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丁香
(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儿科, 四川 遂宁 629000)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期常见慢性疾病,数据表明,我国约有30%的儿童哮喘未得到明确诊断,且超过20%的哮喘患儿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1]。早期诊断并开展规范化干预、管理,被认为是改善哮喘患儿预后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在临床实践中,不同患儿对相同治疗策略的反应存在较大差距,其原因一方面与患儿过敏史、家族史、免疫功能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哮喘易感基因变异也被认为与哮喘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密切相关[2]。大量研究显示,哮喘存在明显家族聚集倾向,且受遗传、基因等因素影响[3,4]。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人类最常见的可遗传变异类型,DNA序列多态性约占已知多态性的90%以上。有研究发现,ACE I/D、ADRB2 Arg16Gly哮喘基因相关位点的SNP与儿童哮喘的发生发展有关[5]。基于既往研究结论,此次研究就儿童哮喘基因表达情况与其临床预后、药物疗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望为儿童哮喘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1研究对象:筛选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40例哮喘患儿,开展病例对照研究。筛选标准:参照《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明确哮喘诊断[6]:①反复发作的咳嗽、喘息、气促或胸闷发作>3次;②症状发作时伴双肺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为主;③经抗哮喘治疗后可缓解;④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证据;⑤排除可能引起相关症状的其他疾病;年龄≤14岁;能够顺利完成肺功能检查;接受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排除标准:①处于哮喘发作急性期;②处于其他过敏性疾病急性发作期;③合并心、骨骼、肌肉等器官、组织严重病变;④合并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140例患儿中,男87例,女53例,年龄1~14岁,平均(4.71±0.58)岁。本研究已征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监护人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书面协议。
1.2检测方法:患儿入组后,以无菌毛刷采集其口腔黏膜细胞,行DNA提取后置入固定药液内。将标本送至上海解码医学检验所,以DNA测序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就患儿ACE I/D、ADRB2 Arg16Gly哮喘基因相关位点的SNP进行检测。首先以PCR技术对ACE I/D、ADRB2 Arg16Gly等位基因进行DNA提取及扩增处理,而后采用比色法进行DNA鉴定、定量及DNA工作液准备:取DNA溶液1μL,加入蒸馏水至100μL,以蒸馏水为空白对照,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吸光度,吸光度×5000即为DNA浓度(μg/mL),而后根据实际浓度稀释为工作液。此后根据ACE I/D、ADRB2 Arg16Gly等位基因所编码蛋白质第二外显子,设计特异性引物,完成位点扩增及结果鉴定。
1.3分析方法:分析哮喘患儿ACE I/D、ADRB2 Arg16Gly基因检测结果,包括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次。参照文献相关标准[7],按照患儿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组,就不同组别患儿临床预后、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患儿均参照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接受规范化治疗,患儿治疗方案均由同组医师制定,维持治疗方案的统一性。临床预后评估使用哮喘控制测试(CAT)评分,CAT总分27分,评分<19分为未控制,19~22分为部分控制,≥23分为良好控制;控制为部分控制、良好控制之和。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显著好转;无效:未达到显效、有效标准;总有效为显效、有效之和。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研究相关数据,病情控制、治疗总有效等计数资料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校正χ2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1基因检测结果:140例患儿ACE I/D基因型以DD为主,D基因与I基因的优势比为1.98;ADRB2 Arg16Gly基因型以AG为主,G基因与A基因的优势比为1.89。见表1、2。
表1 140例患儿ACE I/D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次检测结果(n=140)
表2 140例患儿ADRB2 Arg16Gly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次检测结果(n=140)
2.2不同ACE I/D基因型患儿临床预后及用药效果:ACE I/D基因型为DD型患儿病情控制率、治疗总有效率低于Ⅱ型、ID型患儿。见表3、4。
表3 不同ACE I/D基因型患儿临床预后比较n(%)
表4 不同ACE I/D基因型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2.3不同ADRB2 Arg16Gly基因型患儿临床预后及用药效果:ADRB2 Arg16Gly基因型为GG型患儿病情控制率、治疗总有效率低于AA型、AG型患儿。见表5、6。
表5 不同ADRB2 Arg16Gly基因型患儿临床预后比较n(%)
表6 不同ADRB2 Arg16Gly基因型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哮喘的发生发展不仅与环境因素有关,也受遗传因素影响,故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呈多因性、异质性,并呈明显家族聚集倾向[8]。SNP是人类常见可遗传变异,具有分布广泛、数量庞大、易于基因分型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高危人群的规范化筛查。目前,关于哮喘易感基因及SNP的研究已发现超过200种基因与哮喘的密切关联,且国内研究已证实儿童哮喘发生与ACE I/D、ADRB2 Arg16Gly位点多态性有关[9]。
此次研究就140例哮喘患儿ACE I/D、ADRB2 Arg16Gly基因型进行了无创检测,结果显示,患儿ACE I/D基因型以DD为主,D基因与I基因的优势比为1.98;ADRB2 Arg16Gly基因型以AG为主,G基因与A基因的优势比为1.89。该结果与Saik等[10]报道结果接近,印证了ACE I/D、ADRB2 Arg16Gly基因与哮喘的关联。ACE基因位于染色体17q23,包含25个内含子、26个外显子,其中,第16内含子存在I/D(插入/缺失)多态性,故使ACE基因出现II、ID、DD三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与机体ACE调控,以及机体血浆、细胞内ACE表达密切相关,例如,DD型表达者ACE活性高达Ⅱ型的2倍,而作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关键酶,ACE可将血管紧张素Ⅰ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提高血管收缩活性;同时,ACE还可影响P物质、缓激肽活性,与机体尤其是气道内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ACE基因型为DD型哮喘患儿临床预后较差、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较弱,即考虑与DD基因对ACE表达的激活作用有关。
与ACE基因相仿,ADRB2基因编码区的突变,可引发编码第16位氨基酸发生Arg向Gly改变,进而影响氨基酸序列。一项研究显示,Gly16不仅与夜间哮喘有关,也可能对β2激动剂的反应性造成影响[11]。在本研究中,患儿ADRB2 Arg16Gly基因型以AG为主,表明AG型Arg16Gly基因型可能与更高的哮喘易感性有关。同时,GG型Arg16Gly基因型患儿病情控制率、治疗总有效率均更低,与Qiu等[12]研究结果相仿,意味着不同Arg16Gly基因型哮喘患儿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存在明显差别,而GG型Arg16Gly基因患儿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的反应性较差。因此,针对DD型ACE基因、GG型Arg16Gly基因哮喘患儿而言,应重视常规治疗方案的局限性,尽可能探索更为有效、更具备针对性的治疗策略。
综上所述,哮喘患儿哮喘基因相关位点SNP表达存在明显差异且与患儿临床预后、药物治疗反应密切相关,ACE I/D基因型DD型、ADRB2 Arg16Gly基因型GG型患儿临床预后普遍较差且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有限。建议根据患儿基因型表达特点预测其临床预后,并设定具备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