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渗透 探索德育新路径

2022-07-29 12:37
新班主任 2022年7期
关键词:造字新课标德育

□ 刘 敏

万玮摄

2022 年4 月21 日,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语文新课标以“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文根据语文新课标,结合实践经验,谈一谈初中语文学科开展德育渗透工作的思路与策略。

体验数字时代的语言生活,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语文新课标提出: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不同学段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将文本阅读和自主探究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空间。

如今,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出现让学生可以自由拓展虚拟的学习空间,体验数字时代的语言生活。学生可以在网络中使用不同的语言搜索信息并与人交流。因此,教师需要因势利导,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文化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以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为例。本单元需要完成3 个学习任务,任务一和任务三分别是新闻阅读和新闻写作,这两个任务可以在校内或家中完成,而任务二是新闻采访,需要拓展学习空间。为了节省时间和降低难度,在执教本单元时,我让学生分成了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教育5 个小组,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然后,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看待问题,提炼自己的观点,列出采访提纲。在此基础上,集体讨论,拟订具体可行的采访方案。最后,通过电子邮件和视频连线的形式采访了当事人和相关领域的专家。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搜集和整理相关数据与信息。政治组向大家展示了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图,经济组列举了足以证明中国经济腾飞的具体数据,社会组关注到世界各地的不同习俗与文化特征,科技组根据近几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公布了中国遥遥领先的专利登记数据,教育组关注到了芬兰等国家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情况。学生在一组组数据和信息面前深入思考,积极交流,思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意识也大大增强了。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教师没有说教,学生也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近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和个人需要努力的方向。

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学习情境

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初中学段的语文实践活动“识字与写字”的任务相对较轻,除了新课标规定的3500 个识字量和临摹、欣赏名家书法之外,没有新增要求。

绝大多数学生进入初中前都已经能熟练使用字典、词文独立识字,掌握了多种检字方法。因此,语文新课标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提出,应该“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这一任务需要教师改变工作思路。

我在日常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列举一组汉字,通过设置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或自主、或与同学合作探究汉字中的信息。比如,要求学生结合汉字字 形 演 变,观 察“旦”“东(東)”“杲”“杳”“西(卥)”5 个字,思考先民在创造这些汉字时看到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象?他们生活在哪里?后人从这样的造字法中可以学到什么?经过思考和集体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造字者可能长期生活在森林里,造字者利用了地平线、太阳和树木、鸟巢等这些众所周知的事物作为表达工具,向其他人传递生活经验。比如,太阳出现在地平线上是早晨(旦);日出的方向是东方(东);太阳在正上方时,森林中的光线最强(杲);鸟儿归巢,表明太阳正在西落(西);太阳西落,仿佛沉入树下(杳)。

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更容易识记这5 个汉字的音、形、义,识字与写字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学生可以通过造字法了解古人的智慧与创造能力,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定期举行这样的识写与写字教学,可以将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德育相互渗透。比如,学生通 过 辨 识“视”“观”“看”“察”的 差 异,可 以 了 解古人多种多样的观看方式,以及不同观看方式的实际用途。学生在阅读《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望岳》《登幽州台歌》《天上的街市》等文本时,可以准确找到解读角度,习得知识,从而切实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与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再比如,学生通过观察“休”与“相”的异同,可以体察到古人利用“人”与“树”这两个常见元素表达不同意思的良苦用心。“休”()是人在树下休息,身体器官都在空置状态,所以要画出整个人的轮廓;“相”字表示观察,为了准确而简练地表示,也为了区别于“休”字,所以,造字者只画出眼睛,以“目”代人。另外,“相”字有两种写法,人或藏在树后(),或在树梢()。学生将这种生存智慧和创造能力迁移到其他实践活动和实际生活中,不仅关键能力得到了发展,还有助于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彰显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把握核心素养内涵

语文教学应该尊重生活实际,积极拓展网络学习空间,从文字入手,兼顾普通话和各地方言,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字中的智慧,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还应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语文新课标提出:“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以文化人需要教师准确了解中国的语言与文字,熟悉世界文学传统。比如,只有讲清楚“仁()”与“信()”的造字方法和特点,学生才更能体会这两个字所体现的仁爱精神和诚信品格。

语文新课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德育渗透,既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独特性,也抓住了德育的重点。

猜你喜欢
造字新课标德育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隋文帝造字
咱们最初是啥样
咱们最初是啥样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