘阎道’‘复道’,是在峭壁陡岩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的一种道路)等古迹,为此公路路线原计划沿褒河西岸修筑,拟在褒城过河,但河面太宽,建桥工程较大,又因避免损毁‘石门’古迹,因此改在鸡头关上游建桥过河,经石虎山脚处开凿了两个山洞,全长66米,筑成后我(赵祖康)请交通界老前辈叶恭绰写了‘新石门’三字刻在山壁上。还有一位姓钱的工程师写了一首诗‘绝壁森森立,寒波咽咽流。削平石虎脚,直下古梁州(汉中古称梁州)’,借以描绘该处工程艰险雄伟的景象。”[26]536跨越秦岭的西汉公路,在旧有栈道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栈道变通途,极大地促进了汉中与关中的联系。
2.汉宁公路
汉宁路起自褒城,经勉县、宁强到与四川交界的七盘关,接成都至广元的公路,长141千米。该路段由全国经济委员会派测量队勘测,褒城至宁强段陕西省负责施工,宁强至七盘关段由四川省负责施工。时任陕西省主席的邵力子接到全国经济委员会秘书长来电通知,除桥梁、涵洞由经委会允予担负外,土方工程及筑路款项,概由陕西省府统筹办理。然而陕省财政困难,邵力子请示全国经济委员会:征集民工及兵工兴修方面,由陕西省府办理;路款一项,请由经委会筹拨襄助;工程人员,调用经委会修筑西汉公路所用人员[27]98。1935年9月陕西省建设厅在汉中成立“汉宁路工务所”,由黄庆慈任该路工程主任,负责修建事务。黄庆慈与裕庆、天兴、豫丰等公司签订了路工合同,共计7 000人前往汉中。该路分段办法,经黄庆慈请示雷宝华厅长,划分为八段,计石路以15千米为一段,平路以20千米为一段,路款预算为九十万元[28]。1936年2月15日,汉宁公路,汉中至宁强全线通车,通车礼在南郑举行,宁强至川境七盘关段于16日在宁强举行通车礼。至此川陕公路修成,全线通车联运,四日可实现[29]。
陕南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只因山岭重叠、交通不便,导致土产过剩,现金缺乏,社会经济衰败。因此,陕西省政府当局,在筹谋修筑西汉公路时,亦积极着手修筑汉白公路。汉白公路沿线物产富饶,发展该地交通,实为开发西北之枢纽。
汉白公路起自汉中,经城固、西乡、石泉、汉阴、安康、平利至关垭子入鄂境;经竹溪、竹山,由界岭复入陕境,止于白河,全长533千米。1934年3月,杨虎城电令驻汉中孙蔚如部,勘察汉白公路沿线。该路沿途属石质者十分之七八,土质者仅十分之二三。且孙蔚如部连年驻防汉中,所有土质路基,连续以兵工修筑,已完成大半,但对于石质路基,工程浩大,孙蔚如部无该项器具[30]。因此,土工及易修的石工由孙蔚如部兵工担任,其余则采用包工制。汉白公路长千余里,难以同时修筑,故陕西省政府初步将其分为:城固西乡段、西乡石泉段、石泉安康段、安康白河段,四段修筑。预计全线石工、桥梁费共需洋77.93万元,全路路线,需要渡汉江的有三处,因江水过大,暂不设桥,若汽车渡江,则用船渡过。南山木材丰富,其余各段所需各级桥梁,拟统一用木料造作,藉省工费[31]。
11月24日,蒋介石电陕西省府,“据陕省呈请修筑汉白公路南郑(今汉中城区)至安康段修筑办法并请拨工款,现已令军需署在新加剿匪费项下,拨付四十万元,即先拨十万元,工程限三个月完成,每月分拨十万”[32]。汉白公路汉中至安康段于29日开工。国民政府派张佐周工程师勘察,确定走向。陕西省建设厅派过锡彤为主任工程师,边勘测边施工。因工程艰巨,资金不足,仅修了一部分,即于1935年9月停工,1936年1月又开工赶修,至10月初步打通,于10日进行试车。试车后仍修其收尾工程。12月,因“西安事变”,工程再次停顿,耗资116万元。1937年5月,动工修筑扫尾工程,1938年3月,该段工程始告完成,耗资9.8万元①。
安康至白河段,原由湖北省负责修建,后改由陕西省主办。1937年,陕西省交通厅委派黄庆慈为该段总工程司,4月开始测量,8月间全线测竣。安康平利间先行开工,11月全线动工,至1938年2月打通,所有各项工程,除大桥五座外,其余均于11月底完成。1939年7月1日起,该段与汉中至安康段同时由西北公路运输局接管,专办营运及养路事宜。9月13日,交通部为办理川陕公路陕段及汉白公路改善与修养事宜,设立了陕南公路改善工程处,隶属于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该处成立后,添建大桥三座,改善路基十余千米,加铺路面五十余千米,以经费所限,仍未能达预期标准[33]81。
①见石泉县文史资料:张德善《汉白公路及其石泉段》,石泉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6年,第127-128页。
②该路由南郑(今汉中),经武乡,止于石堰寺,全长20千米。
③该路由宁强县烈金坝起,西至阳平关,全长千25米。
④该路由勉县武侯祠水磨湾起,经两河口入略阳境,接官亭,至略阳县城,全长71千米。
⑤该图根据陆震平编纂的《中国交通图·全国旅行指南》,远东舆地社1940年出版整理绘制而成,或有误差。
⑥该路起自西兰公路甘肃境内的华家岭,经通渭、秦安、天水、徽县、两当,达陕西凤县双石铺。
与此同时,汉中人民在川陕公路和汉白公路的基础上,又兴修了南石公路②、烈阳公路③、勉略公路④等与重要城镇相联接的支线公路,使汉中交通落后的局面得到了改善。以1940年为例,汉中地区公路大致情况如图1、表1所示:
图1 1940年途经汉中地区公路联系图⑤
由图1、表1可知,川陕公路与汉白公路两条跨省公路的大致走向、车次、行程、站点及沿途食宿等情况。至于其他方面,如车辆调度,则利用长途电台,各站之间以电报和电话联络;养护路组织分别设在宝鸡、庙台子、褒城、宁强、城固、石泉、安康、白河,统归陕南公路管理处指挥[34]194。然而,这两条公路长期面临燃油不济的问题,故西北公路局试用木炭车参与南郑至褒城间的运输,而后在汉中至宁强间推行,以客运为主,更是被称为“战时交通界伟大之发明”[35]。
概言之,途经汉中的川陕公路与汉白公路,在兴建之初,急于速成,未有长远计划,工程屡兴屡停,标准参差。其临时建筑,如桥梁等,基础脆弱,极易损毁,疲于耗资修养。但不可否认,汉白公路通达湖北,川陕公路连接川陕的同时,在凤县双石铺与西兰公路之华双线⑥连接,可达甘肃兰州。在汉中地区形成了以川陕公路与汉白公路为主线的公路网,便利了汉中与西南、西北和华中地区的联系与交流,有力的支持了抗战;同时也为汉中的现代化交通建设奠定了基础,促进了陕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表1 1940年途经汉中的公路路线简明情形(1)参见《西北公路交通要览》,西北公路运输管理局1940年印,第10-14页。
随着公路的陆续兴修,汉中地区的战略地位得以凸显。汉中是连接西南和西北大后方的要塞,亦是水陆两运、物资集散的枢纽。全面抗战时期,汉中地区的国防职能主要体现在以公路运输为媒介,有力的支援了抗战前线,稳定了后方。就支援前线抗战而言,汉中人民旷日持久地出粮、出钱、出劳力,不断献出自己的子弟来补充抗战的兵源;稳定后方而言,四面八方疏散搬迁来汉的机关、学校、工商企业以及各界人士,形成了汉中这个文化、教育、经济中心(2)见周建民、李铎《漫话抗战与汉中》,《抗战时期的汉中》(《汉中文史》第十二辑),汉中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4年,第6-9页。。
1937年8月,驻汉中陆军51师师长王耀武奉令率部抗战,据《西京日报》载:“该师自客春由川西移驻陕南以来,军纪极佳,且协助地方政府,肃清匪患,修筑道路,提倡文化,尤不遗余力,陕南民众莫不爱戴。今春十二县联赠‘民众良友’‘党国干城’名誉旗两面,复刊石碑,竖立于汉中文庙公园。此次开拔抗敌,数千民众扶老携少,欢送郊外,激昂热烈为陕南空前未有之盛举。”[36]斯时,途经汉中褒城的川陕公路上,竖立着牌楼一座,写着“此乃抗日英雄前进的大道”,蓝底白字,显得明朗而崇高;背面是“倭寇未扫荡,勇士羞入斯门”[37]18。这些话语映入行人眼帘,刺激着他们、也鼓励和启示着他们在抗战路上坚持到底,更见汉中民众爱国之情,支援抗战、保卫国家的拳拳之心。
自全面抗战爆发,陕西兵役管区司令部前三期所募壮丁20 000余人,陆续分配各师,从事训练。1937年11月陕西兵役管区司令部令安康、汉中、长安等县,实行第四期征兵5 500名,限最短期限征足,开始训练。该司令部为推广兵役宣传,使民众普遍明了长期抗战与服行兵役的意义,而能踊跃应征起见,特订定了兵役宣传计划:各县征募委员会为负责机关,教育局、县党部为协助机关,统归县长指挥;将各县划分为若干宣传区,每区设兵役宣传委员会,当地的乡绅和学校教职员为委员,各校学生组成宣传队,宣传材料以该部及师管区军训会所颁发各种宣传品为准则,深入农村,切实宣传[38]。同时,陕西省抗敌后援会,特增设民众武装部,组织工作指导团,分区指导,以增强抗战实力。
1938年1月,西安临时大学为适应抗战时期特殊需要,曾组织下乡宣传队3支,由教授董守义、余坤□、罗根泽、徐佐夏、王同观、郭俊卿等领导分赴凤县、留坝、褒城、南郑、勉县一带宣传。其宣传队共约百余人,先后抵汉中,除将携带的陕西抗敌后援会的宣传材料依照原定计划宣传外,并协助地方办理壮丁训练、保安队体育训练等工作。壮丁训练的目标在于锻炼强壮之身体,启发奋斗之精神,培养爱国之思想,增进抗战之力量,以挽救国家民族之危亡。训练地点位于汉中龙岗寺,受训壮丁170人,训练期为两星期,宣传队每日须于工作前草拟教案,教学时先教唱雄壮的军歌,继以激烈奋斗的活动,最后讲话。每次讲话确定一个题目,包括:史地常识(疆域、国耻心)、时局报告与分析、我国必获最后胜利的原因、惨痛故事(如日本残杀我同胞)、爱国故事、民族英雄故事、拥护领袖、我们的责任、军民合作、矫正错误思想(矫正流言)、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防控常识、服兵役与服工役、铲除汉奸等[39]。通过开展多种救亡宣传,青壮年自发从军抗敌者,不在少数。汉中各县区累计向抗日前线输送兵员63 383人[40]80。其中,汉中军人王范堂先后参加了卢沟桥附近地区的防御战、娘子关歼灭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保卫战、中原运动战、石碑要塞保卫战等著名战役(3)见王范堂《在抗战的征途上》,《抗战时期的汉中》(《汉中文史》第十二辑),汉中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4年,第18页。,同汉中子弟一道投身到抗战前线,成为永垂史册的抗日英雄。
战时征兵补偿办法,据1942年军事委员会公布《三十一年度征补兵员实施办法》第11条第2款规定,筹给出征壮丁安家费一节,汉中南郑县征兵会议决议,以乡、镇为捐筹单位,每中签出征兵丁1名,捐助安家费800元,每志愿出征壮丁1名,捐助安家费1 200元。各乡、镇长应会同优待委员会由未依法抽征出丁之户与无直接参加作战军人之户,水田在六亩以上、旱地在十亩以上者、或田地不足上数而有活动金者,分别公平摊派一名壮丁安家费800元,造册列榜呈报县府查核,县府用印后将榜发回张贴并填发通知单。南郑(汉中)县域内武乡、老君地瘠民贫,因地面宽阔、人口众多,故配额较高于其他乡;城关东塔镇、钟楼镇、莲湖镇、虎桥镇与铺镇,因系商业区域且寄籍人口居多,故城关内镇照人口数降低配赋、铺镇照人口应配赋数减配30名。对于已领过安家费的出征壮丁而逃回者,除缉送抵该乡、镇之征额外,应追回其安家费,并视家庭经济状况处以1 000以上10 000以下之罚金充作该乡镇的安家费,次期即按数减收[41]165-167。
汉中为西北重镇,军事必争之地。顺汉水东行经襄樊可直达武汉、由嘉陵江西下经川北广元可抵重庆,陆上汉白公路与川陕公路通车愈加便利了汉中交通,其军政战略地位日益提高。1937年11月,汉中旅外同学会以汉中乃后防重要地带,为唤起民众参加抗敌后援起见,该会特组织“还乡工作团”,同学自动参加者40余人,由饶国钧、白鑑、何汝霖等率领亲赴各县工作[42]。1938年3月,为防止日军冲入西北或向南推进,经汉中而窥汉口起见,第一集团司令胡宗南奉令集中其所指挥之第一军团约十六师之众于汉中区域[43]。
汉中地方重要,“尤其以日军攻襄樊时为然,按襄樊居诸山之尾闾,虽附近山谷错杂,惟西溯汉水谷地遵汉白公路,实可进窥汉中,襄樊之安危,即汉中之安危,亦即抗建根据地四川之安危。就地形上言,襄樊允为汉中盆地东部之屏障,欲保四川及西北西南两大后方,必须保卫其联络中枢之汉中盆地,而欲保汉中盆地,即须保其前卫之襄樊。日人屡攻襄樊,企图虽多,然主思循此路攻汉中,截断我后方交通之动脉,以围瞰四川。我明察其奸,力保襄樊,使汉中盆地成为军需及兵员之补给休养地,而汉白公路实为打击敌人之主要运输线也”[44]46。
1.学校内迁,文教惠民
南京沦陷后,南京中央军官学校洛阳分校为使生员安全受训,将校址迁至汉中石堰寺,照常上课训练陆军下级军官。郑州扶轮中学校址迁移至汉中城内两湖会馆。1938年3月,西安因敌机常来肆虐,陕西省当局为避免无谓牺牲和增加抗战力量起见,特通令疏散人口。西安临时大学为国家百年树人计,培植青年埋头苦干,储为蒋介石所谓“于战争中建设”人才之用,除志愿请缨参与直接抗战工作的学生加以鼓励、训勉外,其余员生则携带图书、仪器、行李乘火车至宝鸡,分批徒步进行,并依照行军办法有组织有秩序的迁移至汉中[45]。南迁至汉中后,该校更名为西北联合大学。
随着沦陷区的中学、西北联合大学等陆续迁至汉中,给汉中的教育、科技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时间“教授、大学生、文化工作者,纷然如过江之鲫。他们都在仓皇中,集到这儿的小城市里,很渴望有一个新中国的诞生。在较新式的餐馆里,他们坐着,谈平津、谈抗战前途,有时也怀念故乡”[46]11。汉中城内人口数量骤增,物价随之上涨,娱乐场所也相对增多,新开了几所大戏院和电影院,不时放映抗战特辑等。
2.收容难民,稳定经济
全面抗战爆发后,大量沦陷区民众迁至汉中,据时人洪涛描述:“以宝鸡开往汉中的汽车供不应求,时闹人挤的恐慌。每当公用和私人的汽车或货车到达车站时,总有一大群风尘仆仆的男女老幼从挤满了人的客车或货车里下来,接着便是一条长蛇似的满载着人和行李的黄包车从北门,徐徐地向城里进发”[47]125。陕西省府以战区来陕难民有继续向西迁移的情形,曾令宝鸡、凤翔、褒城、留坝、南郑等县筹备住所、米粥、开水等项,设站照料,妥为救济[48]。
战时汉中人口数量仅次于省城西安,汉中亦为日军垂涎,数遭日机肆虐,致使部分民众搬家至乡下逃难、商铺关门。为躲避敌机轰炸,汉中当局在原有城门的基础上新开了四道城门,以便及时疏散民众。同时,为增进汉中地区农业生产、巩固后方食粮,以军事为农业建设中心。陕西棉产改进所所长沈文辅,偕同该所汉中区指导所主任沈步辕,先后前往城固、南郑、褒城、勉县各地视察农业、林业,决定改进方针,添派技术人员与四川稻麦改进所合作,改良耕作方法,以期地尽其力[49]。是时,汉中城垣宏壮,街巷整齐,南关外市廛栉比,帆樯相望,商旅丛集。当地的米、杂粮、胡桃、兽皮等产物,生丝织品、油类、漆器、陶器等制造品,每年运销至本省的西安、凤翔等处,以及甘肃、四川等省;因汉水有舟楫之利,湖北的襄阳、汉口也是汉中的销货市场;汉中境内各县的物产,也都以此为集散中心,其农商业上的地位,亦不亚于军事[50]。
汉中处西北、西南咽喉要塞,在抗战时期,其在政令通达与地方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其中公路建设取代了传统的栈道交通,极大地便利了汉中与西北、西南及东部地区的联系与沟通,为支援前线与稳定后方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汉中这座古老闭塞的军事重镇也随之迎来了新的使命,成为了抗战大后方的交通枢纽,来汉的各方力量汇集于此,汉中的经济、文化、教育与生产生活方式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也促进了汉中的城市建设。此外,抗战时期汉中的公路建设也为今日汉中交通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汉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西部交通枢纽的战略定位,已经具备了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的客观基础,定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