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楠
(晋城大医院骨三科,山西 晋城 048006)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也是外科手术治疗下病患常见的不良反应,通常表现为下肢温度提高、肢体肿胀和温度提升等,严重情况下对象深静脉血栓的栓子若是缺漏脱落,会直接导致病患发生肺、脑栓塞甚至临床猝死[1]。对于一些实施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腰椎融合术等骨科大手术的患者而言,其在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修养,而修养期间患者的下肢肌肉会长期处于松弛状态,进而导致血流滞缓;如果患者是因为骨折碎片、局部挫伤或感染等因素影响而出现下肢静脉壁损伤,亦或者是因为创伤、休克、手术,以及长期使用激索等因素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则都可能增加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由此可见,在对骨科手术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出现极为关键,需要护理人员能够熟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干预,最终实现促进患者康复的护理目标[2]。基于此,本文章便主要针对骨科手术患者的下肢深静脉情况做对应护理的实际治疗情况,详情如下。
项目研究时间段为2019 年9 月至2020 年6 月,在此区间挑选骨科外伤手术病患共计60 名。据临床人员统计,此次实验统计患病人群以青、中年人为主,按照护理方式不同设立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30 名对象。其中常规组为接受常规护理者,实验组为增加接受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者。所有对象中途未有退出者和去世者,患者疾病诊断按照2018 年中国骨科外伤防治指南,对其疾病进行临床诊断符合临床治疗指征。
常规组男15 例、女15 例,年龄20-53 岁,平均 (37.8±2.9)岁,致病原因:切割伤、跌落伤、压伤、交通损伤例数分别为10 例、5 例、4 例、11 例。实验组男17 例、女13 例,年龄21-55 岁,平均(38.0±3.0)岁,致病原因:切割伤、跌落伤、压伤、交通损伤例数分别为12 例、3 例、5 例、10 例。基线资料统计验证可见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作为实验基线资料。
1.2.1 纳入条件
(1)患者骨科症状具有临床手术治疗指征;(2)统计资料已经通过伦理委员会批注实施;(3)治疗过程中未有中途脱离实验者。
1.2.2 排除要点
(1) 患有凝血功能障碍者;(2) 长期处于昏迷状态或精神呈病理性改变者;(3)合并恶性肿瘤基础病。
常规组:对患者在其手术治疗的围术期中,为患者制定手术治疗方案同时配合步骤完成基本护理维护,展开常规药物护理。积极找寻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要点,同时有目的性的消除血栓带来的影响或是前瞻新预防血栓的发生。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告知患者其之所以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讲述在术前、术后的各种早期准备治疗活动和康复训练方式,尤其针对高危患者如吸烟患者、高危人群、水肿、心血管疾病者,开展讲座为对象讲解各种知识点,让所有责任护士皆能掌握基本护理技巧。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实施基础上着重提升DVT 的针对性护理:①开展风险评估。在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为患者做好基本信息登记、生活作息讲解、检查凝血功能和所有血常规项目,详细了解用药史和过敏史、家族史等。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尤其DVT 病人施以关注并为其讲解临床资料,注意对需要特别观测的项目标注护理,从而防护管理。②病情观察。骨伤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的48h 之内,护理人员应在术后的2-4h 间隔时间下检测一次患者的生命体征,以此反应病情变化,注意观察患者的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有无肿胀、疼痛等情况,并且观察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同时结合患者的病情状况检测患肢周直径,同时和健侧的肢体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对象的恢复情况同时做好相关记录,若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师做好相关处理工作。③药物护理。骨科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对象体内含有的抗凝作用物质会相对减少,加上手术带来的血管创伤会间接损伤内膜中覆盖的肝素造成的影响,此时无法恢复血小板本身带有的黏附作用,故而护理人员应按照医嘱在可规定时间内摄入适量低分子肝素,同时按照个体状况调整剂量,最终发挥抗凝作用。④当患者回到病房后观察是否恢复清醒状态,然后使用足底静脉泵进行干预,包裹住病患足部调节充气带形成的脉压参数为130mmHg,每天两次每次半小时共计实施一周,使用期间记得检查病患的足弓脉冲感受性,脚套的松紧度和适应性。在长期我卧床输液治疗过程中不可重复选择同一种静脉,留置针的使用应着重观察刺激性药物使用中的反应,保护下肢静脉可用热敷护理。尽早开展功能锻炼让不同患病程度的对象能接受个体差异性的护理,循序渐进的完成主动训练,比如在患者可能进行简单活动的时候,指导患者抬高下肢,以此减轻血流滞缓问题,促使下肢水肿得到缓解。同时,在此期间需要告知患者及技术不要在其膝下垫枕,主要是为了避免对血液回流产生影响。注意,在引导患者实施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应该依据不同手术类型合理选择活动下肢的方式,常见的有抬高下肢的运动、足踝的主动运动,以此保持肌张力,活动强度可一点点加大。对于一些暂时无法活动的患者,需要做好下肢保暖工作,比如热敷等,也要定期予以患者肢体按摩,比如下肢股四头肌按摩等,以此促进血液循环。只有照顾下肢和关节的各种运动结合肢体按摩,让局部血液循环状态渐渐恢复正常才能减少下肢出现DVT 的风险。
同种类型病患在手术治疗下,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从而分成常规组与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比较两组DVT 出现率、护理满意度、住院情况、护理4d 后排便情况。
利用统计学SPSS 21.0 软件展开分析数据,检测结果则用(n%)、χ2值共同分析;计量资料采使用()、t值检验标准,计算得出P<0.05 则数据差异有统计意义。
常规组与实验组分别开展不同护理措施后,对每组间30 名对象展开统计实验,可见——常规组中超声检查阳性4 例、下肢肿痛2 例、腓肠肌压痛1 例,总发生率23.3%。而实验组中超声检查阳性0 例、下肢肿痛1 例、腓肠肌压痛0 例,总发生率3.3%。实验组中DVT 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结果比较χ2=5.192,统计显示P<0.05。
与2.1 实验项目数据一致,统计下显示,常规组中对象对护理工作满意性分析显示非常满意11例、一般满意9 例、不满意10 例,总满意度66.7%;实验组中非常满意16 例、一般满意12 例、不满意2 例,总满意度93.3%。显示可见,常规组中对象满意性评价得出相比实验组较差,方差结果比较χ2=6.666,统计显示P<0.05。
经分析下可间常规组中对象住院时间(26.3±3.8)d、健康疾病知晓(72.3±6.1)分;而实验组中对象的住院时间(20.4±3.1)d、健康疾病知晓(86.1±5.2)分。可见,实验组中患者的住院质量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数据分析比较T=6.590、9.430,显示P<0.05 差异有统计意义。
常规组中对象4d 后自主排便率低于实验组,同样借助药物排便率高于实验组,统计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4d 后排便情况统计 [n(%),n=30]
骨科中的患者多数情况较难以处理,而且出血表现较多,在接诊时发现有60%以上的病人伴随着脑部受损和脾脏破损等伴随性外伤,故而在院治疗时间非常长。患者需要长期在院进行初步治疗,相较于其他疾病在床上制动时间也相对较长,因此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相对较高。从根本上说,深静脉血栓(DVT)属于人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下血流运动较为缓慢进而造成的不正常凝结,深处下肢静脉逐渐遭受堵塞最后形成静脉腔的静脉回流受阻[3-4]。此项并发症的发生尤其在下肢DVT 骨科手术中发生率很高,病理性、生理性特征变化明显,若是未能及时做出对应护理操作干预可能无法及时预防肺栓塞、肢体坏死等症状的发生,对后续的生活和运动健康均会带来一定影响。基于此,本实验研究也重点面对骨科手术进行针对性DVT 护理的实施与指导,以此完成“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疾病维护原则,对基本护理做好强化干预对病人从多角度展开静脉壁血栓的预防,尽早纠正血液高凝状态以此推动静脉加速回流,尽可能的减少DVT 带来的机体损害[5-6]。
结果所见,实验组中对象排便情况相对更佳且住院情况优于常规组,实验组中对象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但常规组的DVT 发生率相对较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对骨科手术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将患者作为护理服务中心,基于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护理服务,能够增强临床护理效果,以及降低患者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在次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可提高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了解,确保其能够更好地配合预防护理工作;通过为患者营造良好地修养环境,能够将其外界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促进其康复速度;通过合理功能锻炼,可有效促进患者血液回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骨科患者的下肢深静脉护理工作能尽早帮助对象恢复,减轻DVT 带来的影响,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