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宝
(临沭县人民医院小儿外科,山东 临沂,276700)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发于7岁以下儿童,会出现腹痛、发热、腹胀、腹泻、纳差等症状,不利于小儿生长发育。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一般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故临床一般采用抗生素、退热、解痉等方法为该病患儿进行治疗,虽然部分患儿的临床症状能够得到缓解,但总体的疗效并不理想且复发率高。因此需要寻找更加理想的治疗方案。中医近年来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发挥了明显的优势,通过辨证施治能够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0年12月临沭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就香砂平胃散、推拿、中药热熨联合应用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促进疾病疗效的提高。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0年12月在临沭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8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儿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6.42±1.11)岁;病程 1~9 d,平均病程(4.85±1.26)d;腹痛部位:左下腹13例,右下腹18例,脐周7例,疼痛部位不固定6例。观察组患儿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6.47±1.16)岁;病程1~9 d,平均病程(4.92±1.30)d;腹痛部位:左下腹12例,右下腹19例,脐周6例,疼痛部位不固定7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监护人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临沭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关于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标准;②符合《实用中医儿科学》中腹痛诊断标准,胃脘以下、脐之回旁以及耻骨以下部位发生疼痛,有反复发作史,疼痛可自行缓解,疼痛常时轻时重,时作时止;③满足《现代中医儿科学》中关于饮食积滞型的辨证分型标准,主症为发热、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痛;次症为痛后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咽红、舌红、苔腻、脉滑实;④经高频彩超确诊,显示患儿腹腔肠系膜增厚并出现至少2个淋巴结肿大情况;⑤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因外科急腹症、急性胃肠炎等疾病导致的腹痛患儿;②存在急性肝肾功能不全、心脑血管疾病患儿;③存在癌症、结核病、血液系统疾病患儿;④过敏性体质或对相关药物过敏患儿;⑤存在免疫功能障碍患儿;⑥局部皮肤存在创伤、溃疡、感染或皮肤病等不适合进行热熨治疗患儿;⑦中途退出本次研究患儿。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注射用头孢哌酮钠(生产企业:苏州二叶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087,规格:1 g)25 mg/kg加入到0.9%氯化钠溶液100 mL中稀释,静脉滴注,2次/d;予以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生产企业: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0,规格:0.5 g×30片)治疗,口服,2片/次,3次/d。应用奔奥型超短波治疗机(生产企业:济南来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BA-CD-I)进行腹部理疗,功率、频率分别为135 W、50 Hz,在患儿的神阙、关元等穴位贴好电极片,电极同患部距离2~3 cm,10~15 min/次,1次/d。治疗期间注意控制患儿的饮食以及做好保暖措施,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
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进行上述治疗措施的同时应用中医内服外治。①中药内服:香砂平胃散加减方,包括砂仁、甘草各3 g,陈皮6 g,枳壳、木香、香附、黄芩、白芍、赤芍、厚朴、苍术、神曲、延胡索、夏枯草各10 g。腹部不适者,加用茯苓、炒莱菔子各10 g;大便不调者,加用藿香10 g;纳差者,加用鸡内金、山楂各10 g;恶心呕吐者,加用干姜3 g及旋覆花10 g治疗。水煎取汁1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②推拿:对患儿的板门穴、三关穴、足三里、肚角穴进行推拿揉按,并应用双手拇指指腹和食指捏脊,从尾骶部捏至枕项部,1次/d。③中药热熨:将厚朴、木香、干姜、肉桂等中药材封包后加热,对疼痛部位进行热熨,2次/d。
两组患儿1个疗程均为一周。
①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参照,对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周后的中医症状进行评分。将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大便不调分为无、轻、中、重四个程度,计为0分、2分、4分、6分,总分为各症状分值之和,即0~30分,分值越低,症状越轻。
②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发热、食欲不振、腹痛)消失时间进行观察。
③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周后的肠系膜淋巴结大小进行测定。
④临床疗效标准。发热、食欲不振、腹痛等临床症状消失,检查结果显示肠系膜淋巴结正常,判定为治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肠系膜淋巴结数量减少或缩小,判定为显效;临床症状稍有缓解,肠系膜淋巴结减少不明显,即为有效;以上标准均未达到,则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⑤统计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异常、瘙痒)情况,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不良反应出现例数/总例数×100%。随访2个月,观察患儿腹痛复发率,腹痛复发率 =腹痛复发例数/总例数×100%。
治疗前,两组患儿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中医症状积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治疗前,两组患儿肠系膜淋巴结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肠系膜淋巴结均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肠系膜淋巴结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腹痛复发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肠系膜淋巴结炎在学龄前期儿童中多发,导致小儿出现腹痛等症状。大部分患儿会出现痉挛性疼痛,疼痛部位与解剖学特点有关。肠系膜上的血管、淋巴组织等比较丰富,同时肠系膜上的淋巴器官与机体免疫存在一定关联,在细菌入侵机体后,会经血液循环途径进入到淋巴器官,进而导致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生。另外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存在以下特点:①更易发生在男孩中,并呈现季节性特点;②腹痛反复性发作,但无明显的发作规律,发作时间短的患儿易自行缓解疼痛;③肠内毒素被吸收后,会在回盲部淋巴结位置聚集,引起肠系膜淋巴结感染;④右下腹疼痛的症状表现相似于急性阑尾炎,需要借助高频彩超检查来进行辅助诊断。
本研究中所用的头孢哌酮能够发挥抗生素作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够对患儿肠内菌群生态环境进行调节,促使肠道屏障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症状;腹部理疗可调节患儿机体各生理系统,减少胃肠道内活性渗透物,促进新陈代谢以及改善血液循环,起到消炎、消肿效果。但是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机体出现耐药性,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因此需要选择更为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能够辨证施治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中医学将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纳入“腹痛”“癖积”等范畴,认为该病的病机在于外感寒邪、脏腑娇嫩、饮食内伤等,损伤脾胃,导致气机不畅、脉络受阻,故会出现腹痛。中医治疗该病以消积导滞、清热止痛、健脾利湿为原则。香砂平胃散方中的砂仁可理气化湿、温脾开胃;甘草可益气和中、调和诸药;陈皮、厚朴、苍术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枳壳可消积除滞、除胀;木香可补益脾胃、消食止泻;香附可疏肝解郁;黄芩、夏枯草可清热燥湿、散结泻火;白芍可柔肝止痛、补血敛阴;赤芍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神曲可消食下气;延胡索可活血止痛。小儿推拿中揉板门穴能够起到消食化滞、健脾和胃的效果;推三关穴可益气活血、温阳散寒;推肚角穴可化积通便,改善腹胀腹痛等症状;揉足三里可调理脾胃。通过联合运用多种推拿手法能够较好地发挥益气活血、调节脏腑、疏经通络、健脾祛邪等作用。中药热熨疗法通过将中药封包后加热,再在疼痛部位热熨,从而发挥治疗效果。本研究中药包内包含的厚朴可行气止痛、温中散寒燥湿;干姜具有祛寒温脾、温阳通脉之功效。中药热熨能够借助温热效应快速发挥药效,具有散寒止痛、祛风除湿的效果,有利于在短时间改善临床症状,还可加快新陈代谢。
本次研究中,经过治疗,观察组患儿的中医症状积分、肠系膜淋巴结大小均得到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缓解,并取得更高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腹痛复发率更低,充分证明了此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分析原因在于,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香砂平胃散加减治疗,能够起到解痉镇痛、理气和中、消肿散结、祛痰化湿等效果。通过中医内治和外治技术能够促使局部肠系膜淋巴结血液循环改善,快速缓解腹部不适感,患儿及家属更容易接受,故能够促进依从性的提高,进而可提升疗效。
总而言之,香砂平胃散、推拿、中药热熨联合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能够迅速改善临床症状,促使肠系膜淋巴结恢复正常,降低腹痛复发率,临床应用价值高。但本研究中由于随访时间较短,未观察远期疗效及预后情况,加上检验条件有限,未能对香砂平胃散、推拿、中药热熨三联疗法在改善免疫功能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因此需要在今后针对上述问题加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