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动力学仿真及提升策略

2022-07-30 05:52林惠莎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变量曲线

林惠莎 陈 亮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运动与健康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117)

人才培养质量即对人才培养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衡量与评价,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的培养目标,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和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1]。因此,质量评价是促进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 21 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方案指出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以下简称:体育专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以解决我国现有体育工作者中学位层次偏低、综合能力结构发展不足且不平衡等问题[2]。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提出到2020年时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使研究生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的目标[3],进而将专硕的地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十多年来,国家不断推进体育专硕教育的发展,通过扩大招生量、增加硕士学位点等,将研究生教育的重心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4]。2020年教育部发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提出要扭转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创新培养模式、丰富类别设置、改善研究生教育结构与质量并存的问题等[5]。

尽管国家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但不可否认当前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存在着未能体现与学硕人才培养的差异、创新能力不足、导师理念传统化等问题。以至于与“高层次,应用型”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差距。综合不同学者观点及当下现状,认为影响体育专硕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包括:第一,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6],致使体育专硕具有发现、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意识等“实践应用能力不足”的缺陷;第二,导师团队建设不完善,人均指导次数不足,在培养过程中缺乏专业领域的专业指导[7];第三,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如课程设置与学术型同质性明显,由此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构建“双导师”制度等改革路径[8]。然而,体育专硕人才培养需考虑学生自身能力、培养环境等诸多要素,同时受到培养单位定位和能力,指导教师水平和经验,学生就业岗位和取向等的影响,而相关研究仅对课程设置、论文选题、专业实践、导师遴选等方面进行了现状表述与对策提出,未能就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要素的关系作用方式做出探讨,亦难以就未来发展路径展开预测与展望。为此,本研究以系统动力学为工具,通过计算机仿真分析我国体育专硕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模式,并依据仿真结果系统提出人才培养的提升策略。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体育专硕人才培养的影响要素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体育专硕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学科前沿方面的敏感程度、学生自我能力评价及培养环境状况等,以此反映不同年间我国体育专硕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培养目标存在的差异性。问卷中所涉及能力类的问题,通过学生问卷来进行主观评价;对于资源、条件、学术水平类的问题及学生问卷中如科研方法、基本技术应用能力、文献阅读能力的问题,通过客观数据进行实证支撑。问卷发放对象为2011~2020年的应届体育专硕毕业生,发放方式为网络问卷。共回收464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14份,纳入研究的有效问卷450份。2011级~2020级学生问卷数量分别为30份、36份、40份、43份、46份、45份、47份、49份、54份、60份。含省属重点院校、体育专业院校、省属普通院校共计32所;其中包含男性273人,占比60.67%,女性177人,占比39.33%。通过克隆巴赫 Alpha项数进行问卷的信度测量。一般来说,Alpha项数介于0.7~0.98之间属于高信度,KMO检验值越大越好,同时Bartlett检验F值应小于0.05。本研究中Alpha=0.89,说明问卷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符合信度要求;并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KMO值为0.847,同时Bartlett检验结果为X2=9287.44,df=1653,p=0.000。因此,本份问卷适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数据处理采用用spss20.0统计软件。

1.2 熵权法

本研究基于熵权法计算系统各指标的权重ω从而确定各变量在系统动力学方程中的系数。具体算法及步骤如下:

①构建标准化原始矩阵:

②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中,xij为第j项指标值,max(xij′)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min(xij′)为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

③计算第j个指标的第i个指标的权重pij:

④第j个指标的下的第i个指标信息熵值ei

当pij=0或者1时,定义pijln(pij)=0.

⑤第i项指标的熵权值ω

熵权法数据处理使用MATLAB R2018b软件。

1.3 灰色关联分析法

本研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各指标间的关联度,从而判定系统动力学模型各变量间的密切程度并划分系统的边界。

①依据本文的分析目的确定分析指标体系,收集分析数据。假设n个数据序列形成如下矩阵:

假设m为指标的个数,

Xi′=(xi′(1),xi′(2),…,xi(m))T,i=1,2,…,n

②确定参考数据列:构建各个指标的最优及最劣值得数据列。

X0′(x0′(1),x0′(2),…,x0′(m))

③对指标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在各系统要素中,各指标所代表的的意义不同。因此,采用无量纲化的处理,避免数据量钢化产生差异,常用的无量纲化方法有均值化法。

i=0,1,…,n;k=1,2,…,m.

④计算关联系数:分别计算每个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对应元素的关联系数。

其中,i≠0,k=1,2,…,n。ρ为分辨系数,ρ∈{0,1}若ρ越小,关联系数间差别越大,辨别能力越强.(一般ρ=0.5)

⑤计算灰色关联度:通过指标数据对灰色关联系数进行平均,获得相对应的灰色关联度

灰色关联分析法数据处理使用MATLAB R2018b软件。

1.4 系统动力学

本研究使用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简称SD)分析影响我国体育专硕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要素,并通过计算机仿真探索其科学的发展策略。具体步骤包括:1)对系统的界定,确定系统关键的状态变量、流率变量和辅助变量;2)绘制系统动力学流图;3)撰写系统动力学方程;4)仿真不同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数据处理使用Vensim PLE软件。

2 我国体育专硕人才培养质量的模型构建

2.1 指标的关联度与权重

本研究在参考相关文献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以及教育部相关发文的基础上共界定了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28个四级指标(表1)。以此为基础,通过熵权法求得各级指标的权重从而确定系统变量在系统动力学方程中的系数;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求得各级指标间的关联度,从而判断模型变量间的密切程度。其中,一级指标关联度为三个指标间的关联度,二级指标~四级指标均为与上一级指标的关联度,如表1所示本研究系统模型中状态变量与辅助变量间的灰色关联度均较高,因此各级指标因子均会对各自的状态变量的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表1 我国体育专硕人才培养指标、权重及关联度

续表1

2.2 系统关键变量确定

系统动力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模型的变量可分为状态变量、速率变量和辅助变量等。状态变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积累量,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积累,是系统动力学的核心变量。流率变量是作用于存量的微分性质的量,与辅助变量共同表现水平变量间变化快慢相关的影响因素,在模型中流率变量和辅助变量以提升状态变量的积累程度而产生作用[9]。为更好地对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建模与仿真,系统流图的绘制以“体育专硕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将专硕人才培养目标和致使人才培养困境的因素来确定相关的状态变量,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剖析进而确定辅助变量。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对体育专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提出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实现这一目标“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重要因素,而实践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点,突出实践性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内在规定[10]。实践应用性可以说是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最突出的特征[11],因此,“实践应用能力”表述了人才培养质量发展水平的状态,是系统模型重要的积累量。它的流入变量是实践应用能力变化量,主要由影响实践应用性的重要因子专项技术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组成。专业学位设立的意义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面对于体育专硕的人才培养“重理论,偏实践”的现象,体育专硕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指出要“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亦提出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体育学科中的实际问题也是对我国专业型人才培养的必要要求。因此,在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理论知识水平”是反映理论水平状态的积累量。它的流入变量为基本技术应用能力、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体育专项理论知识、公共基础知识组成的理论知识水平变化量。“科学研究是体育学研究生科学创新的必要过程”[12],专业型人才也应当具备较强的科研实践能力,能够熟练地将所学应用于专业领域的科研实践“科研能力”在专硕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大的作用,是“理论知识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培养体育高层次人才的必由之路,。因此,将其设置为人才培养系统中重要的状态变量。它的流入变量为科研方法、科研条件、科研创新能力、学术水平。

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13],本研究从系统动力学理论出发,依据人才培养体系界定能够表征我国体育专硕人才培养质量的状态变量“实践应用能力”、“理论知识能力”、“科研能力”。在对模型边界进行界定后,参照前文指标体系中所确定的相关索引变量,以状态变量为主要变量引入相关的流率变量和辅助变量。最后,依照权重赋值以及调查数据进行参数设定,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参数调整从而探寻体育专硕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策略。

2.3 系统动力学流图绘制及方程建模

系统动力学流图不仅能够表示出系统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能进一步明确系统中各种变量的性质和变化幅度[14],并能够设置系统动力学方程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反映出系统要素不同性质变量的积累变化情况。

本模型共包含75个系统动力学方程式,其中主要的方程式举例如下:

核心能力=科研能力*0.57+理论知识水平*0.2+实践应用能力*0.23

科研能力变化量=科研创新能力*0.56+学术水平*0.12+科研方法*0.18+科研条件*0.15

科研创新能力=导师科研创新能力*0.5+科研创新意识*0.29+科研创新行为*0.21

掌握方法质量=0.1891*基本技术应用能力+1.8868

体育学前沿能力表函数=([(2011,0)~(2030,10)],(2011,2.275),(2012,2.417),(2013,2.41),(2014,2.42),(2015,2.43),(2016,2.45),(2017,2.43),(2018,2.45),(2019,2.51),(2020,2.56),(2021,2.532),(2022,2.548),(2023,2.565),(2024,2.581),(2025,2.598),(2026,2.614),(2027,2.631),(2028,2.648),(2029,2.665),(2030,2.682))

运动场馆设施建设情况表函数=([(2011,0)~(2030,10)],(2011,3.55),(2012,3.633),(2013,3.68),(2014,3.72),(2015,3.76),(2016,3.9),(2017,3.92),(2018,3.94),(2019,3.98),(2020,4),(2021,4.089),(2022,4.142),(2023,4.196),(2024,4.25),(2025,4.305),(2026,4.36),(2027,4.417),(2028,4.474),(2029,4.532),(2030,4.59))

限于篇幅,其它方程不再一一赘述。

研究借助于Vensim PLE软件完成了模型的Unit check和Reality check检验。选取2011年~2020年共十年的数据进行误差拟合计算,模型拟合精度较高,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的要求,体育硕士研究生各项指标仿真结果与发展状况基本一致,可用于对现实发展进行模拟和预测。

图1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动力学流图

3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3.1 原始数据来源与相关参数确定

系统仿真所需的原始数据,如导师的人均指导次数、校园学术氛围、体育学前沿能力等无法直接从各类统计报告中获得,因此,本研究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通过2011~2020年已毕业的体育专硕研究生对他们毕业时的大致情况进行综合评判得出估计值。部分无法直接得到的数据采用灰色模型GM(1,1)模型进行预测处理,模型精度检验的平均值相对误差Q=0.01,均方差比C=0.43,小误差概率P=0.86,预测等级为二级。由于系统动力学的仿真,特别是对社会系统的系统动力学仿真重在趋势模拟而非数据运算[15],因此以上的处理并不影响仿真分析的效果。研究仿真的时间范围为2011~2030年共20年,仿真步长设置为1年。

3.2 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结果探究

3.2.1 模式Ⅰ:现实发展情况

将问卷所得的各项数据输入到模型中,在不改变任何参数的情况下,对我国体育专硕研究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模拟仿真(图2),呈现了影响我国体育专硕研究生核心能力发展水平的关键变量,即实践应用能力(曲线1)、理论知识水平(曲线2)与科研能力(曲线3)的未来发展趋势。

曲线1表明,2011~2021年间,我国体育专硕的实践应用能力(2.7/年)、科研能力(2.6/年)和理论知识水平(3/年)的发展均相对缓慢,预测结果显示,2021至2030年实践应用能力(2.8/年)和科研能力(3.2/年)的提升幅度依然较低,而理论知识水平(4/年)较之前2者提升幅度相对明显。

就实践应用能力的具体观测维度及作用因素而言(图3),未来十年在奖助体系、校园网络建设情况、科研经费投入这些科研条件(曲线5,0.28/年)以及实践基地建设(曲线4,0.17/年)等外在条件出现明显提升的情况下,影响实践应用能力的关键变量,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曲线1,0.035/年)、分析问题能力(曲线2,0.02/年)、发现问题能力(曲线3,0.017/年)、解决问题能力(曲线6,-0.001/年)的发展速度仍然十分缓慢。

(注:纵坐标为无量纲单位Dmnl,以下图同)图2 基于现实状态下我国体育专硕核心能力及相关变量总体发展的系统动力学仿真图

就理论知识水平的具体观测维度而言(图4),当下我国体育专硕研究生的理论知识的水平稳步上升,但课程设置的实践应用性却未出现明显的发展,由仿真图所示,2020~2030年影响“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两大变量体育专项课程设置的实践应用性(曲线1,0.025/年)、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的实践应用性(曲线2,0.019/年)均呈现出微弱的发展趋势。

图3 基于现实状态下我国体育专硕实践应用能力相关变量发展的仿真图

图4 基于现实状态下我国体育专硕理论知识水平相关变量发展的仿真图

由图5仿真图显示,2020~2030年在奖助体系、校园网络建设情况、科研经费投入这些科研条件(曲线5,0.28/年)保持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影响科研能力的关键变量体育学前沿能力(曲线1,0.017/年)、科研创新能力(曲线4,0.01/年)、学术水平(曲线2,0.027/年)呈现出缓慢的发展态势。就影响科研能力的作用因素而言,由于专业学位人数的扩张导师的人均指导次数(曲线3,-0.021/年)不断呈现下降趋势。

图5 基于现实状态下我国体育专硕科研能力相关变量发展的仿真图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体育专硕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仍然不高,未达到专业学位设置之初培养目标的要求,并且在未来十年的发展中仍旧不会出现明显的提高。立足于长远的发展前景来说,当前我国体育专硕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非高效率的发展模式。

3.2.2 模式Ⅱ:物质条件提升策略

为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2015~2020年,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继提出了加强教学和联合基地、重点实验室、科技园建设、健全奖助体系和经费等指导意见,以应对因物质基础的不足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缺陷。为此,本研究在保持模式I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将实验设施建设、奖助体系、科研经费、实践基地建设4个变量的数值分别提升10%,仿真对比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物质条件提升情况下我国体育专硕总体能力发展的仿真图

如图6所示,在2020~2030年核心能力发展方面,模式Ⅱ(曲线3,3.7/年)较之模式I(曲线4,3.3/年)有所提升。仿真结果显示,通过物质条件的增加,实践应用能力、理论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呈现出各异发展态势。其中,实践应用能力持续上升,由模式Ⅰ(曲线2)的2.7/年上升至模式Ⅱ(曲线1)的4.6/年;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发展水平保持基本一致,理论知识的发展模式Ⅰ(曲线5)和模式Ⅱ(曲线6)均为4/年;科研能力的发展模式Ⅱ(曲线7,3.5/年)仅比模式Ⅰ(曲线8,3.2/年)微弱提升。由此认为,作为提供保障作用的物质条件仅对体育专硕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发挥作用,却难以有效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

3.2.3 模式Ⅲ:导师因素培育策略

我国研究生培养普遍采用导师负责制,即由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品德及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并全面负责的教学管理制度[16]。针对已有研究提出的导师兼收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且对二者培养方式趋同的现实,本研究在保持模式I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将导师科研能力、导师人均指导次数分别提升10%,导师指导质量提升20%,仿真对比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导师因素培育策略情况下我国体育专硕总体能力发展的仿真图

如图7所呈现,在2020~2030年核心能力发展方面,模式Ⅲ(曲线4,3.4/年)略高于模式I(曲线4,2.9/年)但低于模式Ⅱ(曲线3,3.7/年)。仿真结果显示,在导师因素培育策略的调整下各变量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其中科研能力的发展模式Ⅲ(曲线A,4/年)与模式Ⅰ(曲线C,3.2/年)相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实践应用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并没有出现变化,曲线基本趋于一致。因此,单一的加大导师对学生的人均指导次数,提高培养质量等仅能局部的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无法全面地提高体育专硕的总体能力。因而,与模式II相比模式Ⅲ的策略调整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变化,亦无法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3.2.4 模式Ⅳ:综合调整策略

在模式Ⅱ和模式Ⅲ中就其某一要素进行调整效果均不佳,现针对已有研究中提出的体育专硕实践应用性不强、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及导师指导质量不高的现状,在保持模式I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将教学执行能力、导师指导质量、体育专项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发现问题能力分别提升10%,仿真对比结果如图8、图9所示。

图8 综合策略调整情况下我国体育专硕核心能力发展的仿真图

图9 综合策略调整情况下我国体育专硕核心能力相关变量发展的仿真图

由图8可以看出,在经过综合的策略调整后2020~2030年模式Ⅳ核心能力(曲线1,6.6/年)的发展较之模式Ⅲ(曲线2,3.4/年)和模式Ⅱ(曲线3,3.7/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仿真结果显示,理论知识水平模式Ⅳ (曲线5)的发展与其他三个模式(模式Ⅲ-曲线6、模式Ⅱ-曲线7、模式Ⅰ-曲线8)相比差异不大,但科研能力(模式Ⅳ-曲线9,4.6/年)的发展速度高于其他三个模式(模式Ⅲ-曲线A3.4/年、模式Ⅱ-曲线B,3.7/年、模式Ⅰ-曲线C,3.2/年),实践应用能力的曲线(模式Ⅳ-曲线1,12.5/年与模式Ⅲ(曲线2,2.7/年)、模式Ⅱ(曲线3,4.6/年)以及模式Ⅰ(曲线4,2.7/年)相比出现了显著性的提升。如图所示,包含实践应用能力、理论知识水平、科研能力在内的三个关键变量的曲线在模式Ⅳ的调整策略下均显现了对我国体育专硕研究生培养较好的发展前景,这一策略的调整说明,要促进体育专硕研究生总体水平的明显变化需要协同多方面影响要素做出调整。

3.3 我国体育专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策略

3.3.1 加强教学知识指向,内化实践应用能力

前文对现实发展仿真结果显示,在既有模式下我国体育专硕的理论知识水平得以发展,但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不足,并未实现专业学位设立初衷,即弥补学术型人才“实践应用能力不高,理论与实践联系的能力不强,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等问题[17]。究其原因,该现象的产生部分与培养单位“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方案设置有关。本研究调查显示,一方面,课程设置与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术型研究生异质性较低,理论性课程偏多,应用性实践类课程偏少。另一方面,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同质化严重。例如,以外语课为代表的公共课程的设置大都不具备实践应用性,大部分培养单位并未开设与体育领域相关的专业外语,“能够应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对外交流”能力目标[8]难以实现。因此,针对体育专硕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的专业和专项指向性,有助于内化为其实践应用能力。

基于上文调整课程设置的实践应用性仿真结果,对于体育专硕的人才培养应对照“应用型”培养目标、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在课程的设置上向理论性与应用性结合转移,在讲授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增加对学术和实践更具指向性的课程内容,使之更加能够切实人才培养目标所需。借鉴国外成熟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与选择上,一方面,培养单位建构多学科体系,注重专题研究;另一方面,选课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即在导师的帮助下自行选择适合自己专业领域研究的课程,并注重科研方法的学习,其目的在于使之能够利用所学方法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需求[18]。

3.3.2 统筹现有资源配置, 满足专硕培养所需

模式Ⅱ的仿真结果显示,仅通过物质条件的增加对提高了体育专硕的培养质量作用有限。本研究调查发现,尽管体育专硕学生普遍认为,科研条件、创新创业基地等外在条件建设有助于学业完成,但对其产生的价值程度观点并不一致。第一,高校间政策、资金的不均衡,弱化了地方高校通过硬件投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机会[19];第二,在资金分配上,地方政府将国家的拨款于高校的专项教育资金用于投入基础教育,对于研究生教育力度不够[20],导致不同培养单位在资源条件的使用上出现分化;第三,以实验室建设为主要方式的资源投入,或许难以对所有体育专硕的培养做到配置公平。因此,针对体育专硕人才培养的需要,统筹资源配置的使用,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物质支撑。

对于资金的投入意味着对体育专硕的人才培养给予有力支撑,一定程度上为其科研实践、教育教学等提供物质保障。因此,针对体育专硕“多样化”的培养需求,认为应在现有基础上,不断优化支出体系、健全投入机制,如完善多元奖助体系,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劳务制度等;吸引企业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支持,为优化体育专硕人才培养所需的资源配置等拓宽资金渠道及培养环境;平衡培养单位的资金投入,缩小培养单位之间资源的差距;改进资金分配方式,对于国家用于高等教育阶段的经费,应加大研究生培养投入的比重。

3.3.3 推动多元联合培育,塑造优质专业人才

基于前文的仿真结果,认为对加大导师相关变量的比重后,体育专硕的人才培养质量虽然有所提升,但无法彻底解决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模糊化、专业性不强等问题[21]。究其原因,一方面,本研究调查显示,在体育专硕扩招背景下,指导教师的年均指导次数呈现下降趋势,导师人均投入精力的相对不足或许会是人才培养质量降低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调查显示,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脱节,导致导师参与拟定的学术与实践活动开展受阻,额外增加的学习任务降低了导师指导效率。因此,既有的导师培育模式已然无法满足体育专硕的指导需要,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推动多元化联合培育。

体育专硕的设立意在培养适合社会所需的复合型高层次体育专业人才。人才培养的目标反映社会特定阶段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不仅受人才培养理念的制约和影响,又具有受社会需求,行政教育双重约束及与时俱进等特点[22]。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体,其指导行为和能力对体育专硕的学习、科研、品德及生活等均发挥重要作用。针对现阶段导师指导投入有限和专业对应性不强的现状,认为一方面,加大对适用于专业型人才培养导师的招收及培育,推进多方联合培养,推崇行业产业导师设立,落实“双导师制度”,以解决导师人均指导次数不足、指导质量不高等问题;另一方面,基于前文课程设置的改善,形成课程教学与导师培养联动机制,使体育专硕在导师的指导下应用所学知识,在自身专业领域开展科研、教育实践。

3.3.4 拓宽教育实践渠道,对应社会人才市场

基于现有模式的发展,认为我国体育专硕缺乏体育学前沿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仿真模拟显示,调整物质条件和导师培育,对于提升体育专硕培养质量的程度有限。本研究的调查发现,体育专硕较少结合自身专业领域进行“科研实践”,科学研究多以理论性为主,并未实现体育专业学位设立之初的要求,即在学位论文形式上采用运动训练方案、典型案例分析,赛事实施方案等。至2020年,大多培养单位开展的教学、训练、健身指导、赛事管理等多层次实践活动有限,未能实现与培养目标和日后择业的衔接。因此,为满足社会对体育专硕人才的需求,拓宽教育实践的形式和渠道,将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我国对于体育专硕的培养应形成“国家主导、行业指导、社会参与、高校主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格局”[5]。本人认为,英国KTP(Knowledge Transfer Partnerships)计划的理念,即“促进企业发展和革新为目标,通过专门的项目,把研究生、研究机构、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产学研结合”[23]或许可给予启示。对于体育专硕多样化的专业领域,教育实践应对景社会市场,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带领在专门的行业产业基地开展调研和实践,如竞赛组织专业可让学生参与竞赛组委会赛事编排、研究等。该方案不但使联合培养基地获得了人力资本,也使培养单位而言获得了多元化的培养资源,实现了培养模式与职业性相统一“产教融合”,形成了体育专硕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4 结束语

本研究立足于复杂性的系统思维,在分析物质、导师、课程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界定系统边界、构建模型、进而对单一或组合仿真的发展机制进行探讨。深入探索我国体育专硕人才培养的发展机制,能够对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前景进行预测与展望。然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找到有效的培养途径仍需不断努力,但相信通过系统动力学对复杂的系统要素与作用方式进行关系演变,能够为我国体育专硕人才培养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引。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变量曲线
未来访谈:出版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梦寐以求的S曲线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
曲线的华丽赞美诗
不可忽视变量的离散与连续
轻松把握变量之间的关系
数学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