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红 赵 灵 陈 磊
脑卒中属中医学“中风”范畴,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变,此病以老年人为疾病高发群体,以局灶性神经功能明显缺损为主要病理表现,发病原因是患者脑部血管灌注不足、椎动脉闭塞或者狭窄等,加上老年人的身体功能退化、血液黏稠度较高以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因而更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所以,最近几年,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2],给中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虽然现代医学技术水平提升,使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率有所降低,但是大部分的患者在存活下来后仍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中医治疗脑卒中是中国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特色,中药、针灸等内服、外治方法治疗脑卒中早已在临床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3]。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可分为7个证型,再根据各个证型的用药机制,分别多采用活血化瘀、息风化痰、通腑泻火等治法进行辨证治疗[4]。基于此,本研究摘选2020年1月—2021年1月中置盛京老年病医院接收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患者,采用益气化瘀汤剂联合血塞通粉针治疗该疾病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中置盛京老年病医院接收的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随机抽取法进行对等分组,对照组(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65~78岁,平均年龄(70.31±5.5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23 h,平均时间(11.12±0.64)h;其中59例为双侧动脉粥样硬化,41例为单侧;合并症:44例合并糖尿病,56例合并高血压病。试验组(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69.35±6.6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24 h,平均时间(11.17±0.58)h;其50例为双侧动脉粥样硬化,50例为单侧者;合并症:48例合并糖尿病;52例合并高血压病。此研究于中置盛京老年病医院伦理委员会授权之后开展,且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与相关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研究可行性较高。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5]中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标准;患者起病急促,有明显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符合气虚血瘀证中医辨证标准[4],即:主要症状为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者不语,感觉退化甚至消失;次要症状为面色白、气短乏力、舌质暗淡或者有齿痕,脉沉细;所有患者及(或)家属均已同意参与研究,并签有书面协议。排除标准:经脑CT与MRI确诊为脑出血或者其他病变者;痴呆、精神或者神志不清者;合并严重颅脑感染者;并发脑外伤、脑肿瘤者;心肺、肝肾重度功能不全者;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有严重功能障碍者;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
1.3 方法2组患者均于入院之后给予常规的营养支持、降糖降脂、吸氧以及降颅内压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血塞通粉针(厂家: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6438,规格:400 mg/支)开展治疗,方法:取血塞通400 mg,将药物与浓度为5%葡萄糖250 ml或者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250 ml混合,以静脉滴注方式进行给药,每天1次,坚持用药4周。试验组患者则采用益气化瘀汤剂与血塞通粉针联合开展治疗,当中的益气化瘀汤主要由以下中药组成[6]:黄芪30 g,炒党参、黄芩、栀子、丹参、厚朴各15 g,天麻、红景天各9 g,甘草6 g。诸药联合,以水煎煮,取汁口服,每天1剂,于早晚温服。试验组血塞通粉针使用方法、用药量与对照组相同,坚持用药4周。
1.4 指标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分别采用神经功能评分量表(NIHSS)对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总分为0~42分:包括 0~1 分:正常或近乎正常;1~4 分:轻度卒中/小卒中;5~15 分:中度卒中;15~20 分:中-重度卒中;21~42 分:重度卒中。得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采用血液流变学检测仪对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浆黏度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进行检测。
依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7]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标准为:经过治疗,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NIHSS评分降低超过90%为显效;相关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NIHSS降低18%~89%为有效;患者相关疾病症状无显著改善或加重,NIHSS评分下降低于18%或无任何改善甚至上升则为无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详细统计2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1 不同时间的NIHSS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对比2组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2、3、4周时,试验组的NIHSS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则明显更低,P<0.05。见表1。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对比2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试验组的全血高切黏度、细胞变形指数以及血浆黏度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更低,P<0.05。见表2。
2.3 治疗效果治疗后,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见表3。
表1 2组脑卒中患者不同时间的NIHSS评分变化对比 (分,
表2 2组脑卒中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对比 (例,
表3 2组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例,%)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后,对比2组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脑卒中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例,%)
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发病率极高,在脑卒中患者总数中比例超过80%,此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脑部供血灌注不足。另外,椎动脉发生闭塞或者是狭窄致使脑供血缺乏也会引发该病。中医将缺血性脑卒中归属于“中风”范畴,认为该病的根本机制是本虚标实之证,本为气虚,标为血瘀,患者多因素体禀赋不足、年老体弱以及劳倦内伤,使得气血渐虚、运行不畅,造成脑络瘀阻,引发脑脉失养,最终导致脑卒中[8]。王清任《医林改错》当中提出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又提到“元气即虚,不达于血管,血管缺气,则停留致瘀”。因此,气虚血瘀正是缺血性脑卒患者最关键的病机之一,治疗时需以标本兼顾为原则,以益气活血为重点[9]。
近年来,多项研究提出,中医药可以提升脑缺血之后的神经干细胞、神经营养因子以及突触素等指标,促进神经再生因素表达,从而为神经再生创造更优质的微环境,对于患者的脑缺血损伤之后神经修复非常有利,而本文中使用的血塞通粉针正是一种典型的中成药制剂,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现代药理学研究已经明确,三七多糖对于大鼠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出了良好的保护功能,提升了脑组织的抗氧化功能,并对炎性反应因子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10]。另外,本研究所使用的自拟益气化瘀经验汤剂,其药方当中具备的黄芪,主脾肺,大补气血,使气血生化有源,可发挥出鼓舞气机作用,使其上行用以濡养脑窍,黄芪甲苷与三七当中的有效成分共同配伍,可进一步增强抗脑缺血或再灌注之后的氧化应激损伤功效,党参则可以辅助黄芪,增强补气养血作用,其多糖成分可以发挥抗氧化、提升免疫力双重功效,借助于降低氧化应激,对自噬基因Beclin-1表达进行抑制,而保护患者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11]。红景天具有补气清肺、益智养心以及收涩止血等功效,同时还能散瘀消肿,药物中的红景天苷,可以对脑组织当中的HIF-1表达产生诱导,提升糖酵解酶含量,增强脑组织抵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能力。黄芩的主要功能是清热利湿与解毒泄热,黄芩苷能对细胞凋亡进行抑制,缓解自由基损伤,同时减轻机体的炎性反应,最终发挥保护脑缺血的再灌注损伤功能[12]。栀子的主要功能是泻火除烦、凉血解毒以及清利湿热,其药物主要成分栀子苷,可发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细胞生长、抗炎以及抗氧化应激等多重功效,以此发挥出抗脑缺血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功效[13]。天麻归肝经,具有息风止痉的功能,药物中的天麻素可以发挥抗炎、抗氧化功效,从而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例如可以让海马DCX表达增加,调控发挥海马神经,从而发挥出保护卒中后再灌注损伤神经的功效。丹参的主要功能是养血活血,其多酚酸有效成分可以缓解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血清与脑组织炎性反应,改善再灌注脑损伤症状[14]。厚朴具有降逆下气与燥湿化痰的功能,药物中的厚朴酚可以同时发挥抗氧化、脂质过氧化与中性粒细胞浸润抑制以及抗炎等多重功效,使患者脑血流量增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局部抵抗中效果良好,而甘草则可以对诸药进行调和,使组方更严谨,兼顾标本,最大程度地发挥益气养血与活络开窍功效[15]。本次研究显示,治疗后,试验组2、3、4周的NIHSS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低;试验组的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浆黏度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低;试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而对比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益气化瘀汤剂与血塞通粉针联合用于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效果理想,可有效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其血液流变学指标,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