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丽梅, 王婷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多出现在中老年人群中,病情之间互相影响,加重对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的负面影响,而且致死率比较高,对患者非常不利。无创正压通气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能改善肺部的情况,但是在单一通气治疗中效果有限,对部分患者的病情恢复不利,延长病程时间。在治疗期间对患者开展呼吸训练能提升治疗的效果,改善肺部通气状态,还能提升呼吸肌的肌力、耐力、协调性,改善胸廓的活动度,加快有效呼吸模式的建立[1]。本文对呼吸训练联合无创正压通气对老年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进行探索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择我院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收治的105例老年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确诊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家属了解试验内容。排除标准: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伤害;精神异常;资料缺失;传染性疾病。研究对象按随机单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龄61~86岁,平均年龄(71.2±2.3)岁;病程时间1.2~5.3年,平均(2.4±0.7)年。观察组53例:男30例,女23例;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71.5±2.1)岁;病程时间1.3~5.2年,平均(2.3±0.8)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两组患者均开展常规治疗,包括吸氧、止咳、化痰、抗感染等,对机体水电解质情况进行调节。
1.2.1 对照组 采用双向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患者取半卧位,医护人员使用鼻罩或面罩放在患者口鼻区,在其适应后,对通气模式做出调整,S/T模式为主,吸气下气道正压为7~15 cmH2O,呼气下气道正压为2~6 cmH2O,呼吸频率设置为14~20次/min,氧流量设定1~2 L/min,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潮气量进行调整,潮气量7~10 ml/kg。治疗时间4~6 h/次,2~4次/d。在通气治疗期间,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合理调节呼吸频率等参数。
1.2.2 观察组 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联合呼吸训练。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同对照组。联合呼吸训练具体实施如下:①指导患者取坐位或者半卧位,放松肌肉群,然后深呼吸,以腹部挺起完成吸气、腹部内陷完成呼气,吸呼比设定为1∶2,腹式呼吸可缓解呼吸困难的情况,改善肺部通气。②呼吸肌的练习。每次吸气时,指导患者身体全部放松,手紧握枕头,然后放松呼气。手稍微捏住鼻子,通过调整鼻孔的大小行吸气量调节,慢慢捏住鼻孔,一点点加力,一点点放松,每次都尽可能地吸入更多的气体,重复进行练习。③完整呼吸练习。腹式呼吸:指导患者仰卧并放松,或者为站立位挺直身躯,坐位坐直背部,一只手放在腹部,另一只手在胸部,让患者感受自己的呼吸,进行自我调整,轻轻吸气,鼻腔、咽喉、肺部、膈肌慢慢下压到腹腔、到盆腔,气体要充盈整个腹部,然后缓慢呼气,放松身体,膈肌往上回弹,呼气出去,在整个过程中,不能耸肩,锁骨不能向上移动,胸椎尽量不扩张。有效咳嗽练习:指导患者间隔2~4 h进行数次深呼吸,在吸气末屏气几秒,然后爆发咳嗽,加快分泌物的排出。缩唇呼吸:缩唇呼气增加气道外口的阻力,防止气道过早闭合,教会患者使用鼻子吸气,然后用口呼气,呼气时嘴唇为吹笛状,缓慢呼出。④教会患者呼吸操。缩唇呼吸配合肢体动作开始训练,鼻子吸气,嘴呼气。第一节,双手上举吸气,然后呼气,10~20次;第二节,手部放在身体侧面,沿体侧上移和下滑,上移吸气,下滑呼气;第三节,双肘屈曲握拳,交替向前伸,深浅吸气,还原呼气;第四节,双腿交替抬起,屈膝90度,抬起吸气,放下呼气;第五节,吹小纸球。⑤在缓解期氧分压7.33 kPa以下,要指导患者开始家庭氧疗,用鼻导管或鼻塞吸入,氧气流量1~2 L/min,浓度24%~30%,持续时间超过10 h。
①疗效。显效:在治疗后,紫绀、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肺功能恢复非常明显,pH值>7.35;有效:临床症状好转明显,肺功能改善,pH值>7.1;无效:病情没有变化,甚至更加严重。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患者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③比较两组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憋喘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④采用呼吸困难指数(BODE)评价患者病情及预后,具体为:体重指数(BMI)、气流阻塞程度(Obstruct),呼吸困难(Dyspnea)和运动能力(Exercise)。 BODE指数分为4级:1级为0~2分,2级为3~4分,3级为5~6分,4级为7~1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呼吸越困难。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8.11%)高于对照组患者(8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观察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憋喘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时间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呼吸困难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呼吸困难指数比较(分,
慢阻肺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近年来,无创正压通气在治疗该疾病中应用越来越广,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在操作上比较简单,而且没有创伤,通气效果比较好[2-4]。但是在无创呼吸机治疗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出现依赖的风险比较高,在撤机时,对患者的各项指标无法及时实现调整,造成生命危险或者撤机失败等情况,对患者非常不利。为此在治疗期间,要重视对患者开展相应的呼吸训练。
呼吸训练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肺部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加快呼吸功能的恢复速度,降低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5]。常用的呼吸训练方式主要为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在训练期间,对隔肌、腹肌、盆底肌、辅助肌群、肋间肌等实现锻炼,刺激颏舌肌的机械感受器,提升肌张力,反射性调节上气道肌肉,上调肌张力,对气道壁实现扩张,缓解呼吸肌的疲劳感受,防止塌陷和阻塞,提高肺的顺应性,增加功能残气量,减少肺内分流,改善肺部通气和气体互换功能[6]。患者在练习后能调节吸气的压力,降低呼吸肌的做功,而且能有效加快气道分泌物的排出,改善通气的情况。在呼吸训练中患者可以选择坐位、仰卧位等,合适的体位能放松身体,而且正确的体位也能加快疾病的恢复,提升人体呼吸肌的控制力,所以呼吸训练操作比较简单,获取到的效果非常明显[7-9]。由本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憋喘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说明呼吸训练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肺部的通气情况,增加胸廓的活动度,减少肺部的生理性死腔,提升肺部呼吸的有效性,显著改善血气相关指标,缩短病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