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弘扬人的主体地位为己任的人本主义曾经并且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历史也一再证明,若一味追求狭隘的人本主义,即“人类中心主义”,也会将人类置于一个危险的境地。在过去几百年中,人类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肆意践踏破坏自然,反而带来了一场场灾难。进入21世纪,“人类中心主义”又遇到了一个更大的挑战——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冲击。特别是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现代高新技术带给人们的诸多负面问题让人们认识到,人类无法绝对掌控技术,相反,技术也会“失控”,并不断“反噬”人类。
正是在此背景下,更多的人开始发问:“人应该如何与技术相处?”而后人本主义无疑就是一个有力的回答。对于技术,后人本主义主张不把人类看作技术的绝对主人,而是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下审慎看待人与技术的关系,承认人与技术互相影响,不可分割,从而构筑一个人与技术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面向学校教育,后人本主义鼓励在课堂上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
人类与社交媒体如何和谐相处?在社交媒体中,如何协调“真我”与那个昵称的“我”之间的关系?
人类与智能体、机器人如何和谐相处?我们如何才能接受机器人?如何突破“恐怖谷效应”?如何构建诸如“机器人三定律”一类的伦理规范?
人类如何更好地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两栖化”生存?我们如何认同自己的虚拟身份?如何在现实身份与虚拟身份间顺畅地切换?
……
后人本主义的视角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此为框架构建的教学法被英国《创新教学报告》列为2020年“十大教学法”之一;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布的《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报告以及随后召开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中都强调了要重塑人与技术的关系,其中的很多观点都与后人本主义不谋而合。
智能时代已经到来,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后人本主义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