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彩辉
(福州市社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作为海峡西岸的省会中心城市,福州市的海洋经济发展受到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福州市先后被列为生态文明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在迎来“六区叠加”的重要战略机遇之际,审度福州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有利条件及不足之处,研究探讨加快建设福州“海洋经济强市”的对策意义深远。
福州市位处福建省东部沿海,是我国重要的海港城市之一,土地面积1196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达10573平方公里,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
1.沿海天然良港众多。罗源湾港区、闽江口内港区、兴化湾江阴港区和福清湾松下港区是福州港位于福州市的主要港区,其中福清湾、罗源湾、兴化湾等是国内条件较好的深水良港。
2.滩涂和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截至2018年底,全市的潮间带滩涂面积达641.96平方公里;0~10米等深线浅海面积1314.1平方公里,10~20米等深线浅海面积1404.64平方公里,为海洋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资源。在渔业方面,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鱼类409种,蟹类100多种,常见头足类6种,拥有大黄鱼、鲍鱼、石斑鱼等37种海水养殖产品,连江鲍鱼的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
3.滨海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福州与台湾一海之隔,靠近香港、澳门地区,是著名侨乡,“台港澳”优势独特。绵长曲折的海岸线与丘陵地形的结合带来秀丽的“山海江”风景,目前已有琅岐海滨度假区、石竹山、下沙海滨度假村、大鹤海滨森林公园、黄岐滨海战地风光旅游区等以自然景观为主的风景名胜区,以及郑和下西洋遗址、福清南少林遗址、马尾船政学堂遗址等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景点。
4.风能、潮汐能、波浪能等新兴能源蕴藏量丰富。福州位处东南沿海,属于长年盛行季风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风速3米/秒的天数达200天以上,是国家一类风能利用区,尤以平潭、黄岐、龙高等地风能最为丰富。同时,平潭、罗源等地的潮汐能、波浪能蕴藏量也相当丰富,发电市场前景可观。
2019年福州市海洋生产总值超过2600亿元,相比2016年增量超过874亿元,增幅超过50%,对全市的GDP贡献率超过27%。
1.渔业水产业。长期以来,福州市的水产品总量和渔业产值在全省各地市中遥遥领先。2019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约1223.49亿元,同比增长3.9%,占全省份额35%,居全省首位。全市水产品总产量271.52万吨,产值503.8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3%、35%,水产品总产值占全市大农业产值55%。远洋渔业发展蒸蒸日上,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民营远洋渔业船队,远洋渔船达441艘,5个境外远洋渔业综合基地和5个境外水产养殖基地分布在东盟、非洲等地区。
2.港口航运业。目前福州港(含宁德港)已形成“一港九区”的布局,截至2018年底,福州港已建沿海码头泊位共121个,其中包括47个万吨级以上泊位,拥有覆盖中国对外贸易主要国家和地区的75条集装箱航线。截至2019年全年福州沿海港口(不含宁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7038.20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340.82万标箱,分别占全省28.64%、20%。
3.海工装备制造业。福州市的海洋工程制造业平稳发展,产品国际化、多样化、批量化的格局基本形成。辅助船舶、钻采平台、平台设备、海上风能、港口建设等五大类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主要产品年总产值超百亿元。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东南造船厂等建造的大马力工作拖船、海洋供应船、海洋救助船等海洋工程船,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领先位置,在东南亚、欧洲、南美洲等地市场受到普遍欢迎。
海洋已成为人类的第二发展空间,从20世纪80年代的“大念山海经”到“全面开发海上田园”,再到如今的“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福州市委市政府一直走在不断摸索、谋求更高发展的海洋经济规划之路上。在福州市城市发展规划中,海洋经济的发展往往都会被单独列开以进行详细讨论分析,对其“海洋经济强市”的发展打造做出了比较具体细致的阶段性规划安排,强调深度开发福州市丰富的海洋资源,描绘依靠海洋资源发展起来的经济景象。2017年《福州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指出要加快福州市由滨江型城市向滨海型城市转变,建设“智慧海洋”。自被列为海洋经济示范区,福州市也迎来了“六区叠加”的重要战略机遇。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则要求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以此实现海陆联动、海陆共进,拓展城市新的发展空间,而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政策规划优势,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构建完备强大的产业体系,又将为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强有力的支持。
福州市在“海洋经济强市”发展中存在一些优势方面,其天然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重视等因素都对福州市“海洋经济强市”的打造有所助力,但福州市“海洋经济强市”发展战略仍然存在一些阻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福州市的海洋经济发展。
目前,福州市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渔业和港口方面,对海洋新能源、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处于较低水平。产业发展与海洋科研的结合不甚紧密,高精尖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发展缓慢,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海洋科技对海洋发展的贡献率有待提高。
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最终形成“三、二、一”格局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之一。由表1可知,在大力倡导发展海洋经济的背景下,福州已基本形成“三、二、一”的海洋产业布局,但与全国及部分城市相比,福州海洋第一产业(海洋捕捞、养殖等)的比重仍然较高,海洋经济规模有待扩大。海洋第二产业偏重水产品浅加工等海洋资源的第一次开发,海洋工程设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深加工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海洋能源勘探、开发和利用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表1 2019年全国与沿海部分城市海洋产业结构情况
港口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港口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虽然福州市深水港湾资源丰富,其中江阴港区、罗源湾港区和松下港区等一些重要港口港区已进行大幅度开发,相关码头泊位等配套设施建设也大力推进,福州市港口的整体吞吐能力逐步增强,但是与其他先进海港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见表2和表3)。可见,福州市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模偏小,功能相对单一,对大型专业化集装箱泊位的承载力较低,导致航道运载能力有限,从而制约了福州市港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表2 2019年中国沿海集装箱吞吐量排名
表3 2019年中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
涉及海洋发展的相关部门、行业较多,存在盲目开发、各自为政、管理混乱等现象,由于协调不善,监管缺位,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往往未能兼顾到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明显弱化。同时,目前海洋人才队伍力量仍较为薄弱,人才的缺乏阻碍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7年福州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福州海域海水水质状况总体较好,但是陆源污染物排海仍然影响着局部海域环境,入海口、海湾等海域海水中含有较多的活性磷酸盐及无机盐,部分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的特征较为明显,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仍需持续关注。
坚持科技兴渔方针,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加快调整海洋渔业结构,以发展养殖业、开拓远洋渔业为主线,深化水产品加工,发展休闲渔业。
1.提升水产养殖业水平。推广生态型海水养殖模式和多元化综合养殖技术,鼓励发展普通工厂养殖、高效环保养殖项目等,建设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全塑胶养殖渔排等。大力实施大黄鱼、鲍鱼等优势品种的海水养殖苗种工程,加大水产良种建设,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加强滩涂、浅海养殖的全面规划,在30米等深线外浅海水域积极开发养殖空间,提高综合养殖指数。
2.开拓远洋渔业。重点扶持平潭、连江、长乐等县(区)发展远洋渔业,出台优惠政策,采取有力措施,指导支持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的规模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扶植远洋渔业“领头羊”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
3.推动海水产品的加工升级,推进贸易业发展。拓宽海水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水产品浅加工向深加工进阶,延长产业链,提高海洋经济的附加值。如依靠科技创新,开发海洋食品、药品、营养保健品,打造多元化产品线,培育福州市“海上牧场”独有的海产品自主品牌,大力支持连江、福清等水产品加工基地的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支持、引导海水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建设先进的供应链体系,大力推广线上销售、电商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建设高效、多维的流通网络。
4.鼓励发展休闲渔业。建设以平潭、连江、罗源、长乐等为主体的休闲渔业带,开发垂钓娱乐型、渔业体验型、生态观光型等休闲渔业基地,让“耕海牧渔”的生活走入千家万户,寻找新的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点。
海洋产业的开发往往需要依靠科技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打造更优质的海洋产品品牌,做出更优质的海洋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同时也能够有效降低海洋产业公司的成本投入。
1.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发展海洋科技。加大对海洋科技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发展壮大高校院所与海洋相关的学科,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培养更多优质的海洋人才,加快海洋科技的研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广成果应用,完善引进机制,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经验,重视海洋生产企业与高校海洋相关专业和部门相关科研院所的联合,发挥科研和海洋产业结合的优势,在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技术提升,提升科学技术产业化成果,以促进高校海洋相关专业的发展。
2.培育新兴海洋产业,丰富海洋产业结构。利用具有药用价值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医药技术,开发海洋药物和功能性保健食品,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建立海洋药物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利用丰富的风能、潮汐能等海洋能源,推动风电场、潮汐能电站等项目的建设和完善,从扩大新能源市场需求、税收政策优惠、先进技术支持等方面降低发电成本,保障营收,发展海洋新兴能源产业。加大对海洋矿产、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力度,依托矿产资源,发展高附加值的砂石、矿泉水、水泥等矿产加工业,与海洋科考队合作深入勘探油气资源[1]。
福州发展港口经济,必须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达到目前国内外大型港口基础建设的要求,尽快克服福州市目前存在的港口规模过小、港口功能单一、港口布局不够合理、部分港口服务不能开展等问题,将福州市发展成为一个可以沟通海峡两岸,并且能够覆盖到东南沿海城市的物流枢纽,进一步将其港口城市的优势发展出来,提升港口经济,增强海洋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形成海陆共进的多层次立体开发新格局[2]。
1.放眼国内外,紧跟国际步伐。在港口基础建设规划设计中,福州市需要将目光开阔,放眼于国内外各个大型港口城市,把握航运事业的前沿,及时了解国际产业结构的新动向,通过横向纵深对比,发现自身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福州市港口基础设施地建设部署,增强港口建设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保证福州市的港口建设可以跟上国际发展的脚步,并且紧随经济全球化动向,有效提升港口经济发展。
2.科学规划,加强口岸、集疏港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科学完整的港口建设规划,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采取“互联网+”模式,建设公路、铁路长途配载和城市配送物流信息系统,形成中转货运网络。完善海关、边防、检疫等口岸基础设施,实现进出口货物的快速流转。建设物流园区,积极引进和建设大型物流中心,学习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完善物流信息网络。
3.挖潜改造深水港,提高运输能力。垒大集装箱港口,扩大码头规模,扩建专用泊位,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加快组建海洋运输集团和海运队伍,开辟增设连接各国各地区的新航线,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发展海洋运输的各类船体,打造现代化运载输送船队。在滨海旅游区的建设发展进程中,探索开创邮轮事业,发展邮轮旅游经济。
4.加速临港产业集聚,发展沿海经济。集中发展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罗源湾南岸可门临港产业基地、罗源湾北岸冶金建材产业基地、环松下港区食品产业基地等四大千亿临港工业集聚区,做大做强产业项目,形成产业链,集成产业群,建设产业基地,由小到大,由点及面,稳步渐进发展临港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各地海洋优势,突出各基地的产业特色,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推动沿海经济发展。
5.实现港口建设现代化,提高专业化水平。一是要提高港口建设的信息化水平。以提高港口管理和港口作业的智能化程度为目标,加大科技投入,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进行港口建设,提升港口作业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解放港口工作人员劳动力,提高港口作业的工作效率。二是要提高港口建设的专业化水平。福州港口港区的集装箱码头和散件杂货泊位管理较为紊乱,专业化水平低,港口建设相关人员应当根据临港工业发展的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化产物,对老港区进行现代化专业化改造,提高港口建设的专业化程度,保证港口经济发展不会因为港口建设滞后而受到阻碍。三是要注重人才培养。港口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各类新型先进人才都有所需求,需要注意对资本运作、工程技术、港口管理和机械运作等方面的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目前福州市已成立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多个涉海部门,以统筹兼顾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和资源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促进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应当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建立健全统一协调的海洋管理机制,整合各成员单位的职能,加强各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开展全方位的资源调查,建立海洋资源资料库,科学合理划分海洋功能区,认真做好开发规划、海洋产业发展等海洋规划,制定符合实际的开发管理计划,督促规划的具体落实,提升海洋管理的档次。
1.加强海洋管理,保护海洋资源
为确保福州“海洋经济强市”的建设能够长期稳定地进行,保证福州市的海洋经济不是昙花一现,要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不能仅仅着眼于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导致过度开发破坏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导致海洋资源枯竭;加强有关部门对于海洋资源开发的监管措施,严格控制污染海洋环境的源头,保证各类海洋产业公司在开发过程中绝对符合相关规定,没有过度开发或海洋污染等行为;建设海洋资源自然保护区;严格监控海洋渔业的捕捞作业强度,防止滥渔、滥捕;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科学制定防御海洋灾害的应急计划,提高御灾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及生态三者效益的相互平衡和统一[3]。
2.加强宣传力度,增强海洋意识
在某高校的调查中,发现90%的学生对我国海洋经济关注度低,对海洋产业不感兴趣,甚至对我国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的事实不甚了解。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对我国的海洋事业发展和海洋经济发展尚不了解,感兴趣程度也并不大,其他国人更是如此。我们往往依靠土地为生,与土地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因此对海洋的疏远和对土地的依赖,让中国人“重陆轻海”的观念深植心中,对海洋经济开发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这些传统思想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和福州市“海洋经济强市”的打造。
打造福州市“海洋经济强市”,构建以海洋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必须要让人们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以及海洋经济不可忽略的价值所在。因此,需要依托各类院校、媒体,开展多方位的宣传教育,不断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形式,将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一点点瓦解,让新式观念逐渐渗透进入人们的思想中,增强大众的海洋意识,进而提升对海洋经济的认可度以及海洋产业的开发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