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梅 孙运俊
(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山东 日照,276800)
老年痴呆症是现今临床上一种较为多发的神经退行性病证,其症状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执行功能、语言功能等出现障碍,疾病发展至晚期,将导致患者失去日常生活能力,继而对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目前临床上尚未明确老年痴呆疾病的发病机制,通常认为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均存在一定的关联。临床上针对此病的治疗,一般是采取药物治疗为主,同时配合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以起到辅助作用,阻止或延缓疾病的持续发展。临床上通常是采取常规护理模式,但该模式的护理服务较为简单,无法满足患者实际所需,护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老年痴呆症患者康复期间,需选取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3+1整体康复护理模式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新型护理模式,且已在临床上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与认可,通过细化护理内容,加强对患者各个阶段的有效评估,适时为患者调整护理内容及方向,从而促进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升。现本研究将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自2019年11月~2021年10月所收治的88例老年痴呆症患者进行研究,以探析3+1整体护理康复模式在此病康复中的临床实践价值。现将具体的研究报告如下。
回顾性分析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2019年11月~2021年10月所收治的88例老年痴呆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成两组,即常规组与整体组。常规组44例,男23例,女21例;年龄55~83岁,平均年龄(70.25±2.71)岁;病程8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2.11±0.62)年。整体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龄52~82岁,平均年龄为(70.08±2.54)岁;病程7个月~4年,平均病程为(2.07±0.55)年。比较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开展组间比较研究。此研究已得到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家属对此研究知情,且同意参与研究。
纳入标准:①通过临床诊断满足2021《中国痴呆诊疗指南》中有关老年痴呆症的诊断标准;②存在认知功能下降、行为障碍等症状,且生活能力呈现下降趋势。
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②肿瘤患者;③存在精神病史者;④中途退出研究者;⑤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如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确保其能够正常摄取身体所需各项营养物质;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洗漱、吃饭、穿衣等,以延缓病情发展。
整体组采取3+1整体康复护理模式,即:(1)定期评估:护理人员可定期评估患者的身体功能、认知功能,以便能更好更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从而为其康复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通常每周可对患者进行一次评估,且充分结合评估结果,调整护理方案。(2)健康教育:参照评估结果,且结合患者的文化水平及实际病情,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可通过知识讲座、小组讨论、一对一辅导等方式,加强患者对老年痴呆症的正确认识,并引导其积极参与到有关康复训练中。尤其对病情较轻者,需向其说明康复训练对延缓病情发展的重要性,且介绍一些成功改善病情的案例,以提升其康复训练的信心。针对病情较重者,护理人员应注重对其家属的宣教,告知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对待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正确方式,应多安慰患者,对一件事情要反复、多次提醒患者,以确保宣教的效果。(3)康复训练:①认知训练:认知训练包含多个方面,如记忆力训练,可有意识引导患者回忆以往发生的事情;可引导患者回忆不久前发生的事情,如遇见了什么人;可与患者一起交流看过的书或电视剧,并一起讨论其中的剧情。又如定向力训练,可通过在固定出行路线上设置标记,加强患者对指定地点的定向;可引导患者反复辨识某一人,加强其对某个人的定向。在训练期间,护理人员需注重正向引导,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另外,还可加强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即向患者演示如何洗漱、穿衣、脱衣、进餐等。上述训练2次/d,持续30 min/次。②语言训练: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评估患者的失语情况,了解其失语类型。如命名性失语,其表现为遗忘名称,针对这一失语症状,护理人员可引导患者反复说明某物体或人物的名称,以此来强化其记忆。又如运动性失语,其表现为构音困难,对此,护理人员可一对一、面对面向患者演示口型,帮助其记忆。另外,护理人员还可选择一些简单的诗词或儿歌,引导患者反复朗读,引导患者认读识字卡片、水果卡片等,以此加强对患者的语言训练。在日常生活中,护理人员或家属可多与患者交流,引导其多说话,比如让其讲故事、讲日常所遇到的事情。(4)预见性护理:医护人员可通过查找有关老年痴呆症的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归纳、总结此病在护理期间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性措施,以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比如可增加安全防护措施,以防患者自残、摔倒以及走失等情况。针对轻度患者,极易发生意外伤害或出现自伤行为,对此,护理人员需做好交接工作,注意观察,及时移开可能出现的危险物品。针对活动期间所可能引起的伤害,比如地面光滑,对此可做好防滑措施,加装护栏,并增加巡视次数,叮嘱家属多加注意,以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另外,老年痴呆患者因种种因素,极易发生肺部感染,需加强预防感染,如限制过多人员的探视,避免频繁更换陪护人员而引起感染;陪护人员需定期检查,若自身患有呼吸道感染疾病,需更换陪护人,以防交叉感染的发生;对患者所居住的房间定期开窗通风,且定期消毒;进食前,可将床头抬起,使患者呈半卧状,避免因食物呛入气管而引起吸入性肺炎。除此之外,患者若长期卧床休息,还可能引起营养不良,对此,还需加强评估患者营养状况,避免发生营养不良的症状。
①利用MMSE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的认知改善状况,其涉及多个方面,如语言、记忆、回忆、定向以及注意力。总分30分,得分愈高,则意味着精神认知能力越好。
②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C30)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该量表满分100分,得分愈高,则意味着其生活质量越理想。
③语言功能: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观察与比较患者干预前后的语言功能恢复情况。
两组患者干预后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组干预后MMSE评分高于常规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QOL-C30评分均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组干预后的QOL-C30评分高于常规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听理解、命名、阅读等评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组干预后的听理解、命名、阅读等评分高于常规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近年来,老年痴呆症的患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且因此病而导致的死亡仅次于癌症、脑卒中等,再加上此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且病程较长,无有效治疗方法,这给患者乃至其整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基于患者的不同情况,包括轻度痴呆、中度痴呆、重度痴呆等,以及对患者预后并发症的控制和安全性保障,将各护理内容集中体现分布在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改善层面。因此,为更好地保障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加强对老年痴呆症的康复护理,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是极为关键且有必要的。3+1整体康复护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将整体护理作为基础,把护理工作阶段化、细致化、动态化,以便确保所制定的护理内容较常规护理更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此护理模式始终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对老年痴呆患者病情的分段评估,为其制订更为细致、更为合理的康复方案,如认知能力训练,以此提升其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等,且在一定程度延缓患者病情的持续发展。此外,再结合疾病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避免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及其家属的安全。患有老年痴呆疾病后,大多数患者会出现程度不等的语言功能障碍,对此,在对患者实施3+1整体康复护理时,可评估患者的语言功能,并予以相应的语言功能康复训练,从而促进患者听理解、命名等方面的能力。在患者出现语言功能障碍后半年,对其予以语言康复训练,可获得较为理想的康复效果;但若发病后2~3年再实施语言康复训练,其康复效果则不如早期实施康复训练的效果,因此,应及早对出现语言障碍的老年痴呆患者实施语言康复训练,以确保其康复效果。除此之外,3+1整体康复护理中的预见性护理措施,能把相应的文献资料同临床实践经验相结合,在对患者病情评估的前提下,根据各个阶段的高危因素分别予以早期预防对策,从而减少或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且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
本研究中,采取3+1整体康复护理模式的整体组患者,其干预后的MMSE评分明显比常规组高,这意味着整体组所用护理模式,在促进老年痴呆症患者认知功能改善上,可起到积极作用。整体组干预后的QOL-C30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这表明对老年痴呆症患者予以整体组所用的护理模式,能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可以发挥积极影响。除此之外,整体组干预后的听理解、命名、阅读等评分高于本组干预前及常规组干预后;由此表明整体组所用护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促进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究其原因是整体组患者接受3+1整体康复护理时,护理人员及时评估患者的语言功能情况,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语言功能康复训练,从而促使其听理解、命名以及阅读等功能均明显提升,最终实现语言功能的改善。
综上所述,对老年痴呆症患者采取3+1整体康复护理模式,能在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