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地植被恢复国际培训的思考与实践

2022-07-30 02:35张凤鹤张颖
内蒙古林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荒漠化中亚培训

张凤鹤 张颖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

干旱地植被恢复是全球瞩目的生态热点之一,土地荒漠化防治属于干旱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世界性难题。荒漠化引发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防治过程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等多层面,有效的防治需要“连点成线”,增强国际合作。荒漠化防治国际培训则是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渠道。“大中亚荒漠化综合治理”国际培训项目(以下简称“大中亚国际培训”)依托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防治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经验成果,面向大中亚地区6 个国家的林业官员和科技人员开展国际培训。经过7年的探索实践,笔者梳理出了大中亚国际培训实施重点,以期为深入开展同类项目提供借鉴。

一、立足全球视野,剖析项目背景与需求

大中亚地区主要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6 个国家,均属于大陆性气候,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对干旱地植被恢复具有迫切需求。我国作为全世界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1994年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来,一直积极致力于荒漠化防治及干旱地植被恢复技术的探索与总结,并不断推进该领域的全球性合作。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土地荒漠化严重的主要省区,也是荒漠化治理成效较为显著的地区。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行;2019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部长级会议特别邀请了库布其治沙带头人分享治沙经验。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防治模式已经成为中国荒漠化防治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二、畅通招生渠道,控制生源质量

招生环节是国际培训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具备专业要求的国际培训班,对于参加培训人员的专业背景有特殊要求。国际培训班招生渠道的畅通性对于招生质量和数量都有重要影响。招生渠道主要分为官方和非官方两种。官方招生渠道主要是通过各国政府之间的对接来实现;非官方渠道则通过民间组织发布信息和联系人推荐来实现。

大中亚国际培训主要采用推荐报名。推荐报名的优势在于生源背景可控,后期联系和审核阶段有联系人作保障。但联系人的社交背景毕竟有限,对于长期举办的国际培训活动而言,会造成培训人数受限,尤其是在后期需要扩大培训班规模阶段,更需要在保证生源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招生渠道。

为了保证培训效果、扩大培训班影响力,大中亚国际培训对生源的专业背景作出限定,以确保生源质量。学员要求是在大中亚各国从事荒漠化防治领域工作和研究的官员与专家。官员的职业背景有利于在治理理念和愿景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为后续开展荒漠化防治的国际合作奠定官方基础;专家则重点在技术方法层面互通有无,为荒漠化综合防治奠定科技基础。

三、突出专业特色,按需设计培训

各类国际培训的开展都应具有各自的特色,特色源于地域性、专业性和需求性。大中亚国际培训特色范围划分较为明确,将国际视野下荒漠化综合治理的特色落到实处,需要以下方法。

1.资料收集

第一,专业资料收集。大中亚国际培训项目最显著的专业特征是以荒漠化防治专业为依托,针对我国荒漠化现状、治理成果、相关政策法规、管理办法以及治理方法等,通过文献查阅、专家参与等方法开展。第二,培训对象背景资料收集。对大中亚地区的地域特点、荒漠化特点以及现状的基础背景资料进行收集分析,为进行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

2.现地考察

为了使培训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更加直观地展现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的成果,大中亚国际培训采取“室内教学+现地考察”的培训方式。经过前期实地考察,筛选出不同荒漠化类型区治理成功的典型范例,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向学员进行充分展示。现地考察除了收集考察地的文字、图片、成效等第一手资料,还要将各考察地“连点成线”,对道路畅通情况、交通工具选择、食宿服务配套等逐一实地踏查,最终形成安全、顺畅、高效的考察路线,是保障整个国际培训执行顺畅和完整的重要环节。

3.需求调研

按需设计是大中亚国际培训开展的重要原则,培训需求调查贯穿往期培训项目始终,成为常态化。科学设计调查问卷,及时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及分析,对推进项目逐步完善有重要作用。需求问卷设计主要从项目组织实施、室内教学、实地考察、培训成果四方面展开。

沙产业工厂参观

农场考察

四、强化应急管理能力

国际培训事项繁杂,除了明确常规流程,还需要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应急管理水平既依赖于项目团队既有的综合管理能力,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应急预案是在精选第一方案的基础上,同时准备第二方案,是降低突发事件影响的有效方法。

项目学员来自大中亚地区各国,入境航班里程长、班次少,学员往返舟车劳顿,也增加了安全保障难度。交通工具和线路方案是经过精心筛选和考察的,在面对突发的航班延误和取消、公路临时限行等情况时,工作人员要对交通工具的运营时间、相关管理、经营部门的联系方式与工作范畴充分了解,把握动态信息,随时结合实际情况,权衡安全风险和经济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及时调整并启动备用方案。针对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生活习惯不同等问题,项目团队应及时给予关注和解决,避免造成学员在安全、健康、财物等方面的损失。

五、建立评估回访机制

培训工作的评估回访对项目后续开展有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国际培训的评估回访由于地域的差异更具难度。首先,建立学员个人档案,保持畅通的邮件联系,及时更新学员信息动态,做好后续跟踪交流。其次,定期交流,了解培训项目对科学研究或生产实际的影响和作用。增强与往期学员的联系,建立健全评估回访机制,加强学员参加培训后的信息跟踪反馈工作,是明确培训需求、高效复盘、提升培训质量的有效方法。

通过开展国际培训向大中亚地区各国展示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成功经验,是讲好“中国绿色发展故事”、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国际合作、扩大我国科技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开展高质量国际合作培训需要积极总结各类实践经验,为相关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沙地光伏产业实地考察

猜你喜欢
荒漠化中亚培训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共建美丽家园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White Elephant
中国与中亚关系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