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翱翔, 林田琼, 王琳, 黄亦莲, 苏运辉
作为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以各类急性创伤及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对抢救患者、降低灾难性事故的死亡率意义重大[1]。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危重,突然患病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巨大冲击,研究显示在为患者提供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人文关怀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作用显著[2-5]。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更侧重于对护生临床护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医学人文知识的培养。把思政课程和各类课程协同融合,并驾齐驱,是近来课程教学改革的热点。本研究以本校四年制三年级的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探讨思政元素融入《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模式的构建并分析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图1 思政元素融入《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模式
1.1 研究对象 选取广东药科大学四年制三年级2018级204名护生为试验组,同时以2017级的245名三年级护生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男31人,女214人;年龄18~23岁,平均(20.96±0.96)岁;试验组男30人,女174人;年龄19~23岁,平均(20.84±1.06)岁。两组护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教学模式,以讲授法为主,课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正式开始上课之前采用5~6道课前习题对上节所学知识进行简要复习,然后讲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的认识,随之开始本节课程内容的讲述,课后布置课后作业。
试验组实施思政元素融入《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模式。①确定课程目标: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思政育人的目标,即培养具有扎实急救理论基础与急救专业技能、“以病人为中心,急病人之所急”、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知行合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用型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②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团队根据教学目标、临床护理岗位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梳理,融入思政元素;以急危重症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传授主线,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中国精神和职业道德4个模块深度挖掘本课程思政元素,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向的协同效应,形成系统、协调、统一的思政元素融入《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模式体系,详见图1。③授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党建为引领,用“思政教育”理念武装授课教师,统一、坚定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具体措施为举办思政教育系列讲座、以党支部为单位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的研讨与实践;在正式授课之前要求授课教师进行试讲,试讲合格方可进行授课。④学习资源的建设和利用:为弥补传统和网络教育的不足,教师团队遵循课程建设规律、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规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此外通过举办“院前急救技能竞赛”及红十字会急救知识普及等公益性实践活动,将学生急救技能提升与素质拓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博爱的精神,形成急救技能实践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第二课堂,做到“三个兼顾”(既做服务,又长才干;既提高技能,也拓展素质;既成才,更成人)。⑤构建课程评价体系,持续改进,久久为攻:课程评价体系包括2个一级项目、4个二级项目和13个三级项目,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对危重病护理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教学评价体系对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逐个定位思政教学模式的薄弱点,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小的着力点入手,解决思政学习目标涉及的较为迫切的关键点,逐步解决思政学习管理领域的一个个“小切口”,以期随着“思政目标”的实施带动学生关怀行为的整体改善;此外让学生参与思政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制定过程,把思政元素融入学生日常学习过程,实现思政学习的日常化和全员化。
1.3 评价方法 急危重症护理知识测评:采用学校自编的急危重症护理期末考试卷对两组护生进行测评,此试卷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理论知识成绩(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实验报告和操作考核得分)、平时成绩(线下学习成绩和线上学习成绩),其中理论成绩占50%,实验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30%;理论知识考试卷包括客观题与主观题两种题型,客观题40道,单选题30道,判断改错题10道,主观题5道;满分为100分,60分以上及格。
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测评:课程结束后采用人文关怀能力调查量表对两组护生进行测评,人文关怀量表包括3个维度37个条目,各条目采用李克特7级评分法,条目13为反向计分,量表总分在37~259分之间,分数越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水平越高。
对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主观评价:课程结束后采用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表由2018级师生及督导组对思政教学方法进行主观评价,此问卷包含7个条目,采用2级评分法(满意赋1分,不满意赋0分);与此同时计算2018级师生及督导组对每个条目的满意度(满意度=对每个条目评价为1分的师生及督导组成员人数/参与该条目评价的师生及督导组成员总人数×100%)。
2.1 两组护生急危重症护理知识得分情况 试验组护生急危重症护理知识总分为(87.41±4.35)分,高于对照组护生的(85.76±3.82)分;试验组理论成绩、平时成绩及实验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护生急危重症护理知识得分比较(分,
2.2 两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得分比较 试验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总分为(189.41±13.60)分,高于对照组的(173.79±8.54)分;且试验组量表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得分比较(分,
2.3 2018级师生及督导组对思政教学方法的主观评价比较 课程结束后2018级师生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督导组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在80%以上,结果见表3。
表3 2018级师生及督导组对思政教学方法的主观评价满意度比较[n(%)]
3.1 融入思政元素的急危重症护理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护生及督导组的满意率与护生的学习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师生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督导组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在80%以上,说明融入思政元素的急危重症护理教学模式可普遍得到师生及督导组的认可;试验组护生总成绩、理论成绩、实验成绩及平时成绩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融入思政元素的急危重症护理教学模式可提高护生学习效果,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实现“三教改革(教师、课程与教学)”,将思政元素渗透入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6],可引导护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学习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与满意度。②采用案例教学,将奋战在各行业第一线的优秀事迹、图片及抗疫一线护士护理事迹进行分享,利于将抽象的道德认识具体化、形象化,可启发护生主动按护理伦理要求进行临床护理[7],此外榜样的标杆作用与激励作用使其明确作为一名合格护士的自身价值,进而主动地去学习急救护理知识与技能。③构建了课程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完善教学策略,持续改进,久久为攻,在验证授课效果的同时改进教育质量,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融入思政元素的急危重症护理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 随着优质护理的深入开展以及医学人文的强势回归,护士人文关怀能力亦越来越受到重视,要求护士在为患者提供优质临床护理服务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对患者情绪的护理[8]。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融入思政元素的急危重症护理课程教学后,试验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说明融入思政元素的急危重症护理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可能原因如下:①进行案例穿插,深入探讨了关怀的内涵和护理中的人文关怀,隐性渗透“没有关怀就没有护理”的理念[9],让护生认识到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和专业本领同样重要;②通过公益性实践活动让护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对患者康复的重大意义,进而形成正确的健康照护理念,在健康照护信念的引导下,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得到健康发展和维持[10]。研究显示护理人员只有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从认知上、情感上树立对患者的关怀意识,将人文关怀习惯化,才能自觉地在临床实践中践行人文关怀[11]。
综上所述,德育与智育并驾齐驱是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当从“教师、课程与教学”三方面进行协同改革,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加强护理专业课程的人文性来提高人文精神的传播效果,引导护生形成正确的人文精神观,以期让每个护生有温度地走进临床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