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银芝 杨慧 廖镇宇 占彩霞 杨志明 叶红球 黄瑞文
胆汁淤积症是由于不同原因引起肝细胞和(或)胆道对正常胆汁合成、分泌和(或)排泄障碍[1],是新生儿较为常见的肝胆系统疾病。新生儿胆汁淤积症起病早,病因复杂,如感染、先天性缺陷、静脉营养相关、遗传等。患儿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死亡[2]。现对46例新生儿胆汁淤积症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指导临床诊疗和预后判断。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46例出院诊断为新生儿胆汁淤积症的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①符合胆汁淤积的诊断标准[3]: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85.5 μmol/L,并且血清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17.1 μmol/L的患儿,或者血清TBil水平>85.5 μmol/L,并且血清DBil水平≥20%TBil水平的患儿;②足月儿或早产儿纠正胎龄后发病年龄≤28 d的新生儿。排除标准:临床病例资料不全的患儿。
将46例患儿按起病时间分为早起病组(生后2周以内起病)和晚起病组(生后2周以后起病)。
观察指标:①一般资料,如患儿年龄、胎龄、出生体重、治愈率及治愈时间等。②性别构成及病因比较,如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arenteral nutrition-associated cholestasis,PNAC)发生率、不明原因的胆汁淤积占比、白陶土样大便发生率、感染性胆汁淤积占比等。③生化指标比较,如TBil、DBil、总胆汁酸、ALT、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
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比较使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胎龄、出生体质量、足月儿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2组患儿感染、肝脏增大、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不明原因性胆汁淤积、白陶土样大便、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比较
2组患儿TBil、DBil、总胆汁酸、AKP、G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儿生化指标比较(±s)
胆汁淤积症在活产足月婴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2500[4],严重者可致肝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我国新生儿胆汁淤积症并不少见,随着早产儿救治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率的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提高,PNAC发生率也有所增加。国内外关于PNAC发病率的报道也存在较大差异,为18%~67%[5]。静脉营养持续时间较长和肠道衰竭是PNAC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小于胎龄儿是新生儿胆汁淤积的独立危险因素[6]。新生儿期胆汁淤积发生除早产儿PNAC外,足月儿和近足月早产儿也有一定发生率,且病因更为复杂,不同的发病原因预后差别很大。
文献报道,足月儿和早产儿发生胆汁淤积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2.46 d和29.28 d,在起病时间、治愈率、病因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足月儿相对于早产儿,起病时间更早、治愈率更低、病因更为复杂[7-8]。本研究将新生儿胆汁淤积病例分为早起病组和晚起病组,证实早起病组和晚起病组患儿在起病日龄、胎龄及出生体重、足月儿所占比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起病组平均胎龄及出生体重均较晚起病组大,早起病组足月儿所占比例高于晚起病组。共4例足月儿均为早起病组。早起病组多为足月儿及体重、胎龄较大的早产儿,本研究为不同起病时间胆汁淤积患儿的临床特点提供了循证学依据,有利于更早诊治及判断预后。
目前关于新生儿胆汁淤积症的研究重点在病因研究,从病因可分为4类:肝、胆阻塞;遗传代谢紊乱;先天性持续性淤胆和获得性肝内淤胆。从解剖结构可分为肝细胞性和肝后性。肝细胞性分为肝细胞排泄障碍,如Dubin-Johnson综合征、Roter综合征。肝细胞摄取、结合、排泄均障碍包括各种病毒感染: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遗传代谢紊乱(如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染色体疾病(如希特林蛋白缺乏症、Alagille综合征等)。肝后性指胆道排泄障碍引起,包括肝内梗阻(如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家族进行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和肝外梗阻(如先天性胆道闭锁、胆道囊肿等)[9-10]。学者对胆汁淤积新生儿遗传学分析发现,胆汁淤积症患儿的遗传学病因较分散,Alagille综合征、希特林蛋白缺乏症及进行性家族性胆汁淤积症占比较高[11]。有学者将新生儿胆汁淤积分为短暂性胆汁淤积组和其他诊断组,其他诊断组主要包括感染性疾病、胆道疾病、代谢性疾病、其他疾病和特发性胆汁淤积等。胎龄越低发生短暂胆汁淤积风险越大。血清GGT>300 IU/L对胆道闭锁和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的诊断和预后不良具有阳性预测价值[12]。本研究表明,晚起病组PNAC的比例更高。早起病组患儿胆汁淤积不明原因所占比例及白陶土样大便所占比例更高,这可能与遗传代谢、先天性胆道闭锁等方面密切相关,需尽早完善基因检测,为确定病因诊断提供帮助。
血清AL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最直接最敏感的指标[13-14]。本研究中,早起病组ALT水平高于晚起病组,两组患儿的TBil、DBil、总胆汁酸、GGT、AK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起病组肝损伤可能更严重。对两组患儿预后情况的比较发现,早发病组预后比晚发病组差。
综上,对于临床上黄疸持续新生儿,应详细了解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明确血清胆红素组成成分,尽早明确胆汁淤积诊断。对于起病时间早的胆汁淤积患儿,首先是进行基本实验室检验,进一步检查包括肝胆超声检查或胆道造影、遗传代谢筛查及基因检测,重视遗传代谢性疾病在早发型胆汁淤积症患者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尽早排除胆道闭锁及遗传代谢性疾病,从而改善该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