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阳峰,颜栋利,杨晓芬,胡荣权
(廉江市人民医院,广东 廉江 524400)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疾病危害大。该病是临床常见的血血管疾病,指的是心脏跳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常合并其它类型心血管疾病,如果不能及时确诊并给予对因、对症治疗,可进一步加重患者心肌损伤,严重者可威胁生命安全[1]。该病临床症状典型,轻者可感心悸、头晕,重症患者可至患者猝死、晕厥,后果严重。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病情以及症状表现采取综合治疗方案,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恢复良好,但病情易反复,对患者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均造成严重影响。心律失常早期诊断对于病情控制、症状改善等起到重要作用,是诊疗的重要前提。所以,临床上在进行心律失常疾病诊断时,需要选择一种操作方便、检出率与诊断准确率高的手段,尽早诊断,便于早期治疗[2]。以往临床上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采用24 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比较准确地检出疾病,但是对于部分症状不频繁的患者检出率比较低,容易出现漏诊[3]。目前,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提升,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检查开始使用超长时程动态心电图,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检查效果,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丰富的依据参照。有研究表明[4],在对于心律失常短暂发作症状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如果将心电图监测时间延长,可以提高诊断效率,国外已有超长时程动态心电图(7-14d)进行心律失常临床诊断的报道,对患者真实病情以及症状发作时间、次数、规律等进行客观反映,应用前景广阔。本研究探究临床中应用超长时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作如报道。
病例选择时间2020 年4 月至2021 年10 月,病例数50 例,患者完成常规心电图与24h Holter等检查后,进行超长时程动态心电图检查。50例患者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龄18-80 岁,平均(64.15±2.45)岁。
纳入标准:(1) 患者主诉症状:胸闷、头晕、心悸、晕厥等;(2)患者对研究知情,自愿接受心电图检查;(3)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4)常规检查无法确诊。
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2)永久起搏器或除颤器植入;(3)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4)其它原因无法全程参与研究者。
对50 例心律失常患者全部采用24h 动态心电图监测以及超长时程动态心电图监测。使用设备为:Smartpatch,型号选择NS-SP-A-01,选择3M 电极贴片。
患者首先完成常规心电图检查以及24h Holter等检查,指导患者坐位或卧位,胸毛较多者需剃除,使用75%乙醇棉球对需要贴附电极贴片处人体皮肤进行清洁,将油脂去除。将Smartpatch 佩戴好,3M 电极贴片根据推荐贴附位置在脂肪、肌肉较少部位,女性需避开乳腺,避免呼吸对监测结果造成的影响。将3 个电极贴片连接上Smartpatch底部3 个电极帽,将Smartpatch3 个电极贴片放在同一平面上,减少弯曲受力。乙醇挥发后将3M电极贴片一次性保护层揭掉,将Smartpatch 贴在清洁的皮肤上,紧密贴附,接触可靠。对患者进行24h 动态心电图监测以及7-14d 的超长时程动态心电图监测。心电图检查由高年资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指导与宣教,介绍心电图设备使用方式方法,并介绍检查意义和作用。
比较患者24h 动态心电图与超长时程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检出率。
数据比较差异应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心律失常检出率使用[n(%]表示,并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心律失常临床诊断中,超长时程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检出率98.00%,明显高于24h 动态心电图检出率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4h 动态心电图与超长时程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n,%)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病因是窦房结激动异常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导致心脏频率和(或)节律异常,临床发病可单发,也可与其它心血管疾病并发,危害较大[5]。心律失常的症状轻重不一,与患者发病类型、持续时间以及原发病的严重程度有直接关系,多数患者早期常无任何症状,或者症状较轻,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发生心悸、乏力等症状,并伴随出汗、憋气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临床上心律失常的诊断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为疾病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心电图检查是用于心律失常诊断最有效和最常用的方式,可以诊断各种心律失常,多数患者通过心电图检查都可以作出明确诊断。一般情况下心电图检查对心律失常可以准确诊断,但是受到心律失常发作时间、持续时间等影响,常规心电图有时会漏诊。动态心电图是更为先进的心电图检查,对于患者24h 内的心律失常症状进行动态观察,明确心律失常情况,提高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同时可以准确的对心律失常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目前,临床上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采用的方式是24 小时动态心电图,可以反映患者24h 内心脏频率,从而对患者是否患有心律失常以及症状发作持续时间、频次等客观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为医生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丰富、可靠依据。但是,由于24 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的时间为24h,而部分心律失常患者症状发作不频繁,可能在24 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时长内不发作,或者发作较少,会影响医生对心律失常疾病的诊断判断,诊断率较低。另外,24h 动态心电图监测所用的电极贴片与导线、设备等有很大限制,患者在进行24h 动态心电图监测过程中活动及生活影响受到较大影响,患者睡眠也有一定影响,整体的应用效果不够理想[6]。
胡凯[7]研究中使用Smartpatch 长时程动态心电图监测进行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获得了比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与24 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进行比较,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更高,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证明Smartpatch 长时程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心律失常临床诊断中有很高应用价值。分析原因是:Smartpatch 长时程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对疑似心律失常患者进行长达14d 的动态心脏频率监测,并进行连续性记录,同时可以将患者自然安静以及活动状态下心电图变化趋势和规律显示出来,并编辑出动态心电图,供临床医生诊断及治疗使用[8]。Smartpatch 长时程动态心电图监测的作用机制是进行P 波、P-R 段、P-R 间期、S-T 段、T 波等进行测定,同时测定患者心律、心律以及电轴等指标,将患者Smartpatch 长时程动态心电图监测期间发生的各种心脏波动失常事件记录下来,以此为标准诊断患者是否有心律失常。孙秀红[9]研究中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超长时程动态心电图检查,与动态心电图诊断效果进行比较,检出率方面明显更高,说明超长时程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具有很高价值,临床应用效果突出。
Smartpatch 长时程动态心电图监测与24 小时动态心电图相比,可以在监测期间连续记录几十万次甚至百万次心电信号,可以提高短暂性发作或者一次性发作心律失常患者的检出率,使得心电图监测在心律失常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范围扩大[10]。同时,Smartpatch 长时程动态心电图监测的时间窗口宽,可以对致命性类型心律失常患者症状发作与活动、睡眠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研究与分析,将影响心律失常发作的高危因素进行明确,方便后续治疗方案设计与调整[11-12]。目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心律失常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患者以老年人为主,病情严重程度不一,症状多样化,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另外,患者多数患有多种基础疾病,例如糖尿病与高血压等,使得患者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增加,诱发心律失常的风险增高。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受到患者情绪、病症发作的影响,可能出现漏诊。对患者进行24h 动态心电图检查,虽然可以提高检出率,但是依然存在检查期间不发作情况,无法获得准确诊断。Smartpatch 长时程动态心电图对心电图检查时间进行延长,可以对患者更长时间的检查,减少病情不发作对检查结果造成的影响。
本研究中使用Smartpatch 长时程动态心电图监测进行心律失常临床诊断,通过延长动态心电图监测时间(监测7-14d),可以提高心律失常诊断效率,可以将心律失常患者尽早发现,便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得以对病情有效控制,使得患者痛苦减轻,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为获得准确结果,确保研究顺利进行,首先需要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给予患者和家属充分尊重,对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并解释研究目的、意义,并承诺保证患者个人资料和病情隐私安全,获得患者及家属信任,征得同意后予以落实。研究设计与研究讨论均通过文献查证进行循证,结合临床经验制定可行、安全的研究方案,顺利完成研究,获得准确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采用Smartpatch 长时程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心律失常检出率方面为98.00%,明显高于24 动态心电图检出率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说明Smartpatch长时程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心律失常临床诊断中有更高的检出率,诊断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超时程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心律失常临床诊断中检出率更高,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应该进行临床推广和普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