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四融合”模式在婴儿母乳喂养促进中的应用研究

2022-08-01 08:58郑丽秀翁丹纯张志芳黄小凤
中华养生保健 2022年15期
关键词:初产妇医学院校母乳喂养

郑丽秀 翁丹纯 张志芳 黄小凤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护理系,福建 漳州,363000)

我国于2016年1月1日起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数据显示,出生人口数由2015年的1 655万增长至2017年的1 758万,但是新生儿出生率的提高,同时也伴随着很多产后问题,其中母乳喂养是院外育儿需求中最受关注的焦点。母乳是婴儿最好的天然食物,合理的母乳喂养在婴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母乳喂养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现阶段我国母乳喂养社区支持体系尚不完善,社区指导方式主要有单社区模式、医院社区联动模式、家访、媒体运用等。研究发现,社区人员不足、社区与医院联动共享不及时、社区与围生期母亲或乳母的联系不够紧密、社区机构作用发挥不显著等,直接影响母乳喂养质量。所以,如何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整合公共卫生资源,利用各单位自身的专业优势,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地进行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搭建母乳喂养社区指导促进的延续性平台,提高母乳喂养质量,是当下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本研究旨在基于“双主体、四融合”模式,探索该模式在母乳喂养促进中的应用,以期实现母乳喂养质量的提高,促进母婴共同健康。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漳州市某三甲医院2020年5月~8月收治的128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n=63)和对照组(n=65)。本研究中126名初产妇,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6.54±4.06)岁;分娩方式:阴道分娩96名,剖宫产30名;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名,初中26名,高中或中专54名,大学及以上45名;分娩时怀孕周数37~42周,平均孕周(38.87±0.57)周。因特殊情况,2名初产妇终止妊娠,给予剔除,均为对照组,最终两组人数均为63人。所有初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初产妇;②年龄20岁以上的已婚者;③产前检查无异常;④愿意进行母乳喂养;⑤配备智能手机,能进行微信功能的操作;⑥能正常交流,具有中文的表达与读写能力。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的身体或心理疾病等,影响研究配合度;②存在乳房假体手术史;③不能接受微信信息随访者;④因产妇身体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⑤自身为助产等相关医学专业。

1.3 方法

对照组:初产妇接受常规的产检及建档,分娩时配合医务人员尽早实行肌肤接触,尽早开奶;住院期间根据传统需求为产妇提供乳房按摩、新生儿护理等;出院时进行常规的母乳喂养指导及健康教育。

试验组具体干预内容如下:(1)以医院和社区为婴儿母乳喂养促进主体。当女性到医院抽血,做彩超确诊妊娠后,医院为其建档,将孕妇信息经OA系统推送至孕妇所归属的社区,并告知孕妇到社区参加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培训。在社区的指导课程中,孕妇运用微信小程序—“母乳喂养学习通”进行学习,已学知识点显示绿色标识,未学知识点显示红色标识,孕妇凭借此小程序,到医院进行下一轮的产检。产检前,护士先查看小程序记录的学习情况,若发现孕妇未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督促其补学落下的课程。产检过程,医院及时与孕妇沟通,了解其母乳喂养指导的需求,根据临床现状,与社区共同讨论制定授课内容。(2)以医学院校为婴儿母乳喂养促进的补充。研究显示,社区工作人员的不足,是阻碍社区进行母乳喂养指导的一大因素。因此,通过加强社区与医学院校的校企合作,利用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资源与助产专业学生,组建团队,弥补社区人员的不足。母乳喂养指导课程由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理论知识由医学院校的专业教师负责母乳喂养知识的授课,采用“网络平台线上授课”,充分发挥信息时代的便捷性,打破传统模式对孕妇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初次课程内容包括产前母乳喂养的准备、产时母乳喂养的促进、产后母乳喂养的质量提升,内容有操作视频、案例图片、文字讲解等形式,每两周推送1次,产前共推送12次。第二部分,实践操作课共安排3次母乳喂养实操课、1次母乳喂养文化沙龙、1次母乳喂养分享会。实践训练部分,孕妇根据母乳喂养进度表到社区参加实践训练课,每个月开课1次,为方便孕妇的时间,时间尽量安排在周六、周日,一次课时长2 h,一次课容纳20人,尽量做到针对性指导。采取提前预约制,避免人数过多,降低教学效果。实践操作课做到“三定一动”:定时间、定授课人、定内容,听课人员滚动。(3)以社区家庭签约医生为母乳喂养促进的桥梁。即社区医生与家庭采用签约制的方式,加强两者的联系。社区家庭医生将被动随访转变为主动随访,根据随访内容不断调整个体化方案,形成及时反馈的有效机制。社区家庭医生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①入户家庭访视;②提供母乳喂养的在线咨询;③评估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④与所绑定的家庭成员沟通交流,提高家庭人员对母乳喂养的认可及支持,并及时反馈家庭需求至社区,促进问题的解决。家庭医生在产后1周经电话随访,产后6周、产后3~6个月,进行家庭随访。

1.4 观察指标

研究人员在不同时间段,通过量表对初产妇进行调查。采用双人核对制,阅读问卷数据,发现前后回答自相矛盾的选项或漏项,立即咨询、修改,完成数据的汇总工作。指标主要包括:①母乳喂养知识量表。母乳喂养知识量表采用赵旻编制的母乳喂养知识量表,量表共17个条目,每个条目回答正确得1分,问卷总分0~17分,该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70。②前6个月婴儿喂养方式。喂养方式包括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母乳喂养率 =母乳喂养例数/总例数×100%。③母乳喂养行为问卷。采用2016年管慧设计的母乳喂养行为问卷,共10个条目,母乳喂养意向包含4个条目,母乳喂养行为包含6个条目,所有条目采用“是”或“否”(是 =1分、否 =0分 )。该量表Cronbach’s α=0.74。④家庭支持功能。使用APGAR家庭功能调查问卷评估初产妇的家庭支持功能情况,量表共有5个维度,各个维度均采用3级评分法,0分表示很少,1分表示有时,2分表示经常,评分≤3分表示家庭支持功能较差。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初产妇干预前、产后1个月母乳喂养知识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初产妇母乳喂养知识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个月,试验组母乳喂养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初产妇前6个月婴儿喂养方式情况比较

试验组的初产妇在前6个月内,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两组初产妇在产后1个月、产后6个月母乳喂养行为得分比较

产后1个月、产后6个月,试验组初产妇母乳喂养行为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初产妇干预前、干预后家庭支持功能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初产妇家庭支持功能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家庭支持功能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3.1 “双主体、四融合”模式能够提高初产妇的母乳喂养率、喂养知识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在“双主体、四融合”模式教学指导后,母乳喂养知识得分(16.37±0.55)分高于对照组(13.63±1.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因为干预组的指导团队是医务工作者、医学院校专业教师,两者都具备专业背景,经过专业系统的知识讲解,初产妇获得准确可靠的信息,不必区分网络上的医学信息的好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产检过程护士对知识任务的检查,也督促了初产妇的学习进度,因此试验组的喂养知识知晓率优于对照组。类似的研究也表明,利用信息化平台方式进行干预,有助于提高初产妇的母乳喂养情况。研究还显示,试验组初产妇前6个月的母乳喂养率为49.20%,对照组母乳喂养率为31.75%,尽管试验组的喂养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均未达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提出的“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的目标,可见提高母乳喂养率仍需我们共同努力。

3.2 “双主体、四融合”模式可以改善母乳喂养行为

Kidane等的研究表明,母乳喂养知识的知晓率会直接影响母乳喂养行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产后1个月、产后6个月,试验组的初产妇喂养行为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在“双主体、四融合”的干预指导中,有设置母乳喂养实操课,初产妇有经过专业的哺乳姿势、婴儿含乳姿势、膳食制作指导等训练,已经初步掌握了正确的哺乳要点,增强了她们母乳喂养的信念,进而提升了初产妇的母乳喂养行为。其次,该干预模式延伸到产后,及时解决了初产妇在哺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延长了母乳喂养时间。相关文献也表明,产后出院未跟进是母乳喂养培训的不足之处,为保障母乳喂养行为的持续进行,进一步提高服务率,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应多应用信息通信技术,从医院延伸至产妇出院后。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产后6个月,母乳喂养行为都有所下降,可能是因为初产妇面临着产假的结束,即将进入职场,恢复工作,出现部分难以继续坚持母乳喂养的情况。

3.3 “双主体、四融合”模式能够提高家庭支持功能

母乳喂养是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的行为,如个人身体素质、家庭支持情况、社会配套资源等。家庭支持是指建立在家庭网络机构上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或客观的影响力,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和资源。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初产妇的家庭支持功能,在干预前无明显差异,干预后,试验组的家庭支持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因为试验组在干预过程中,实操部分、母乳喂养文化沙龙活动中,邀请了初产妇的家属共同参与,加强了家属对母乳喂养的认识,建立了有效的家庭支持网,从而提高和促进了母乳喂养行为。

3.4 “双主体、四融合”干预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本研究以社区、医院为主体中心,互为督促,以医学院校为资源补充站,以社区家庭医生为桥梁,同时运用“互联网+”模式来加强四者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母乳喂养质量的提高。该干预模式的优势在于五个方面:①模式创新:“医院—社区—医学院校—家庭”四融合模式,产前由医学院校教师进行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授课,产时由产科医生、护士促进初产妇尽早开奶,产后由社区家庭医生进行家庭访视,环环相扣,共同提高母乳的喂养质量;②多平台合作:既有传统模式的医院、社区、家庭,还新增医学院校,利用医学院校专任教师的专业性、特殊性,弥补社区工作人员的不足;③多学科团队成员:既有经验丰富、技能专业的医生、护士、教师,还有家庭的支持,增强初产妇的体验感;④授课模式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采用“线上+线下”的授课方式,打破传统模式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⑤社区服务时间创新:不仅有产后的延续性指导,还包括产前的教育学习,增强产妇母乳喂养的意识,同时给予家庭成员参与的机会,提高家庭成员对母乳喂养的支持。该模式的不足是样本量不够大,后续将以更大样本量验证其有效性。

综上所述,基于“双主体、四融合”的干预模式,有助于提高初产妇的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知识、行为、家庭支持功能,具有实施的意义与价值。

猜你喜欢
初产妇医学院校母乳喂养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临床护理路径在自然分娩初产妇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强化母乳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
无保护会阴接生法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的效果
妊娠期连续细致化护理对高危妊娠初产妇不良情绪及对剖宫产率的作用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分析自由体位护理在初产妇阴道分娩中的应用效果
健康月历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