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运华 许 诺
社区养老不仅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优点,还符合孝道文化、福利多元化、社会正常化等价值理念的需要,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16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力量运营、市场化运作,全面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综合服务能力”“巩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养老资源向居家社区服务倾斜”。自此,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快速发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等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实地调研发现,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实际利用率”与“意愿选择率”存在不符,“资源浪费”与“资源不足”并存。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是不是所有社区都适宜发展居家上门服务或日间照料中心?是不是所有社区都应该强化政府的介入与干预?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受制于所处空间的资源与环境,不同空间的资源环境具有不同的特性,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需求与供给。社区养老服务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资源整合型养老模式,强调积极动员社区的各种资源与力量,实现养老在地化。社区既是基础环境与基础资源,又是资源整合的平台。社区养老服务应该以社区资源禀赋为基础,因地制宜地确定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及发展策略。然而,目前的研究和实践致力于通过完善顶层设计、明晰需方行为、改革供给主体结构、汲取外部资源嵌入、智慧化服务路径等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忽视了社区内部禀赋对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平衡的基础性影响,导致很多地方的社区养老服务缺乏适宜性,资源浪费严重。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的异质化程度不断提高,同一城市的不同类型社区的资源禀赋千差万别,不同城市区域的同一类型社区的资源禀赋亦有所不同,这决定了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根据罗纳德·D·布伦纳、托迪·A·斯蒂尔曼等人的适应性治理理论,在面对复杂性、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的治理困境时,要结合社区资源禀赋对目标对象进行分类治理,根据每一类问题情景的资源禀赋形成有针对性的治理策略。鉴于此,本文基于社区资源禀赋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影响,以分类治理为逻辑,通过实地调研探寻不同类型社区发展养老服务可推广的适宜性实践。
养老资源不仅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老年生活中需要运用消费的各种资源,还包括养老事业开办必须考虑和依托的生活居住条件、经济社会环境、伦理文化环境、制度法律环境等。社区养老服务以社区为依托,社区的自然环境、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经济事业等既是可资利用的基础资源,又是必须考虑的环境,具有支撑与制约等双重影响。
社区养老服务强调使老年人居住在熟悉的社区中,自然环境、物质资源等社区硬性条件是老年人活动的基础。社区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主要通过制约老年人室外活动的可行性与便捷性,影响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与形式。相较于地形平坦开阔的社区,地形复杂、有坡度的社区,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享受社区服务的难度与危险系数更大,不利于开展日间集中照料、集中休闲娱乐等服务;相较于气候温暖少雨的社区,居住在寒冷多雨的社区的老年人室外活动的时间受限,对室内活动、保暖除湿等设施的要求更高。物质资源主要是指社区的建筑结构与密度、休闲娱乐设施、康复保健设施等,是开办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可资利用的既有设施,影响着社区养老服务的基础成本。建筑结构畸形、房屋密度大、无电梯、老年设施缺乏或老旧等物质资源较差的社区,不仅空间适老化、辅具支持等成本高,人工服务的成本也高,全托性服务更具规模经济性。
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及政治资源等软条件体现了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总需求与软实力,是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决策的关键。社区人力资源禀赋不仅反映了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还反映了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可以利用的主要人力资源。社区常住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尤其是高龄化程度、失能失智率决定了服务发展的紧迫度及服务内容的重点等。实证研究发现,自理能力差者多依赖社区养老生活服务,自理能力强者多依赖社区养老文化服务,且相较于后者,前者更愿意选择全托养老服务。低龄、健康老人则是互助养老的主要人力资源。常住人口的职业状况不仅反映了养老服务的消费实力,还反映了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可动员的人才,应该鼓励和支持社区专业人才为老人提供法律咨询、医疗保健、培训教育等志愿服务,并资助待业人员参与养老服务专业培训,实现吸纳困难人员就业与养老服务专业化并举。社区文化资源禀赋是社区居民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惯习,是“服务本土化”的基础参考。社区社会资源特指包括信任、互惠和规范三个层面的社区社会资本。在社区社会资本高的社区,居民彼此之间相互信任,也相信社区中的组织,互助与志愿主义强,并且社区居民的行为规范度高,有利于社区组织开展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等内生型养老服务。社区政治资源是指社区治理水平、获得的养老相关政策支持等。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主要有四种路径:政府部门—社区居委会—养老服务组织、政府部门—养老服务组织、社区居委会—养老服务组织、养老服务组织,而社区政治资源禀赋是决定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路径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政策支持越多,政府和社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介入越多;社区治理水平越高,社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介入越多;社区治理水平越差,政府部门对社区养老服务的介入越多。
社区各类事业是指社区内及社区周边能够满足社区成员各类福利性和社会性需求的各类事业,既包括物业、餐饮、维修、日用百货等基本事业,也包括行政管理、医疗保健、教育培训、旅行娱乐、图书阅览等特殊事业,是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关键资源。资源具有稀缺性,老年人需求具有多样性与特殊性,须不断挖掘和整合社区内各类资源,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的结构性资源进行甄别、选择、配置、激活、整合,实现养老资源功能的互补互赖,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发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社区养老服务,应该积极开展“养老服务+”行动,通过合作经营、长期购买、专项优惠、名誉表彰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社区各类事业资源的引进来、走出去,拓展文化养老、健康养老、健身养老、养生养老等新型领域,创新和丰富社区养老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
社区养老服务是以社区为依托的资源整合型养老服务模式,社区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使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任务、策略等各不相同。社区资源禀赋的异质性决定了社区养老服应分类治理,在社区异质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做好社区的分类是社区养老服务分类治理的基础前提。
人们的社会活动具有空间性,在一定空间内存在的同时,本身又作为空间实践与空间事件塑造着空间。空间资源禀赋既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又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产物,来源于空间,又被空间塑造、转换。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是指养老服务事业开办所需要的一切资源与环境,既包括大自然赋予的各类资源环境,又包括人类社会活动形成的各类资源环境。在需方决策中,“地理可及性”或称“地理可近度”是影响资源获取的显著因素,使得社会养老服务资源具有空间差序格局。以老年人及其家庭为中心,由内向外,形成了个体及家庭、社区、社区所在区域、社区所在城市等无数个资源圈,在每一个资源圈内又因需求差异形成若干资源层。实证研究发现,社区在社会养老服务资源的空间差序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对社区具有极大的依赖性,通常只有当社区无法满足其需求时,其活动范围才会向周边延展。
根据需求理论,需求具有差异性与复杂性,老年人需求的满足需要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养老服务供给的过程即为不同资源要素的整合过程。由此,形成了养老资源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资源要素,包括自然环境、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政治资源等各种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第二层次为基于需求的要素整合,包括经济供养资源、生活照料资源、医疗保健资源、精神慰藉资源等。第三层次为基于服务供给的资源整合,按照服务人群可分为失能老人服务与非失能老人服务;按照服务形式可分为上门服务、日托、全托等;按照是否有偿可分为志愿服务、互助服务和收费服务等;按照服务模式可分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按照服务内容可分为单一型养老服务和综合型养老服务等。
养老服务资源具有空间性与整合性,以社区需求为导向挖掘和整合社区内一切有价值的资源是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平衡的应然选择。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生活共同体,空间性是社区的基本属性。空间的自然生态差异造就了空间社会活动的差异,从而有了“南船北车”“南柔北刚”“南甜北咸”等。社区作为城市居民最主要的居住空间形态,“不同类型的社区具有不同的社会化和资本化特征”,造就了不同社区类型之间的禀赋差异与实践差异。
城市发展是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集聚与技术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等自发地向周边扩散的双重效应,包括空间增长、人口增长、产业增长、生活质量增长等内容。由于区位、资源禀赋、发展战略的差异,我国城市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欠发达城市、城市欠发达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城市中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差距尤为明显。而城市发展本质上就是资源的竞争型争夺过程,存在较为严重的“虹吸效应”,甚至“马太效应”,欠发达城市及城市的欠发达区域很难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的弱势地位。在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城市加速外延扩张,片面强调空间增长,老旧社区更新能力不足,村改居社区缺乏良好营造,社区资源禀赋的异质化程度不断提高。同一城市的不同类型社区的资源禀赋千差万别,不同城市区域的同一类型社区的资源禀赋亦有所不同。在社区资源禀赋异质性下,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发展策略等的泛化和盲目舶来,易导致“南橘北枳”,客观上要求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展分类治理。
社区分类的方式有很多,但是,不管哪种分类方式都是基于某一标准将具有相似禀赋的社区归为一类。我国学界在考察社区资源禀赋与养老问题的研究中,主要集中于社区社会资本的作用与影响,往往采取单一标准分类法,比较常见的研究对象包括单位制社区、老旧社区。然而,社区资源禀赋的形成是社区建设、社区区位、社区居住者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建筑标准、风格及技术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建筑会面临老旧过时的问题,而社区社会资本则会增加,社区治理也会更成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会形成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区隔,老城区是城市建设最初的核心地带,各类行政管理、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商业中心、救助中心等都聚集在此区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熟。但是,囿于城市更新能力有限,会出现房屋老旧、交通拥堵、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功能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新城区是城市扩张的集中区域,获得的政府支持较多,资源吸纳能力较强,高楼林立,城市建设规划良好,设施设备先进。随着城市新兴人口聚集以及医疗、教育、交通、商业等的发展,新城区会成为城市的第二大中心区域。然而,在发达城市的“虹吸效应”下,很多欠发达城市的新城区仍处于建设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有待完善。离城市中心较远的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区断裂,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等既不同于传统农村地区,又不同于城市的中心城区,具有典型的过渡型特征。
为全面反映社区的资源禀赋,本文首先按照居住者差异,将城市社区分为商品房为主的社区、单位房为主的社区、村改居为主的社区三种类型,再从新旧程度、城市化进程两个维度,进行细分,总计12种社区类型。同一建设时期、同一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社区类型,既有共性,又有特性,需要采取综合治理与靶向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由此,形成了社区养老分类治理的“2+2+3”模式,即老城区社区+新城区社区、老旧社区+全新社区、单位房社区+商品房社区+村改居社区,一城区一政策包、一程度一政策包、一社区一政策包(图1)。
图1 异质性下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分类治理的基本框架
在通过网络渠道收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本课题实地调研了四川省成都市、乐山市等城市不同类型社区的具体情况,总结和提炼了不同类型社区资源禀赋的突出特征,并基于此,对各类型社区的养老服务发展的适宜性实践进行了探讨。
老城区老旧社区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是城市建设较早的社区,既具有空间老旧过时、人口老龄化严重、社区社会资源与政治资源较好及社区各类事业发达等资源禀赋共性,又具有居住者差异、管理主体差异等带来的资源禀赋特性。
老城区老旧社区的资源禀赋共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房屋多为无电梯的小高层,建筑密度高,结构不合理,休闲娱乐空间较少,道路、公厕等基础设施落后,物质资源适老化不足。第二,养老服务需求较大,社区社会资本发育良好,政治资源丰厚。居住者多为城市的“老人”,人口老龄化严重,高龄老人较多。但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较多,社区建设成熟,居住者彼此熟悉互助,自治热情高,正式和非正式的老年活动丰富,治理较好。第三,由于区位优势,社会各界关注度较高,社区经济事业发达,可合作和利用的福利性、社会性事业资源丰富。基于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问题严重,该类社区迫切需要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优势主要表现为社区社会资本、政治资源与各类事业资源较好,有利于发展内生型和嵌入型社区养老服务;劣势主要表现为物质资源较差,空间适老化改造繁重。走访调研发现,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不仅可以享受社区引进或组织的各种健康服务、休闲娱乐服务等,还可享受丰富的周边公园、图书馆、老年大学等资源。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外出困难,要么常年居家,要么常住养老机构。鉴于居家上门服务不具规模经济性,该类社区应该利用社区闲置房屋及周边各类事业资源,重点发展针对失能老年人的“养、医、娱、终”相结合的全托型养老服务。
老城区老旧单位房为主的社区由城市建设较早的单位房小区组成,包含异地单位房和本地单位房两种形式,异地单位房是单位专门在适宜城市为职工建设或购置的退休后居住房。资源禀赋的突出特点包括:在硬资源方面,多配有集体活动设施;在软资源方面,居住者多在同一单位长期共同奋斗,有稳定的退休收入,彼此熟悉和信任,交往频繁,社区社会资本良好;在事业资源方面,单位的福利供给作用突出。随着单位的迁移没落以及向社区制转变,“单位人”变成“社区人”,“混合型社区”变成“居住为主型社区”,“社区管理”替代“单位管理”,单位的福利作用有所缩小,但仍存续的单位尤其是效益好的单位仍在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经济困难老人等困难群体的关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节日慰问、日常关怀、困难帮扶、身故缅怀等活动具有制度性和常规化。建议发挥单位的主导作用,整合单位资源,在发展内生型互助养老与志愿养老服务的同时,通过集体购买的方式解决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
老城区老旧商品房为主的社区由城市建设较早的商品房组成,多位于老城区的黄金地段,包含沿街低端商品房小区和高端商品房小区两种类型。资源禀赋的突出特点包括:在硬资源方面,低端商品房小区除了马路,基本没有公共休闲空间。高端商品房小区的环境和基础设施相对较好,但囿于区域空间有限、用地成本高等,区内公共空间亦较少;在软资源方面,由于居住者来源广泛,身份地位、文化习俗、职业收入等比较复杂,即使经过多年的融合,社区信任度仍然不高,居民之间互动合作较少;在事业资源方面,物业管理落后。低端商品房小区社区治安和卫生等主要靠社区居委会,高端商品房小区物业管理相对规范,但与全新小区相比,服务专业度和服务内容相对较为落后。需要以社区为主导,吸引社区周边福利性和社会性事业资源,发展志愿性和有偿性的嵌入型社区养老服务。同时,加强社区社会资本培育,鼓励居民相互关怀。
老城区老旧村改居为主的社区由城市早期扩张形成,存在自建房小区和集中安置房小区两种形式。资源禀赋的突出特点包括:在硬资源方面,随着房屋老旧化严重,房屋空置率较高;在软资源方面,大部分老年人及小部分没有能力搬迁的年轻人成为社区的驻守者,房屋出租成为驻守者主要的收入来源。经过多年的城市化,仍保留牢固的村落文化习俗与生活方式,现代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很难适应,尤其是自建房小区。社区人口复杂,彼此熟悉信任仅限于原住民之间。保留较多村落治理特征,居委会成员文化水平有限,社区治理落后;在事业资源方面,相对于老城区其他社区类型,医院、图书馆、公园等资源的地理可及性不高。建议加强民政和人社等相关部门的介入,改造社区空置房屋,组织低龄老人和无业年轻人开展社区有偿全托养老服务,既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又满足经济困难人员的收入需求。同时,利用区位优势,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源嵌入,共筑良好人居环境。
老城区全新社区与上述老旧社区同城市区域,可以利用的社区各类事业资源具有相似性,但建设时间较晚,基础设施、常住人口、社会资本等方面具有极大差异。
老城区全新社区是指以老城区更新重建的全新小区为主的社区,突出的资源禀赋共性为:一方面,社区基础设施较好,多数配有较为完善的适老设施,且地理位置优越,福利性和社会性事业发展好。囿于地理空间有限,用地成本高,不利于建设大型养老服务设施;另一方面,居住者多为老旧小区或其他地方搬迁而来的中青年,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紧迫度相对不高。适宜依托已有适老设施,整合社区周边各类事业资源,提供日间集中照料和居家上门服务。
老城区全新单位房为主的社区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单位为职工建设或集体购置的小区为主,资源禀赋的突出特点包括:在硬资源方面,基础设施与房屋结构较好,配有设施较好的公共活动空间;在软资源方面,异地单位房主要为退休后居住房,养老服务需求较大。本地单位房是本地单位为职工建设或集体购置的日常居住房,居住者多为中青年就业者,主要存在托老需求。居住者职业稳定,收入较高,对养老服务的要求较高。此类社区中,居住者同一工作单位,彼此熟悉信任度较高,单位工会介入较多,日常活动丰富,老人生活满意度较高。应在单位组织下,凭借良好的社区社会资本,发展内生型互助式或志愿性服务,并积极整合区域内的医疗保健、健身养生、家政服务、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资源,丰富为老服务内容。针对有意愿的失能老人,可通过单位集中采购或自建自营的方式购买专业的上门服务。
老城区全新商品房为主的社区一般在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拆迁新建,资源禀赋的突出特点包括:在硬资源方面,拥有齐全的基础设施;在软资源方面,居住者多为城市的中高收入阶层,老龄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先进,健康追求较高。邻里互动不多,社区社会组织较少;在事业资源方面,物业管理规范,服务内容较为全面,且社区经济发达,医疗保健、健身养生、家政服务、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发展较好。建议发挥物业公司的主导作用,创建平台,整合区域内各类事业资源,开展嵌入型居家上门服务、日间托老服务的同时,丰富为老服务的内容。
老城区全新村改居小区为主的社区是因城市扩张或项目建设占地而新建的安置房小区,资源禀赋的突出特点包括:在硬资源方面,相较于商品房小区,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屋结构相对较差,但基本能够满足老年人的活动需要;在软资源方面,农转非过渡中,居民就业困难,多数家庭以出租房屋获取主要收入,房屋出租率高,人口复杂,治安维护困难,加之社区组织重改,社区治理较差。拆迁安置多采取集体安置的方式,原住民邻里相熟,互帮互助较好,且保留较多村落生活习惯,但排外严重;在事业资源方面,区位优势明显,社区经济发达,但物业管理水平较低。建议加强民政和人社等相关部门的介入,改善社区治理,增进社会融合,组织无业居民和低龄老人开展有偿性居家上门服务或日间托老服务。
新城区由老城区周边的区或镇开发而成,新城区老旧社区与老城区老旧社区在建筑结构、基础设施、人口年龄结构等方面具有共性,但是在居住者具体情况、社区政治资源、社区各类事业资源等方面具有差异。
新城区老旧社区多为拆建困难或规划还未覆盖的区域,突出的资源禀赋共性包括:第一,房屋老旧,基础设施差,空间适老化改造繁重。第二,人口流失严重,是新城区人口老龄化相对严重的社区类型,且低收入老年人较多,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较为紧迫。居住年份较久,邻里信任度较高,但社区治理水平一般,群体活动多为基于兴趣爱好或邻里间非正式组织活动,发展社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等需以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为前提。第三,配套有医院、养老院、殡葬站等服务设施,但是服务水平较低。随着新城的开发,部分原配服务设施进行了拆迁重建,但囿于成本,多数仍保留使用。此外,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老城区的教育、医疗、文化、商业、交通等服务设施会部分搬迁至此,也会吸纳外来资源的入驻。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公共文化机构、为老服务社会组织等多数优质资源仍然集中在老城区,新城区只是在新兴技术、产业园区、高等教育等方面繁荣发展,不利于便捷地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要,尤其是离中心城区较远的郊区。应针对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鼓励和支持医疗保健、健身养生、家政服务、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事业的发展。
新城区老旧单位房为主社区,与老城区老旧单位房社区的资源禀赋相似,主要差别在于不具备区位优势,可以利用和合作的各类事业资源相对较少,需要政府部门或社区的介入,完善社区周边设施,发展社区经济,吸纳各类服务资源的嵌入。
新城区老旧商品房为主社区,资源禀赋的突出特点包括:在硬资源方面,基础设施差,几乎没有公共休闲空间;在软资源方面,居住者收入较低,小商小贩聚集,治安维护困难,社区治理能力有限;在事业资源方面,此类社区主要集中在区、镇的中心街区,离区、镇的行政、医疗、教育等资源较近,可资利用和合作的事业资源相对较丰富。建议加强民政和人社等相关部门的介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改造空置房屋,整合区、镇资源,在社区举办互助型或有偿型小型养老院。
新城区老旧村改居为主社区主要以村民自建房为主,资源禀赋的突出特点包括:在硬资源方面,以带商铺的排房或分散的家庭院落为主,房屋建设规范化较差,为老服务设施较少,但存在较多闲置房屋;在软资源方面,此类社区多位于新城区的边缘,处于未开发状态,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空巢化较为严重,保持着较为传统的村落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家庭养老为主,邻里相助为辅。适宜在社区主导下,改造闲置房屋,集合有需要的留守老人,开办互助互惠的幸福院。
新城区全新社区与老城区全新社区的资源禀赋相似度非常高,尤其是全新单位房社区,主要差异为部分社区事业资源相对较差,且社区治理水平较低。
新城区全新社区建设时间较晚,新时代建筑规范的执行度较高,突出的资源禀赋共性包括:第一,是整个城市中小区环境较优美、基础设施较好的社区类型,空间布局合理,为老服务设施较好,大多数老人不需社区外的资源即可生活得很幸福,社区养老服务的重点对象应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第二,很多社区是重建或新建的,治理不够成熟,再加上社区成员多为外迁人员,人口复杂,社区社会资本不足,社区治理水平不高,对养老服务的介入较少。因此,有必要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明确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在社区治理中的地位。
新城区全新单位房为主的社区,资源禀赋与老城区全新单位房为主的社区基本相似,主要差异为:在硬资源方面,此类社区多建有社区食堂、社区活动中心、社区保健室等为老服务设施;在事业资源方面,同新城区其他社区类型一样,行政管理、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特殊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应在单位组织下,依托现有为老设施,发展内生型互助式或志愿性服务。针对有意愿的失能老人,建设家庭床位,通过单位集中采购或自建自营的开展集中托老或上门服务。并积极引进医疗保健、健身养生、家政服务、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资源,丰富为老服务内容。
新城区以全新商品房为主的社区,资源禀赋的突出特点包括:在硬资源方面,建筑密度较合理,为老服务设施齐全,多建有设备配置较好的小区活动室、社区食堂、健身保健区等;在软资源方面,居住者多为外迁人口或老城区迁移人口,老龄化程度不高,包容度较高;在事业资源方面,社区物业管理水平较高,服务内容全面,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中介组织。适宜在小区内部,以物业公司为主导,发展日间托老服务或居家上门服务。此外,此类小区中,随迁老人较多,需要社区提供异地社会保险、本地交友郊游等适应性服务。
新城区以全新村改居为主的社区是专为村改居居民修建的安置房社区,资源禀赋的突出特点包括:在硬资源方面,相较于新城区其他类型的全新社区,建筑密度较高,为老服务设施较少;在软资源方面,居住者多为村改居的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人口老龄化程度不高,传统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不大。其具有很强的过渡性质,居住者面临着就业、生活方式转变等多重压力,容易产生各种纠纷与矛盾,社区治理压力大,政府介入较多;在事业资源方面,餐饮、维修、日用百货等生活服务发展较好,但是纠纷处理、权益维护、康复保健等专用性服务较少。适宜由政府主导,开展专业护理培训,支持居民加入或开办失能老人专业护理服务和家庭喘息服务等,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满足社区内外的养老服务需求。此外,要鼓励专用服务的嵌入,以全面保障老年人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