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新
(淮北市第十二中学 安徽淮北 235000)
高中数学教学长期受到应试教育影响,重解题教学,忽略知识的建构过程,特别是在概念课教学中,对概念产生的背景及构建过程重视不够,强加给学生的意识比较浓。现有的教学环境对学生新知识的理解能力重视不够,只片面地通过“例题+训练”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然而通过对近五年高考真题的研究,阅读理解题,如数学文化、统计图表和统计概率、数学建模等,逐渐成为高考的重要考查内容。特别是概率统计题,情境新,字数较多,理解难度越来越大,得分率普遍偏低,具有很强的选拔功能。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发展,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高中数学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是当前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既有教学内容较多、时间紧张的客观原因,又有教师的理念陈旧、认识不足原因。由于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如果不能通过阅读理解题目,就难以应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解题。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阶段的考试题目变化较多,如果学生阅读过程中不能仔细审题,就容易出现审题错误,或者受到已知条件的误导,导致题目最终解答出现错误。课后广泛阅读数学相关内容,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学科深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数学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意义重大,但是目前的数学教学缺乏培养阅读习惯的意识,学生会对陌生的数学知识点产生抵触心理,阅读教学面对较大阻力。应用适合学生的高中数学阅读方法,可以使学生习惯于数学知识阅读,并且能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特别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阅读理解的体验过程,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带领学生根据文本内容,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技巧,进而提升学生阅读的综合能力。
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很多教师推崇题海战术,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向学生施压,学生对教师的反馈结果也比较被动。采用阅读教学方式,教师提前以学生视角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数学课本内容,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更有效地突出重点。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知识学习中,课后对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具主动性。
例如在对数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对数函数的意义。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的定义和图像,而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存在直接关联。教师在课堂授课中直接与学生一起探讨对数函数的性质,引导学生根据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联,自主画出对数函数的图像。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头脑中产生较深印象,同时也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高中阶段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应从基础做起,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学习中探索疑难问题,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关联,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检验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数学学科注重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的培养,阅读思考的过程能够使学生以审视视角总结数学思想,对提高数学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虽然数学学科中多以公式、定理的应用为考查点,但是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可以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熟练记忆。
为了指导学生阅读,我们为学生编制了导读案。导读案根据阅读材料,设置相应的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问题从阅读材料中获取答案。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标记。比如课前推送阅读材料,列出问题提纲,让学生通过阅读,解决问题,并让学生提出新问题;课中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习目标,突破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后让学生认真总结,书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惑。在学生阅读材料中,要有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与研讨,做到深度学习。
可以用“视觉化”的思维导图来锻炼阅读理解技能,梳理分析复杂信息,整合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而培养结构化的思维习惯,培养孩子理清思路、审慎思辨的能力。每章、节内容,甚至每一类知识点,都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把知识结构网络化、系统化,进而培养结构化的思维习惯,强调培养孩子理清思路、审慎思辨的能力。特别是高三复习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把知识体系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建构起来,达到把书由厚变薄,便于理解和记忆。
学生和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阅读进课堂的意义,特别是对教材阅读要有足够的认识,真正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而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却是:师生对教材研究不深,重视程度不够,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显现出来,上课很少阅读教材,基本就是老师讲解、学生记录,对于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基本不用,甚至概念、定理的推导过程都不让学生阅读。即使有老师让学生阅读教材,也是大而化之、漫无目的地浏览教材,大都没有带着针对性的问题,深层次地研读教材,更缺少必要的思考和交流。阅读不能流于形式,应该深度阅读,阅读中反思、感悟。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文本阅读,它重在分析、思考、体会,比如一个概念或一个定理,短短的几十个文字或符号,要咬文嚼字,对关键字词要学会品读,注重理解和发散思维,注重对概念的背景及建构过程的感悟,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抽象性和简洁性。
数学阅读资源有限,因此重视数学阅读,要以教材为抓手。对于数学原理、定理、概念、公式等结论性知识的教学,不能只重视结论本身,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在概念教学之前,就要让学生查找资料,阅读概念产生背景及过程。数学的本质不仅在于它的结论,还要给学生以更多数学思想、精神的浸润。正如数学家米山国藏指出的那样,学生在毕业之后不久,数学知识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思维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如果培养了这种素质的话),在随时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
对于结论性知识,要让学生认真、逐字反复阅读并勾画出里面包含的关键词,而后举例对这些关键词进行辨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一般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也习惯于通过课堂讲解方式讲授知识点。阅读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使学生从被动听取知识,到主动阅读理解知识。学生提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锻炼,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变得更加快捷。教师在阅读实践中,要深入贯彻教育理论,真正将现代教育理论应用在课堂实践中。
例如在常见逻辑用语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充要条件、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集合的概念相关联,实现数学概念的关联记忆,有利于形象化理解数学知识。逻辑关系的教学应以学生自主理解为主,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应用画图、归类等模式对逻辑关系进行辨析,最终形成自主化的理解方式。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得出的成果进行总结,应用具有创新价值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实现高中数学教学成效提升。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有力促使课堂从传授知识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从解答题目向解决问题转变,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思维品质。教师应转变在课堂中的角色,通过引导方式实现学生自主化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兴趣,为培养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