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艳
(青岛市市立医院,山东 青岛 266011)
在我国,全民阅读已被纳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推进全民阅读的背景下,医院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应主动打破传统的以面向医护人员为主的内向型读者服务模式,主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推动读者服务向外向型转变。由于医院图书馆是专业图书馆,有其特殊性,相较于面向社会大众、不区分读者属性的公共图书馆而言,医院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更具针对性与集中性,即医院图书馆拥有一批身份属性更为明显的核心读者。医院图书馆必须“深知核心读者心声,立足核心读者需要,满足核心读者需求”。
医院图书馆作为设在医院内部的、由医院创建与统筹管理的科研服务与辅助机构,是医院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其功能定位与性质比较特殊。当前,医院图书馆的核心读者主要分为两大类:医务工作人员(包含临床医疗人员、专职科研人员、医学生、护理人员、影像检验等辅助科室研究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患者及其家属。一方面,医院图书馆要服务于临床、教学、科研,因此要打造集医学诊疗、医学成果、医药知识、医学专利、资源期刊、医学电子资源为一体的数据库,立足学科建设,发挥文献保障功能;另一方面,医院图书馆要改变以往的封闭式管理模式,立足患者及其家属需要,提供健康知识与健康信息科普服务,缓解其住院期间的精神压力以及心理恐慌,并在此基础上,为提高公众的医学素养与科学素养,普及医学知识,宣传健康生活,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医院图书馆立足核心读者优化服务工作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在倡导全民阅读、共创书香社会的背景下,医院图书馆应主动发挥其文化传播、知识服务的基本职能,树立为大众服务、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在为医护人员提供专业化、学科化服务的基础上,主动将服务对象与服务领域拓展至以患者为主的公共群体,在患者以及医务工作人员之间搭建起沟通、理解的桥梁,为患者提供真实、科学的医疗信息以及人性化的阅读服务。这不仅有助于减轻患者对疾病的恐惧,使其保持平和的心态,增加对医院、医护人员的信任,而且有助于构建新型和谐医患关系。
数字资源具有易获取、查询方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是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内容。医务工作人员需要及时获取课题研究、学科发展新动态、技术标准等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医院图书馆整合、完善数字资源数据库,开发便捷、精准的检索服务程序,打造集成化的资源检索平台。但是,传统的医院图书馆主要为医务工作人员提供信息服务,服务方式与流程固化,因此,部分医院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较为落后,信息库不全、检索程序繁琐、异地访问受限、最新资源推送不及时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亟须解决。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图书馆必须将优化读者服务提上日程,有效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强化数字资源建设,确保特殊时期同样能够为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必要的阅读服务,满足医务工作人员的学习、科研、临床实践需求,满足社会公众尤其是患者及其家属的阅读需求。
作为医院的科研服务机构,医院图书馆应主动参与科研,为课题申报、学科建设助力。除了基本的数据库建设、资源更新、文献检索、参考咨询、答疑解惑,医院图书馆还应提供与论文写作、编辑、润色、出版等有关的服务,如:图书馆人员与各科室、各团队沟通,了解医务工作人员的文献需求,为其推送相关资源。然而,一些医院图书馆的专业服务仅限于馆内资源建设与检索咨询,馆员没有主动走进课题组与研究团队内部,导致服务缺乏针对性。
作为医院图书馆,应积极为患者群体提供健康指导服务。但是,部分医院管理者认为:医院图书馆是一个完全由医院自主管理、自主负责、自主决策的组织,是一个为医院内部工作人员提供文献和信息服务的附属机构,面向患者以及社会公众开放难以实现。因为社会人群数量庞大,同时外借系统不够完善,面向患者服务不仅会增加图书馆的管理负担,还可能会影响医疗工作人员的借阅体验。目前,各地关于医院图书馆面向公众开放的相关政策屈指可数,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唯有《北京市图书馆条例》在第十条指出:“本市鼓励学校、科学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图书馆(室)向社会开放。”但上述规定属于鼓励、支持层面,并没有将医院图书馆面向患者以及公众开放作为强制性要求。
一些医院图书馆虽然面向患者及其家属开放,但整体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如:考虑到图书归还与遗失问题,规定患者与家属只能在馆内阅览,无法凭借住院卡或者借阅证借阅图书,由于多数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无法到馆阅览图书,享受不到医院图书馆带来的便利。由于医院图书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馆藏资源以医学类相关书籍为主,相比公共图书馆,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图书资源比较缺乏,如文学类、历史类、少儿益智科普类等,这会让患者觉得无书可读。具体书目需要图书馆员和阅读引导员共同商定,要考虑患者特有的心理特点。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提供各项服务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医院图书馆应不断完善馆藏资源,注重数字资源库建设,分门别类做好数字资源的整合工作,如学科分类、疾病分类、期刊分类等,实现资源整合以及检索入口的统一化,便于医务人员查找相关文献。医院图书馆应定期开展培训服务,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科室、不同人群制订个性化培训方法,如群体培训、轮流培训、一对一培训等,提高资源利用率,使图书馆能够真正为教学、科研、临床实践提供服务。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医务人员使用图书馆资源,医院图书馆应完善外网访问渠道,通过手机号绑定、微信号绑定等方式,使医务人员不受网络、设备限制,随时随地访问内网资源。在资源推送方面,医院图书馆应引入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技术,根据用户需求,主动搜集、整理、筛选、推送相关文献资源、学科最新动态、数据库更新情况等,以便医务人员及时掌握最新消息。图书馆管理人员应主动与各科室、各团队沟通,尽可能为其写作、编辑、润色、出版等提供帮助。
图书馆管理者应转变传统观念,主动面向社会开放,尤其是面向患者及其家属开放图书馆,在了解其阅读需求与阅读偏好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多元化的阅读服务。在资源开放方面,图书馆可以将患者身份信息与治疗卡绑定,使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凭借治疗卡或身份证借阅图书。同时,图书馆可以将借阅系统与患者管理系统进行关联,患者归还图书后方可办理后续出院手续。资源建设方面,在经费许可的条件下,图书馆应购入那些对病患具有吸引力的书籍,如科普类书籍、文学类书籍、心理学类书籍、名著导读等,帮助患者缓解压力与精神不适。图书馆各科室医务人员可以编写一些科普读物或者小手册,推动阅读服务进科室、进病房,鼓励患者及其家属主动阅读,从而对疾病及治疗形成正确认识。在服务态度上,管理人员应正确看待图书馆对外开放,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主动为患者及其家属答疑解惑,提供医学信息咨询服务。管理者应该意识到:文化建设是医院发展的重要一环,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主力,医院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应发挥重要作用。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阅读服务不仅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进而全方位提升患者对医院的评价以及医院的知名度。
由于规模以及经费有限,医院图书馆在空间建设以及资源建设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医院图书馆应主动与公共图书馆、其他医院图书馆、医学院校图书馆开展馆际合作,组建图书馆联盟,通过数据库共享、联合购买、共建数据库等方式降低资源建设成本,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在资源管理、数据库建设方面相互交流、学习,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作为医疗机构的文献中心,医院图书馆在阅读推广方面责无旁贷。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级各类图书馆建设如火如荼。在此背景下,社会各界应提高对医院图书馆的重视,为医院图书馆建设及发展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医院图书馆管理者也应转变观念,拓展文献服务内容,扩大阅读服务覆盖面。这不仅是推动全民阅读的题中之义,也是提升全民素养的必要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