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喷雾法制备聚乳酸/布洛芬微球及其性能研究

2022-08-01 01:13沈雪梅朱小龙胡燕超宋任远张现峰
中国塑料 2022年7期
关键词:药量熔融微球

沈雪梅,朱小龙,胡燕超,宋任远,张现峰,李 席*

(蚌埠学院,硅基新材料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功能粉体材料蚌埠市实验室,安徽蚌埠 233030)

0 前言

IBU 又名异丁苯丙酸,是一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广泛用于术后疼痛、风湿性疼痛、牙疼、关节炎等[1]。但是IBU 的水溶性差,生物半衰期较短,维持治疗浓度需要频繁给药,易引起胃肠道副反应,并对肾脏产生一定损害。如将IBU 的制成缓释制剂既可以减少服药次数,提高病人服药的依从性,又能够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2-4]。缓释微球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凝聚相分离法、溶剂蒸发法、喷雾干燥法等,但这些方法普遍存在实验步骤较多、制备条件苛刻、微球结构不够致密、容易发生突释等缺陷[5-7]。近些年来,一种应用静电喷雾法制备微纳米级颗粒(球或腔囊)的新型技术吸引了较多关注。它是利用高压静电场使流体雾化成微小液滴,在静电场力和外力的联合作用下,做定向运动吸附在目标物上。整个制备工艺简单、制备时间短,静电作用有效降低雾滴表面张力,降低雾滴尺寸,加速溶剂挥发,为药物释放提供更大的表面积和体积比,减少突释的发生;同时,喷雾形成的雾滴带有相同的负电荷,在空间运动中相互排斥,不易发生凝聚,分散性好[8-10]。目前,该法已广泛应用在载药控释领域,尤其是对低水溶性生物活性分子的包封和释放[11-13]。但是,采用静电喷雾法制备IBU 缓释微球尚未见报道。本文以获得美国FDA 认证的聚酯类可生物降解材料PLA[14-15]为骨架载体材料,采用静电喷雾技术制备载IBU的PLA微球,以期改善IBU 的溶解性,以提高IBU 的生物利用度,并研究不同投药量对微球形貌、结构、缓释性能的影响,为静电喷雾法在缓释微球制备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多参考。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料

PLA,4032D,美国Nature Works公司;

IBU,纯度>99.0%,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氯甲烷(DCM),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磷酸盐缓冲液,PBS,0.01 mol,pH=7.2~7.4,北京兰杰柯科技有限公司。

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SEM,Regulus8100,日本日立公司;

FTIR,IS10,美国赛默飞公司;

XRD,Smart Lab SE,日本Rigaku公司;

DSC,DSC823E,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TG,STA2500,德国耐驰公司;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3900,日本日立公司;

台式恒温振荡器,THZ-312,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1.3 样品制备

准确称取500 mg PLA 于10 mL DCM 中,磁力搅拌至完全溶解,分别按照投药量4%、8%、12%、16%(质量分数,下同)准确称取IBU 加入,至完全溶解,得到均一溶液待用,后用自制的高压静电喷雾装置(主要由雷弗TYD01-02注射泵,高压直流电源、静电接地装置和接收板等构成)制备样品,制备条件如下:使用10 mL注射器(不锈钢针头内径为0.8 mm)抽取上述溶液,将注射器安装于微量注射泵上,调整电压为17.5 kV、针头至接收铝箔距离为15 cm、注射速度为0.5 mL/h,得到的样品于55 ℃真空干燥3 h,备用。

1.4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SEM分析:样品进行喷金处理,加速电压为20 kV,观察PLA/IBU微球的表面形貌;

XRD 分析:Cu-Kα射线,扫描衍射角的范围为5°~80°,扫描速度为10°/min,电压为40 kV,电流为50 mA,分析微球的晶型;

DSC 分析:温度范围为30~300 ℃,升温速率为10 ℃/min,分析微球的熔融和结晶行为;

FTIR 分析:采用溴化钾压片法制样,测试波长范围为4 000~500 cm-1,分辨率为4 cm-1,分析微球的特征性官能团;

TG 分析:氮气气氛,流速为50 mL/min,升温速率为10 ℃/min,升温范围为室温~700 ℃,Al2O3坩埚,分析微球的热失重情况;

IBU 标准曲线的测定:准确称取IBU 标准品50 mg溶于PBS缓冲溶液中,定容至50 mL,得到1 mg/mL的母液,精密量取母液适当体积,用缓冲溶液稀释到一定倍数,得到浓度为0.75、0.5、0.25、0.1、0.05 mg/mL 的IBU标准溶液。以PBS缓冲溶液作为对照品,在扫描波长200~400 nm,扫描速度600 nm/min和狭缝宽度2 nm条件下,分别测试每个标准溶液在265 nm 下的吸光度。同样实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后绘制标准曲线;

体外缓释曲线的绘制:准确称取30 mgIBU标准品、100 mg投药量不同的PLA/IBU微球于处理后的透析袋中,加入5 mLPBS缓冲溶液,两端密封,放入含有100 mL PBS 缓冲溶液的烧杯中,用保鲜膜密封,于(37.0±0.5)℃、转速为100 r/min 下进行恒温振荡。定时取样4.0 mL,同时补加4.0 mL 新鲜介质。测定每个样品在265 nm下的吸光度。同样实验重复5次,并按照式(1)计算累计释药率(%),绘制微球中IBU的释放曲线。

2 结果与讨论

2.1 形貌表征

图1 为电压为17.5 kV、接收距离为15 cm、注射速度为0.5 mL/h 时,静电喷雾法制备得到投药量不同的PLA/IBU 微球的SEM 照片和粒径频率分布直方图。由SEM 照片可知,在该制备条件下,投药量不同的PLA/IBU微球均呈分散性较好、表面带有孔隙的三维球形结构,这是由于DCM快速挥发,高分子链和IBU在液滴中的迁移速率较慢,微球来不及收缩,待DCM挥发完全后,微粒内部形成孔洞,宏观上便表现为多孔微球[11,16]。利用Nano Measurer 1.2随机选取50个微球绘制出的粒径频率分布直方图发现,不同投药量的微球粒径分布于2.4~11.2 μm,IBU含量为4%、8%、12%、16%时,微球的平均粒径分别为7.76、4.61、7.18、6.61 μm,可见微球粒径并没有因IBU含量的增加而呈一定变化关系,说明在能形成分散微粒的浓度范围内,药物浓度的提高对微球粒径无显著影响[17]。相比较而言,含12%IBU 的微球成型性较好、圆润饱满,粒径介于5.6 μm~8.8 μm的占比为83%,平均粒径为7.18 μm,并且微孔密布,易于药物负载。随着投药量的增加,微球形貌不规则程度增加,甚至出现轻微黏连现象,这是由于随着IBU 含量的增加,静电喷雾不稳定导致[18]。

图1 不同投药量的PLA/IBU微球的SEM照片和粒径频率分布直方图Fig.1 SEM images and particle siz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histograms of PLA/IBU microspheres with different dosages

2.2 XRD分析

图2 为IBU、静电喷雾法制备的纯PLA 微球和PLA/IBU微球 的XRD谱图。由图2可知,IBU 在6.12 °、12.28 °、16.85 °、17.71 °、19.15 °、20.14 °和22.44°处有明显的晶体衍射峰,表明IBU 为晶体结构,纯PLA 微球在2θ=16 °附近出现一个宽且弱的吸收峰,为非晶态结构。不同投药量的PLA/IBU 微球XRD 谱图无明显归属于IBU 特征衍射峰,仅仅和纯PLA 微球一样在2θ=16°附近出现一个宽且弱的吸收峰,表明静电喷雾过程IBU 的晶格被破坏,IBU 以分子或无规则状态高度分散在PLA基质中,PLA/IBU微球呈现出与PLA 相似的无定形结构,这是由于静电喷雾过程接收距离相对较短,溶剂挥发速度较快,IBU 没有足够的时间结晶,加之PLA 链与IBU 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晶过程受到抑制[19]。随着投药量的增加,IBU 在16.85 °处的最强峰强度有提高的趋势,表明药物在微球中有微量晶体析出的趋势[20]。

图2 不同投药量的PLA/IBU微球的XRD谱图Fig.2 XRD spectrum of PLA/IBU microspheres with different dosages

2.3 DSC分析

图3 为IBU、静电喷雾法制备的纯PLA 微球和PLA/IBU微球的DSC曲线。由图3可知,IBU 在75.74 ℃处出现尖而窄的熔融吸热峰,熔融焓ΔHm为128.90 J/g,表明IBU 为晶体结构[21]。纯PLA 微球在164.94 ℃处出现宽而弱的熔融吸热峰,熔融焓ΔHm为53.38 J/g。当采用静电喷雾法制备样品时,随着IBU投药量的增加,PLA/IBU微球的Tm由164.94 ℃逐渐降低到156.09 ℃,熔融范围逐渐增大,熔融焓相比较纯IBU的128.90 J/g 降低至42.98~55.38 J/g 范围内,说明IBU的晶格被破坏,虽然IBU分子容易进入PLA不定形结构中诱导PLA生成晶体,但非均相形成的晶体结构并不完美,导致Tm降低,熔融范围变宽[18]。另一方面,不同投药量的PLA/IBU 微球中没有归属于IBU 的熔融峰,而是呈现出与纯PLA微球相同的熔融趋势,也说明IBU完全负载于PLA中,与XRD的研究结果一致。

图3 不同投药量的PLA/IBU微球的DSC曲线Fig.3 DSC curves of PLA/IBU microspheres with different dosages

2.4 FTIR分析

图4 为IBU、静电喷雾法制备的纯PLA 微球和PLA/IBU 微球的FTIR 谱图。由图4 可知,在IBU 结构中,3 000 cm-1附近丰富的谱带主要是由于—OH 和饱和C—H 的伸缩振动共同造成的,1 720 cm-1处的强吸收峰对应于羧基上C=O 的伸缩振动,1 508 cm-1和1 458 cm-1为苯环的特征骨架振动。此外,936 cm-1为羧基中—OH 的面外变形振动,866 cm-1和776 cm-1为对应于苯环中对位取代C—H 的面外变形振动。在纯PLA 微球结构中,2 999 cm-1和2 952 cm-1附近有2 个吸收峰,对应于饱和C—H 的伸缩振动,1 764 cm-1处的强吸收峰对应于C=O 的伸缩振动,1 630 cm-1对应于端羧基中C=O 的伸缩振动,在1 184、1 084cm-1处为C—O—C 的不对称、对称伸缩振动峰,此外3 660~3 290 cm-1为游离—OH 的伸缩振动峰。对于PLA/IBU 微球,PLA 的特征官能团吸收峰仍然存在,且位置不变,其中饱和C—H(2 999、2 952 cm-1处)、C=O(1 764 cm-1处)和C—O—C(1 184、1 084 cm-1处)的伸缩振动强度明显增加,出现了苯环中对位取代C—H的面外变形振动峰,说明IBU 成功负载于PLA 中[22]。整个静电喷雾过程没有新的特征峰产生,表明PLA/IBU微球的制备过程中未发生化学变化,未产生新化合物。不同投药量的PLA/IBU缓释微球在FTIR谱图中未呈现出不同,说明投药量在4 %~16 %的微球中IBU 均被包埋于PLA中。

图4 不同投药量的PLA/IBU微球的FTIR谱图Fig.4 FTIR spectrum of PLA/IBU microspheres with different dosages

2.5 TG分析

图5 为IBU、静电喷雾法制备的纯PLA 微球和PLA/IBU 微球的TG 曲线。由图5 知,IBU 和纯PLA微球均有一个明显的失重阶段,分别于100 ℃和280 ℃左右开始失重,220 ℃和380 ℃左右失重完全,且均失重迅速,而PLA/IBU微球呈现出2个质量损失趋势,第一个趋势为120~280 ℃,这是由于IBU 的热分解导致,第二个趋势为280~390 ℃,这可归因于PLA 的热分解。随着IBU投药量的增加,2个随热失重的趋势越发分明,IBU 的热分解速率也逐步提高,但均小于纯IBU,说明PLA/IBU微球较IBU的热稳定性有一定提高。

图5 不同投药量的PLA/IBU微球的TG曲线Fig.5 TG curves of PLA/IBU microspheres with different dosages

2.6 缓释性能分析

对IBU 标准曲线的测定结果进行线性分析,在0.05~0.75 mg/mL的浓度范围内,265 nm 处IBU 的紫外吸光度和IBU的质量浓度线性关系良好,直线回归方程为:A=2.236 4c+0.039 5(R2=0.999 6)。参照体外缓释性能测试,IBU 和不同投药量的PLA/IBU 微球的释放曲线见图6,图中不同投药量的PLA/IBU 微球在48 h 内释放速度较快,随后进入缓慢释放阶段,在释放初期均未出现突释现象。IBU 原料药在8 h 以内释药70%以上;投药量4%的PLA/IBU 微球在48 h以内释药19%,累计释药时间192 h 以上,释药量为35%,说明载药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当投药量提高到16 %时,PLA/IBU 微球在48 h 以内释药52 %,最终药物累计释放量可达57 %,由此可见,随着IBU 含量的增加,药物释放速率越快,累计释放率越高,这是因为药物的释放特征与药物在微球中的分布状态有关,投药量越高,药物分布于微球表面越多,在初始阶段,表面的药物可快速释放,随后嵌入在微囊内部的药物缓慢释放,使药物释放速度逐渐减慢[23]。从实验结果看,采用静电喷雾法制备的PLA/IBU 微球能够实现对负载IBU 产生缓释的作用,并且降低投药量,使药物负载在微球内部,可以显著提高初期缓释性能。

图6 不同投药量的PLA/IBU微球的缓释曲线Fig.6 Sustained release curves of PLA/IBU microspheres with different dosages

3 结论

(1)采用高压静电喷雾装置,以PLA为骨架载体材料、IBU 为模型药物,在电压17.5 kV、接收距离15 cm、注射速度0.5 mL/h、针头内径0.8 mm 参数下,能够成功制备出均匀圆整、分散性较好的球状微囊,并且在能形成分散微粒的浓度范围内,药物浓度的提高对微球粒径无显著影响;

(2)对PLA/IBU 微球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研究发现,PLA/IBU 微球为无定形结构,IBU 以分子或无规则状态高度分布在PLA 基质中,各组分结构未发生变化,热稳定性较IBU 原料药有一定提高。静电喷雾法制备的PLA/IBU 微球均具有良好的控释能力,并且随着投药量的增加,药物释放速率和累计释放率逐渐提高,因此可以通过控制投药量,有效调控微球中药物在初期的释放行为。该结论拓展了静电喷雾法在缓释微球领域的应用,后期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PLA/IBU微球的形成机理,以及载药微球在体内的释放行为。

猜你喜欢
药量熔融微球
热塑性聚氨酯的多晶型结晶行为和多重熔融峰现象
扫描电子显微镜在缓释微球制剂表征中的应用进展
U-Al合金燃料元件反应堆严重事故下熔融物迁移行为研究
两倍药量
缓交联纳米微球的合成及控水性能
危险废物等离子熔融熔渣二次灰污染特征及资源化应用潜力
新型耐温聚合物微球的封堵特性研究
新型耐温聚合物微球的封堵特性研究
Silent love 沉默的父爱
近地面爆源爆炸成坑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