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倩,龚文龙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立德树人”,提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1]。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聚焦“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理念,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创新,相继指导建设32家高校网络思政中心、20个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和40个思政工作队伍研修培训中心[2]。面对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新形势,辅导员作为对学生最了解的教职人员,亟需承担起思政教育的重任,探索高职学生思政工作新方法,在理论层面牵引高职“三全育人”理念不断创新,在实践层面促进思政工作的格局延展、队伍融合、资源整合、形态创新,加快推动思政工作从理念到实践的有效转化,实现立德树人的宗旨和归宿。但是从辅导员的层面而言,现阶段高职学生思政工作仍然面临诸多困境:一是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和能力参差不齐,在育人执行环节上缺乏创造性;二是辅导员与其他思想政治育人主体存在一些协同化矛盾,亟需进一步打通协同育人渠道;三是辅导员在现实思政工作中未能与信息化时代相结合,缺少利用网络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理念和能力。
现阶段,学术界关于“高职学生思政工作”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视角:一是课程思政视角。“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贯穿于各专业教学的全过程[3]。课程思政也是高职学生思政工作的核心领域,思政理论课在高校教育中意义重大,决定立德树人的成功与否[4]。现有涉及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学者们对“课程思政”的生成机制、核心内涵和重要意义阐述得较为透彻,对具体课程的改革也进行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并开始关注改革中思政课理论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的角色和作用[5]。二是“三全育人”视角。体现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顺应人才发展趋势,同时也契合思政工作的发展规律[6];现有关于“三全育人”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的探讨、现实难题的破解和实践路径的探索。学者们主张在职教强国建设中要遵循“三全育人”理念,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优势,全面提升思政工作质量,强化育人效果[7]。三是党建视角。高职思政工作是直接面向学生群体的思政教育课程,通常与党建工作相结合,结合党建软性手段实现党建目标[8]。从党建视角去看待思政工作,实际上就是依托党建思政工作构建“大思政”格局,要求在总揽全局上要注重久久为功,在工作举措上要强化感召力,在工作方式创新上要提高活力[9]。披检文献,发现既有成果趋向于从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党建工作、大思政等多个视角研究高职思政工作,注重思政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是,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宏观视角的讨论,缺少从微观思政工作者的视角去探讨具体工作事项,更是鲜有从辅导员视角探讨学生思政工作,缺乏理念指导和实践向度。有鉴于此,本研究以“三全育人”为时代背景,从高职辅导员视角切入,深入分析辅导员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角色校准,创新辅导员从传统育人模式到协同育人模式的思政工作理念,提出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实践向度和具体对策。
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引下,高职辅导员应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于心,回归教育学的本质论以深入考究学生思政工作的理念创新。所谓教育,是指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发展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活动,推动人类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并按照自主设定好的目标开展人的对象性培育[10]。若将教育本质映射到学生思政工作中,需将思想认知提升到德育高度,紧抓教育活动与思政工作的契合点,充分发挥教育的目的性、引导性和实践性作用,致力于培养承担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使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其具体理念和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三全育人”背景下学生思政工作理念和思路
教育的目的性包含价值目的性和功效目的性两个范畴,即“价值”和“功效”是教育实践在育人环节的落脚点[11]。一方面,价值目的性回答了受教育者在精神信念、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上的问题,充分体现教育之“灵魂塑造”的内涵;另一方面,功效目的性回答了受教育者在社会实践和社会生产中实际工作能力或技术水平的开发和提升问题,意指借由教育来增强受教育者在社会行为活动中的实际功能和效果,充分体现教育之“专业打磨”的内涵。从某种程度而言,“价值”与“功效”分别对应“德”和“才”,即教育的目的性是培育德才兼备的人。由此而言,在价值目的性和功效目的性的指引下,可将学生思政工作思想划分成:一是德育理念。奉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道德教育纳入通识性和专业性教育范畴,探索学生思政工作系统化落实机制。二是自发育人。遵循“三全育人”基本要求,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教学、科研、管理体系,构建党委、教研部门、学生工作和后勤服务等各环节的育人模式,开辟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格局。三是课程育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促进其他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积极主动挖掘课程知识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兼容并蓄形成学生思政工作主旋律。以上思政工作“新思想”的融合互动,将充分调动各机构、各部门、各教师自觉参与到学生思政工作中来,其关键作用体现在一线教师和教辅人员的思政教育效果上。
教育的引导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重塑、修正和升华过程中,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或具体工作的向导作用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成长和发展之路。作为高职辅导员,应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工作理念和方法,非但要在思想上树立学生为主体,而且要在实际工作中关怀学生学习、贴近学生生活、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实现思政工作“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效果凸显。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将学生思政工作切割成现实生活和网络空间两个工作场域,而网络虚拟空间新场域正在逐步替代现实生活,成为高职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政工作的“主战场”。由此可言,辅导员应着力解决线上线下场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性问题,将思政工作场域从传统空间阵地延伸到学生生活空间和虚拟网络空间,汇集各种资源和力量完善思政工作基础,围绕学生“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范”两个重要引导性话题开展思政工作。
教育的实践性在教育学理论视域中被解释为教育的存在方式和本质特征。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指代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12]。重视思政工作实践,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和关键诉求,也是教育学理维度到现实维度的主要转化环节。高职辅导员作为思政工作的重要“践行者”,要求体现“换位关怀”和“共同成长”两个主要工作理念。所谓“换位关怀”,是指在思政工作实践中与学生换位思考,做到将心比心、排忧解难和关怀抚慰,充分体现思政工作的人文关怀。高职辅导员及相关教辅人员要下沉到学生学习和生活场域,关注学生日常并积极融入学生群体,与学生多交流沟通,倾听学生想法和感受,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然后再施以关怀式教育以获取学生的信任感和满意度,潜移默化地解决思想政治问题和学习生活问题。所谓“共同成长”,是指在思政工作实践中与学生同伴而行、互相促进和共同进步。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高职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也包含亦师亦友的同伴关系。立足于辅导员与学生双向自觉的动态能力提升,一线教辅人员要充当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心理角色,精准定位学生学习、生活、实践、思想、精神等各层次的现实问题,在指导学生发展、助力学生学习、关怀学生生活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思政工作理念和实践能力,既要做思政工作的“发起者”,也要做思政工作“受益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全育人”理念为学生思政工作指明目标定位、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成为指导学生思政工作的政治纲领性文件[13]。与此同时,“三全育人”也为高职辅导员的思政意识流和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倡导辅导员是“开展学生思政工作的骨干力量”,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14]。笔者认为,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高职辅导员需重新审视和校准自身在学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摆脱传统“泛在化引导”的思政工作职责束缚,从“精细化育人”的角度做好、做细、做精学术思政工作,充分发挥辅导员作为思政工作“骨干力量”和学生“人生导师”的关键性作用。
回顾党和中央政策纲领性文件和相关研究成果[15],高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角色被划分为8个类别,分别为:政治引路者(X1)、思想引领者(X2)、文化塑造者(X3)、道德示范者(X4)、事务管理者(X5)、心理咨询者(X6)、教学创新者(X7)、专业研究者(X8)。在这 8类角色当中,政治引路者(X1)、思想引领者(X2)、文化塑造者(X3)、道德示范者(X4)被认为是与学生思政工作密切关联的重要角色,而事务管理者(X5)、心理咨询者(X6)、教学创新者(X7)、专业研究者(X8)也与学生思政工作具有间接联系,而这一点也在相关政策文件中被广泛提及。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紧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定思想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包括辅导员在内的高校教师被赋予“思想引领者”的角色。
为明确高职辅导员在思政工作中不同角色分类之间的关联性,研究采用交互矩阵法来确定思政工作重要角色类别,以便于精准化和细致化校准思政工作角色。所谓交互矩阵法,是指把选取的角色类别联系起来,从而确认支配思政工作的关键因素,就可以得出彼此之间的因果关联关系。首先,构建高职辅导员在学生思政工作中的角色分类关联矩阵;其次,将关联矩阵中的行矩阵当作原因、列矩阵当作结果,界定关联值在0-3之间变化,0表示无影响,3表示最大影响;最后,以活性因子(AS)和积极因子(PS)作为行和列上的数值综合,通过计算乘积 S(AS×PS)和商值 D(AS/PS),界定每个指标要素的活性和惰性。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高职辅导员在学生思政工作中的角色分类关联矩阵
高职辅导员在学术思政工作中的角色重要性和活跃性可以用关联乘积S和关联商值D表示。其中,S值越高,代表该角色重要性越高,说明该角色会影响其他角色并对思政工作产生重要影响;D值越高,代表该角色活跃性越高,说明该角色很容易影响其他角色但自身对思政工作影响较小。由表1可知,事务管理者(X5)的D值最高(D=3.00),说明高职辅导员作为事物管理者角色,会对其政治引路、思想引领、文化塑造等角色产生较大影响,但是事务管理对学生思政工作的影响程度较小;政治引路者(X1)的S值最高(S=180),说明高职辅导员作为政治引路者角色,会对其政治引路、思想引领、文化塑造等角色产生较大影响,且政治引路对学生思政工作的影响程度较高。综合不同角色类别的D值和S值,可明确政治引路者(X1)、思想引领者(X2)、文化塑造者(X3)、道德示范者(X4)为高职辅导员在思政工作中相对重要的角色类别,也是辅导员开展“精细化育人”思政工作的角色担当。
在传统学生思政工作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内部职能的粗犷式管理,某些从事专业事务性工作的教职人员将“分内之事”移交给辅导员,导致辅导员不仅要承担繁杂的学生工作,还要处理教学、管理、服务等系列事务性工作,久而久之会产生“权责划分不清”和“责任推卸”问题。需要注意的是,高职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应当聚焦于学生思政工作,注重对学生的政治引路、思想引领、文化塑造和道德示范(见图2),进一步重塑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以换位关怀和共同成长的工作新形态来管理学生的精神、思想、道德和行为。因此,高职辅导员应从传统“泛在化引导”角色逐步过渡到“精细化育人”角色,将更多精力放在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事务性工作的融合共生中,从而在学术思政工作中大有可为。
图2 高职辅导员“精细化育人”角色聚类
由上述角色关联性研究结果可知,政治引路、思想引领、文化塑造和道德示范是辅导员开展“精细化育人”思政工作的角色担当。一是政治引路者。高职辅导员应充当学生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的政治引路人,坚持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决心,努力培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思想引领者。高职辅导员应充当学生价值观念和思想行为的引领者,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用社会主义先进理论武装头脑,保持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的思想状态,用心去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项事物。三是文化塑造者。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软环境打造的重要环节,涉及文化风气、文化素养、文化活动、文化环境等多个维度。而高职辅导员作为校园文化的编织者和塑造者之一,需要坚定培育优良教风学风的意识,组织策划具有活力和创新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以文化人。四是道德示范者。师者,德必兼之。高职辅导员不仅要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德性修养,还要注重自身“师德”理念和实践的养成。通过在学生面前树立道德楷模,引导学生朝着“德才兼备”的目标修心养性,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无论担当哪一种角色,高职辅导员都应在不同角色之间随机转换,依托一种角色去影响和促进另一种角色的发展,认真落实学生思政工作实践,实现自身精神层次和职业境界的提升。
“精细化育人”以整合思想政治工作场域、队伍、方法和资源为主线,要求高职辅导员深刻理解自身作为政治引路者、思想引领者、文化塑造者和道德示范者的角色担当,加快转变学生思政工作理念,将“三全育人”理念与教育目的性、引导性和实践性本质有机结合,使其转化成为具象化的思政工作任务,进而赋予高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责任。围绕“精细化育人”,高职院校应坚持“三化三全”学生思政工作模式,从以下方面强化思政工作实践。
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多维互动空间中,会激发各式各样的思想政治育人和工作场域,这些思政工作场域不仅存在于课堂之中,而且存在于现实生活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之中。高职辅导员要围绕学生线上线下学习和生活习性,拓展思政格局,整合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精心打造线上线下全程工作场域,双向推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方面,在现实工作空间内要提升自身思政理论宣教、主题党建、心灵沟通的水平,善于运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善于组织策划实施具有影响力和创新力的主题党日活动,善于利用多种渠道与学生交心沟通。一是积极学习我党的路线和方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系列讲话精神,对我党“四史”文化了然于心,同时能融到学习和生活中,用通俗易懂的话语面向大学生传递重要理论和思想。二是掌握组织策划主题党建活动的能力,利用党建活动的先进思政工作场域,通过恰当的方式将正确的思想政治内容传递给学生。选择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主题和案例,贴合时下热点话题,紧抓学生的时政关注点,从生活中的思政小事升华到思想政治主题性活动。三是提高自身亲和力和信服力,与学生结成“良师益友”或“心灵伴侣”,将沟通交流作为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建立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日常师生交流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政理论和内容融到交流谈话中,有效提升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在网络虚拟空间内要发挥好社交平台的“主渠道”作用,善于利用网络社交工具与学生建立稳固师生关系,利用新媒体工具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将思政工作从现实学习和生活同步到网络社区,打造集思想交流、线上活动、主题推送、直播思政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虚拟思政工作场域。一是建立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线上思想交流群,由辅导员老师定期推送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网络推文和视频,号召学生积极学习思政理论知识。利用“学习强国”等“互联网+思政”平台,实施“学习积分制”,对积分靠后的学生要一对一开展交流谈心工作。二是开展线上直播思政教育活动,利用远程教育平台,面向大学生传递时政热点和思政知识,通过直播教育新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政工作效果。三是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作用,积极推进互动教学,通过网络积极参与学生的在线学习和交流,如与学生分享优质教学视频,设置主题,组织学生参与讨论,运用思想政治学原理分析社会现象等。运用渗透式教学方法,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微妙的调整,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如果将思政工作场域比作“主战场”的话,那么思政育人团队就是“主战场”上的“核心兵力”。换言之,高职学生思政工作的主体在于育人团队,其中辅导员队伍是思政育人团队中永恒不变的核心力量,担当政治引路、思想引领、文化塑造和道德示范的重要角色,成为学生思政工作的关键枢纽。因此,高职辅导员要积极促进思政工作队伍的融合化,做好院校领导、思政教师队伍、专业教师队伍、教职工等育人团队中间的关系纽带,带动思政工作主体迈向全员育人阶段。一是聚集全员育人团队“攻克”线上线下育人场域。发挥思政专项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思政专业知识和理论要素,而且要负责提升其他教职工团队的思政意识和水平,有计划地安排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和教学名师加入学生思政工作,在线上线下两条主战线上凸显思政引领价值。二是以高职辅导员为纽带联结师生友好和谐关系。利用一线辅导员与学生直接一对一、面对面接触的优势,发挥辅导员在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和党政干部与学生之间的协调作用,邀请思政导师入驻线上线下工作场域,通过直播授课、学术讲座、党建活动等形式向学生传递思政理论和知识,由辅导员为思政导师准备学生学情和家庭背景,有针对性地为每位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教师与学生一线思政学习和生活的机制体制。三是推动思政资源要素下沉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空间。依托校内外思政育人资源平台,实现党建活动、学术沙龙、道德事迹、课题研讨、文化展示等资源在一线空间的系统整合,让学生直接接触到最及时、最完善、最先进的思政知识和理论。辅导员要为思政资源平台提供重要载体,促进思政资源要素的有效延展、深度融合和主题凸显,在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范中让思政工作有深度、有温度、有效度,尽可能地满足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能在新时代发展中不忘初心、努力奋进为祖国建设贡献自身力量。
思政工作场域为“战场”,思政育人团队为“兵力”,思政工作方法则为“武器”。面对“三全育人”理念带来的全新育人格局,一套成熟的方法论可以让学生思政工作事半功倍,取得最为理想的实践效果。高校辅导员要充当学生思政工作的“管理者”,牢记自身作为政治引路者、思想引领者、文化塑造者和道德示范者的角色担当,围绕同一个育人目标整合思政工作场域、聚集思政育人团队、更新思政工作形态,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政意识和水平。一是打通学生思政工作“最后一公里”。高职辅导员要深刻理解思政工作与教育本质的学理关联,将思政工作目标与工作性质、内容、对象等方面有效衔接,形成适合于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政工作形态和方法。与此同时,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的落实者、执行者和实践者,需要将时政热点、主题党建、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思政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大学生主体,要直接亲临学生宿舍传递思政理论和知识,将工作范围延伸到学生学习和生活领域。二是统筹规划学生思政工作框架。高职辅导员需要对负责班级的思政工作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发挥自身作为班级思政工作主导者的作用,树立独具特色的思政工作形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明确计划、划分权责、制定任务和评估效果,打造校园思政工作“品牌”,形成示范性思政工作方法论供全校借鉴参考
“三全育人”理念带动高职学生思政工作走向新征程,催化形成思政育人新理念、新角色和新实践。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引下,思政育人工作需回归教育本质论,充分发挥教育的目的性、引导性和实践性作用,致力于培养承担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使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职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政工作的核心主体,需认清自身政治引路者、思想引领者、文化塑造者和道德示范者的角色定位,摆脱传统“泛在化引导”的思政工作职责束缚,从“精细化育人”的角度做好、做细、做精学术思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