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对课堂学习投入的影响

2022-07-30 07:04陈秋铃韩婷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药理学均值题目

陈秋铃, 韩婷

学习投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持续的、充满积极情感的状态[1],是衡量学生学习动机、观察学习过程、预测学习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2]。学习投入对学业成绩的促进作用已得到教育界的一致认可[3]。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投入现状,对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4]。形成性评价作为课程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于终结性评价而言的,指在教学过程中为获得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效果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5]。与传统的“以一次期末考试定终生”的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以反馈为核心、以促进学习为目的,更注重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学习投入和学习效果的全方位跟踪和及时反馈,从而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因而成为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药理学是医学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目前在国内,形成性评价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日臻受到重视。研究表明,在药理学教学中开展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6-9]。而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深化,全新的互联网教育生态正在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得以广泛应用,形成性评价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能更好地实现评价的客观性、及时性和全面性,促进药理学教学质量的提升[10-11]。

我院之前设计了形成性评价体系,但在运行过程中,只注重形式而没有严格执行,只注重评分成绩而没有对过程的监督和反馈,效果欠佳。后经过专家咨询等方法,重新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并应用到药理学教学中,探讨对学生课堂学习投入的影响,结果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广州南方学院2018级护理学专业学生166人,按照学校教务部门设置的教学班进行分组,其中1、2班为试验组(共83人),3、4班为对照组(共83人)。

1.2 研究方法

试验组与对照组皆采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成绩皆作为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终结性评价成绩为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

对照组采用旧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只注重评分成绩的评价,包括考勤(20%)、课堂展示(20%)、随堂小测(20%)、多次作业(20%)、2次实验报告(20%),而对于过程没有监督和反馈。

试验组则应用经过Delphi专家咨询法构建的新的形成性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考勤(16%)、线上访问学习(4%)、课堂展示(20%)、随堂小测(20%)、多次作业(20%)、2次实验报告+实验考核(20%),还有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讨论等活动未纳入成绩。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形成性评价中增设线上学习情况评分和实验考核评分,更注重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发挥形成性评价作用,更注重形成性评价的及时诊断与反馈,教师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形成“知识讲解—检查测验—分析并反馈数据—优化教学—知识讲解”的良性循环。

除实验报告采取教师线下批改外,两组的形成性评价成绩皆利用超星学习通来实现,如考勤利用“签到”功能,线上访问学习则为“章节学习次数达100次为满分”,课堂展示利用超星学习通“分组任务”功能,采取“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分”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

1.3 评价指标

1.3.1 学习成绩对比分析 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平时成绩(即形成性评价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即终结性评价成绩)、总评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50%)。

1.3.2 学习投入度比较 参考李森森[12]编制的《本科生课堂学习投入调查问卷》,设置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学生的性别和所在班级)和课堂学习投入情况调查量表(包含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和行为维度)。本研究采用李克特(Likert scale)五点量表对学习投入情况进行调查,在调查量表的各个题目中,分别设置5个选项:总是(5分)、经常(4分)、有时(3分)、较少(2分)、从未(1分),得分越高说明学习投入水平越高。其中得分≤1.49为“非常低投入水平”;1.50~2.49为“较低投入水平”;2.50~3.49为“一般投入水平”;3.50~4.49为“较高投入水平”;≥4.49为“非常高投入水平”。

对166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回收了159份有效问卷,其中试验组78份,对照组81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学生成绩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和总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学生(P< 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分,

2.2 学生课堂学习投入情况比较

对照组学生学习投入度得分均值为(3.23±0.46)分,试验组学生学习投入度得分均值为(3.32±0.52)分,两组得分均在2.50~3.49之间,说明两组学生课堂学习投入总体得分为一般水平。

对照组学生认知投入的平均得分为(3.02±0.28)分(认知投入维度均值=各题目均值之和/题目数8),试验组学生为(3.17±0.31)分,两组均在2.50~3.49之间,说明两组认知投入为一般水平。

对照组学生情感投入的平均得分为 (3.25±0.28)分(情感投入维度均值=各题目均值之和/题目数7),试验组学生为(3.38±0.31)分,均处于2.50~3.49之间,说明两组学生课堂情感投入为一般水平。其中,两组在题目7(课堂上我通常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上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对照组学生行为投入的平均得分为 (3.41±0.66)分(行为投入维度均值=各题目均值之和/题目数8),试验组学生为(3.42±0.79)分,均处于2.50~3.49,说明两组学生课堂行为投入为一般水平。其中,两组在题目3(上课时会把老师要求和我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记下来)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1)。详见表2。

3 讨论

3.1 新的形成性评价体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本研究发现,试验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和总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对照组虽然采用了形成性评价体系,但只注重评分成绩的评价,而对于过程缺少监督和反馈,不能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和优势。而试验组在新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中增设线上学习情况评分和实验考核评分,更注重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发挥形成性评价作用,更注重形成性评价的及时诊断与反馈,教师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形成“知识讲解—检查测验—分析并反馈数据—优化教学—知识讲解”的良性循环。学生可利用超星学习通进行自主学习、提交作业和资源下载等,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也可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而改进自己的药理学学习方法与学习进度等。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可在课堂上开展多样化课堂活动,如签到、选人、抢答、投票等;在课后可随时查看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实现线上线下及时沟通,实现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化评价[13],还可以查看和导出作业、章节测验、章节学习等的统计分析情况,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整体评价与反馈[14],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表2 两组学生课堂学习投入得分比较(分,

3.2 新的形成性评价体系能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但仍有待提升

本研究发现,应用形成性评价后,两组学生课堂学习投入的总体水平一般,但试验组的总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尤其在学习状态的保持、笔记的记录方面。在课堂认知投入方面,对照组与试验组均处于“一般投入水平”,得分较高的题目是对“课堂学习重要性”的正确认识,而反映深层次学习的课堂知识的反思与总结、知识的加工理解、知识的理解贯通、新旧知识的联系等方面的得分则相对较低;在课堂情感投入方面,总体水平也不高,两组学生均处于“一般投入水平”,虽然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两组学生均能够获得较高的学习满足感,但其在兴趣感、快乐感、坚持性方面,均表现不佳;在课堂行为投入方面,学生在笔记记录、出勤、完成课堂任务、认真听课方面表现较好,尤其是试验组在笔记记录上优于对照组,而在参加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面的表现两组皆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一是课堂采用超星学习通辅助教学,部分学生难抵手机诱惑,导致出现上课精神不集中的现象,因而即使在认知投入上明白课堂学习的重要性,但在行为投入上仍不够理想;二是形成性评价指标与成绩的关系,部分评价指标不纳入成绩,但学生仍倾向于成绩导向,与成绩相关的活动或任务积极响应参与,反之则积极性不高,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仍有待提升;三是学生在学习中仍倾向于传统的听课模式,主动学习的能力尚有待提升;加之药理学课程的难度比较大,因而在情感投入上的兴趣感、坚持性等方面表现不佳;四是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投入的因素众多,不仅包括学生自身因素,还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单纯从形成性评价的角度来推动课堂学习投入,力量仍较为单薄。

综上所述,从学生学习成效、课堂学习投入等指标来看,基于现代信息化教学辅助手段,应用新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有利于药理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形成性评价的及时性、客观性、全面性和反馈性,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投入等方面存在诸多优势[15-16]。但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对课程教学进行形成性评价,实现从知识、技能到态度、情感的全方位评价,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投入,促使药理学教学高质量发展,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药理学均值题目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消痔灵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玄参-麦冬药对治疗焦虑症作用机制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药理学教学中“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初探
均值不等式的小应用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