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天雪,申昕新,张红玉,李华章,王凡(通信作者*)
(1.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上海 201203;2.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上海 201203)
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以经络腧穴为指导,运用特定的工具与材料,通过作用于机体特定的部位,发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等作用。相对于其他疗法,其优势明显,对很多疾病疗效确切,且操作简便、经济安全、治疗条件不受制约、无毒副作用,对健康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为了解广大居民对针灸疗法的认知程度,就上海市中青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旨在了解广大居民对针灸的期望和需求,以期了解针灸发疗法发展的现状,促进针灸事业的蓬勃发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中青年居民作为调查对象。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提出的年龄分段60 岁以下为青中年居民[1],因此本研究对象限定在上海市居住或在上海生活超过6个月的18-59 岁的常住人口,不包括有认知障碍的人群。
1.2.1 问卷设计与内容
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并咨询专家,经预调查后,确定《上海市中青年居民对针灸治疗需求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含18 个问题,涉及人口学特征、居民对针灸就诊环境、就诊医生资历等。
本研究采用利克特量表(网络调查适用度评估表)[3]对本次调查问卷进行评估。结果显示问卷更适合网络调查(3.5<Z=3.6646<5),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调查的优势。
1.2.2 线上调查
线上调查主要通过“问卷星”网站完成。调查员利用微信、QQ、微博等工具传递负载调查内容的网址,利用其链式反应,并在网站后台实时回收问卷,存入数据库,便与统计与分析。为避免调查客体重复引起数据波动,特将问卷反馈信息与IP 地址相互绑定,加强调查结果的真实反映。
1.2.3 线下调查
根据浦东浦西城市化发展进程,将浦西划分为黄浦区、徐汇区、静安区、长宁区、杨浦区、虹口区、普陀区等区。浦东新区划分为三个类别:城区(陆家嘴街道、潍坊新村街道、周家渡街道、塘桥街道等)、城郊结合(川沙新镇、高桥镇、金桥镇、张江镇等)、郊区(大团镇、合庆镇、泥城镇、宣桥镇等)。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浦西选取静安区与杨浦区;浦东选取潍坊新村街道、川沙新镇、合庆镇。在选定的区域范围内发放问卷190 份,浦东113 份,浦西77 份。
1.3.1 样本量的计算
根据横断面抽样调查比例性变量样本量计算公式:n=Z2p(1-p)/d2,95%置信水平的Z 统计量为1.96,居民接受过针灸治疗比例p 约40%,允许误差d 取总体比例估计值的0.1 倍,本研究样本量不少于576 例。为了增加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将本次调查的样本量设置为1000 份。
1.3.2 数据分析方法
采取SPSS 2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描述采用频数和构成比,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189 份,回收有效问卷1130 份,有效率为95.03%。其中,女性678人(60.00%),男 性452 人(40.00%);18~35 岁719人(63.63%),36~59 岁411 人(36.37%);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居多,共1059 例(93.71%),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调查问卷文字的理解等问题所造成的偏倚。居民的月收入情况多集中在3000~8000 元(37.35%),见表1。
表1 上海市调查居民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基本情况(n=1130)
2.2.1 选择针灸治疗疾病情况
1130 名有效调查对象中,52.92%居民接受过针灸治疗,其中仅11.77%居民坚持经常治疗(见图2),认为效果显著占50.5%,仅有1.51%人认为疗效差甚至无效。大多数人通过针灸主要治疗内科类(感冒、咳嗽、便秘、泄泻、胃痛、肥胖等)、五官类(鼻炎、眼部疾病)、各种疼痛病症(牙痛、头痛、颈肩腰腿痛、肩肘膝关节炎、痛经等),这说明针灸文化还不被大多数人了解,但是它的疗效是值得肯定的。选择针灸治疗的原因依次为没有副作用、疗效好、安全(见图3)。
图2 是否接受针灸治疗
图3 选择针灸治疗的原因
2.2.2 未接受针灸治疗的原因
在调查人群中,47.08%居民未接受过针灸治疗。影响居民选择针灸治疗的主要因素是没有需要,占 60.71%;其次是不了解,占26.5%,第三是怕痛,占23.12%。不接受针灸治疗的其他原因(开放填写项目)包括:没有便民门诊、不了解正规的针灸保健渠道、排队人多、针灸医生的个人水平差异大等(见图4)。
图4 选择就诊场所的因素
2.2.3 就诊场所的选择
1130 名有效调查对象中,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为首选,有 647 人,占57.26%;认为就诊场所无所谓,更看中疗效的有351 人,占 31.06%;选择社区医院的有94 人,占8.32%;选择诊所的有38 人,占3.36%(见图5)。
图5 对就诊场所的选择
选择就诊场所的影响因素依次为:技术(75.84%)、安 全(39.2%)、声 誉(35.4%)、服务(25.22%)。对于目前就诊需要改善呼声最高的为医疗质量(53.68%)、就诊环境(52.54%) 和诊疗费用(33.6%)(见图6、7)。
图6 就诊场所选择的影响因素
图7 就诊需要改善方面
2.2.4 对针灸医生的学历/资历要求
调查中发现居民最关心的问题是针灸疗效,42.12% 的居民对学历无所谓、58.23%的居民对资历无所谓,更看重疗效(见图8、9)。
图8 对针灸医生学历要求
图9 对针灸医生职称要求
2.2.5 治疗频率和单次费用
1130 名有效调查对象中,564 人认为治疗频率视病情而定,遵医嘱,占49.91%;436 人认为每周 1-2 次比较合适,占38.58%;119 人选择每周 3~4 次,占10.53% (见图10)。
图10 对治疗频率的需求
对于针灸一次价格42.57%居民认为在 120 元以下比较适宜,29.2%居民选择视病情而定(见图11)。
图11 对治疗费用的需求
2.2.6 影响因素分析
(1)年龄
不同年龄居民对就诊地点的选择(P<0.001)、医生学历(P<0.001)、职称(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8-35 岁的人群更加倾向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进行治疗,对医生的学历和职称要求更高。而36-59 岁的人群更倾向于无所谓,保证疗效即可(见表2)。
表2 年龄对针灸治疗需求(n=1130)
(2)文化程度
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对就诊地点的选择(P<0.001)、医生学历(P<0.001)、职称(P<0.001)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大专以上人群更倾向于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和医生职称,而高中及以下的人群更倾向于无所谓,保证疗效即可(见表3)。
表3 文化程度对针灸治疗需求(n=1130)
年龄和文化程度直接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我国年龄越高的人群低学历者越多。上述结果可能与该国情有关[2]。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52.92%的居民接受过针灸治疗。大部分居民因针灸没有副作用、疗效好、安全等因素选择治疗。通过针灸主要治疗内科类(感冒、咳嗽、便秘、泄泻、胃痛、肥胖等)、五官类(鼻炎、眼部疾病)、各种疼痛病症(牙痛、头痛、颈肩腰腿痛、肩肘膝关节炎、痛经等)。与WHO(世界卫生组织)1979 年和1996 年提出的针灸适应证相比较,骨关节类和内科类疾病提及较多。
47.08%的居民未接受过针灸治疗,其中大部分居民认为自身不需要。分析原因,不需要治疗并不意味着真的无需求。一方面,可能是对针灸治疗的认知度不够。课题组前期开展针灸疾病谱认知调研发现,居民对针灸疾病谱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即使出现相关适应证也没有考虑针灸治疗。这与成都市居民的调查研究[6]一致。另一方面,可能健康管理意识不足。WHO 的一项研究表明[4],约有75%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另一项研究调查[5]表明,目前超过 1/3 的人群对健康管理接受度相对较低。针灸治疗作为中医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适应证广泛,对很多疾病疗效确切,且安全无毒副作用,亚健康人群采用适当的针灸治疗意义重大。如何提高大众对健康管理的认知和需求、贯彻《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要求、让大众接受健康管理理念值得思考。调查还了解到影响市民选择治疗的第二大原因是“怕痛”。在其他地区的针灸调研中也发现有类似的问题[6]。一方面,患者可能把酸麻肿胀的感觉与痛感相混淆。另一方面,是由部分医生的技术不过硬所造成。调查中发现居民对针灸最关心的问题是针灸疗效。因此,针灸师应提高针刺水平,提升患者的针灸体验,建立与患者信任度,创建良好医患关系。其次,加强针灸科普的宣传,提高居民对针灸疾病谱、针灸疗法的认知度,正确认识针感,消除内心的恐惧[7],临床上可以通过转移患者视线等方式消除患者对针灸的惧怕[8]。
本次调查结果还表明,超过半数的居民更加倾向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进行治疗。我国于2014 年起全面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近六年来,全国住培工作稳步推进,住培组织体系日趋健全,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社区医院的诊疗水平[9];近年来大、中型城市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医师比例也已近高达60%左右,逐步向年轻化和高学历方向发展[10]。同时为了实现合理的医疗资源分配,2019 年10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2 年,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并配备中医医师。所以应大力宣传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促使让更多的居民向社区医院分流,减少二甲及以上医院的压力。
在针灸治疗价格方面,其标准应与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成正比,调查显示单次针灸价格多数人认为在 120 元以下比较适宜,略低于临床实际收费。究其原因,人们可能只关注了针灸针等耗材成本,而针灸医师工作的难度系数、时间成本以及医师所承担的风险压力被严重低估[11]。目前针灸医疗服务模式确实存在服务单一、设施相对落后、多种疗法配合应用优势淡化等问题[12]。今后各地应成立能够体现针灸特色的大型针灸医院或治疗中心,扩展针灸优势病种、促进灸治疗设施的研发、完善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机制建设[13]、扩大针灸特色技术的应用、加强针灸的继承与创新,完善针灸体系,优化针灸人才建设,推动国际针灸交流,保护针灸产权,加强针灸品牌建设,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14]。
虽然,本研究达到了了解上海市中青年居民对针灸需求和期望的目的,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调查的方式来看,是以线上调查为主导,且以链式反应方式传递问卷,相对线下一对一填写问卷缺乏严谨性;从被调查者的年龄和性别来看,18~35 岁的女性较多,可能对本次的调查造成年龄、性别偏倚。影响针刺期望值评价的因素包括针刺期望值评价问题、评价尺度和时间点的设置,都可能对本次的调查结果造成一定影响[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