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刘林+孙欢欢
【摘要】 目的 探讨银杏达莫和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50例。研究组给予银杏达莫治疗, 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0.6±0.7)分, 对照组为(13.4±1.5)分, 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出院12个月的病死率分别为2%、12%,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血塞通, 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更为肯定, 对改善患者预后疗效肯定。
【关键词】 银杏达莫;脑梗死;血塞通;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5.100
随着年龄的增长, 脑卒中发生率明显提高。脑卒中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急性脑梗死发作后主要以溶栓、抗凝、改善神经细胞功能为主要治疗方案[1]。因此本次拟以2014~2015年本院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银杏达莫和血塞通的治疗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4~2015年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50例。研究组男3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8.5±6.5)岁、平均病程(8.4±1.8)h;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9.7±8.1)岁、平均病程(8.7±2.6)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①本次就诊临床资料完整;②无认知功能损害者。排除标准:①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者;②房室传导阻滞、恶性心律失常者;③对银杏达莫、血塞通过敏者。
1. 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基础治疗均相同:甘露醇降颅压、清除自由基、抑制血小板聚集、调整血脂、降压、调整血糖等。
1. 3. 1 研究组 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通化谷红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2026139)治疗, 使用方法20~25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 1次/d, 连用14 d。
1. 3. 2 对照组 采用血塞通注射液(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53020664)治疗, 使用方法0.2 g血塞通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 1次/d, 连用14 d。
1. 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②比较两组出院12个月的病死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两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出院12个月的病死情况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出院12个月的病死率分别为2%(1/50)、12%(6/5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脑梗死新发患者达到200万余人。由于脑部神经元能量储备少, 对缺血、缺氧敏感, 因此促进血流再通和避免脑组织进一步损伤为治疗的关键[2, 3]。
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银杏达莫治疗后, 治疗结束时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银杏达莫是由银杏叶提取物与双嘧达莫组成的复方制剂, 具有改善微循环、抗自由基的作用, 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中[2]。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扩血管、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改善记忆、预防痴呆等作用, 提高损伤大脑损伤细胞的增殖率。双嘧达莫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解除血管痉挛、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减轻全血粘稠度等作用。同时能够逆转缺血脑组织线粒体降低的膜流动性, 减少脑组织缺血后乳酸的升高[4-6]。有学者分析发现[3]联合银杏达莫治疗的研究组在治疗结束时, 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样有学者[4]动态分析脑梗死使用银杏达莫后的脑CT图像, 结果发现研究组在病灶缩小或密度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动物实验表明银杏达莫可以通过下调CASPASE-2蛋白的表达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5]。
综上所述, 相对于血塞通, 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更为肯定, 对改善患者预后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 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 29(6):381-382.
[2] 张春和, 金艳, 代国军, 等. 缺血性脑卒中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18):2231-2233.
[3] Wu B, Liu M, Liu H, et al. Meta-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for ischemic stroke. Stroke, 2012, 8(6):1973-1979.
[4] 王小姗, 狄晴, 曹辉, 等. 银杏叶提取物对缺血再灌注鼠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2, 19(5):53-54.
[5] 孟范文, 王涛, 张士喜, 等. 杏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及其对血浆SOD、MDA和LPO的影响. 中国新药杂志, 2013, 11(6):242.
[6] 饶明俐.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65-66.
[收稿日期:201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