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乘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两个结合”,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进行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和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概念,科学概括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同时也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并将其载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新的科学概括和系统阐述。《决议》的新概括新阐述,不仅拓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回答的时代课题、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而且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新定位。《决议》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决议》的这一新概括新论断,科学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深刻理解和把握《决议》的这一新概括新论断,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牢固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更加自觉地坚持用这一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表述,并不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的首创。通过考察可知,它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逐步提出和形成的。
首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表述的提出、使用和演进。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和使用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希望党校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加强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努力”。此后,他又先后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的贺信(2017年5月17日)、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9月29日)、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8年4月23日)中使用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强调要“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将此前多次使用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调整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继而是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定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8年5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沪宁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的重大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是笔者目前看到的最早直接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表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央领导的讲话。2019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这是笔者目前看到的中共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正式使用这样的表述。同年6月出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也明确使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表述。
此后,无论是中央领导讲话和中共中央文件,还是学界的理论著述,在涉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定位问题时,都会使用这样的表述。虽然这一表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之前已经在中央领导讲话和中共中央文件中使用过,并在学界的理论著述中得到普遍使用,但是,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会审议通过的重要文献中直接使用尚属首次,而且是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制定的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历史决议”中直接使用的,无疑也就更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以中共中央的权威文献“历史决议”的形式确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从而也就郑重地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首先在于这一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宽广的视野审视当代中国和21世纪的世界,对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作出了系统而科学的回答。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新的时代产生新的课题,新的课题催生新的思想。能够引领时代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都是在深入探索重大时代课题的实践中形成的,都是对重大时代课题的系统而科学的回答。马克思主义是这样,列宁主义是这样,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也是这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当然也是这样。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给我们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习近平对这“三大时代课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而科学地回答了这“三大时代课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根本在于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思想一以贯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在21世纪的世界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在21世纪的世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崭新境界;立足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在当代中国、在21世纪的世界展现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当今时代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引领中国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而且是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是影响世界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
总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确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是充分肯定这一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的大发展作出了开创性、全面性、历史性的贡献,确认这一思想在当代中国、在21世纪的世界所具有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而郑重确立了这一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上,我们党的许多重要文献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一般都只讲“一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有时也表述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造,不仅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而且始终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根本立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到了中国,并为五四运动中的先进分子所接受,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首先是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即是以从实际出发的观点还是以教条主义的观点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的观点来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威力和引领作用。历史上,主要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为反对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曾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强调指出:“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正是由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所以,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开宗明义指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便是此种结合的代表。”此后,我们党一直强调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实践)相结合。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并强调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经验的最新概括和总结,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
其实,从广义上讲,“中国具体实际”应该既包含了中国今天的具体实际,同时也包含了中国的历史实际和传统文化,只不过是过去我们更突出强调具体革命和建设“实际”的迫切性罢了。毛泽东在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时,就每每要求了解“中国的历史实际”和“历史特点”,学习和承继“我们的历史遗产”,结合“民族特点”、运用“民族形式”。他曾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作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因此,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出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此外,“两相结合”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不同,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不同,“结合”的内在要求和侧重点自然也会不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因此,突出强调历史文化的资鉴作用,注重运用历史的经验和智慧,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时,自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从而走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守正创新之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协和万邦”“世界大同”等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民族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深厚基础。坚持“两个结合”体现了习近平的深邃理论思考和宽广历史视野,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途径,对于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理论发展新境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就是“两个结合”的产物。
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决议》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这一新论断,从根本上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重视理论指导并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她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回望党的百年历程,无论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也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党都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从未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是,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根本的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也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毛泽东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并身体力行,致力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众所周知,虽然我们党诞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但是党在幼年时期, 由于思想理论上的准备不足和政治上的不成熟,并没有在实践中解决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大革命后期,党内发生的右倾错误及随后连续发生的三次“左”倾错误,其根源主要在于当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直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之后,才比较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尊重价值规律,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独创性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指引我们党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创建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时代课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党的十九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科学概括和系统阐述,并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这一新思想正式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据此,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新概括新阐述。一方面,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回答的时代课题进行了新拓展,即由党的十九大所概括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拓展为“三个重大时代课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另一方面,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新概括,这既包括将党的十九大所概括的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的“八个明确”进一步调整、补充并扩展到“十个明确”,增加了诸多的新内涵;也包括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13个方面分领域“重点总结9年来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其中这13个方面集中阐述的“原创性思想”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所有这些方面,都从各个方面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重要论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是新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样的一个新时代就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时代是思想之母,新时代需要新思想,也必然会孕育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上孕育出的新思想。
第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新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由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已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需要有新的科学思想的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解决我国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中形成的新思想。
第三,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新的。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新的主要任务。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显然,这一主要任务,既区别于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更不同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主要任务。更为重要的是,虽然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我们知道,“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和伟大梦想,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为完成新时代党所面临的主要任务而创立的新思想。
第四,党的领导核心思考的时代课题是新的。由于所处历史方位的不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临主要任务的变化,党的领导核心所要思考和回答的时代课题自然也就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那个时期面临的、需要党的领导核心思考和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也有其面临的、需要党的领导核心思考和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样也有其面临的、需要党的领导核心思考和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从根本上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所面临的,同时也是习近平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
第五,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实践是新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三个基本”,统揽“四个伟大”,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第六,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科学思想的基本内容是新的。从根本上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完成新时代党的主要任务、系统回答“三个重大时代课题”,以指导新的伟大实践的科学思想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所概括的“十个明确”及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13个方面的“原创性思想”。总之,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最大的政治成果和最重要的历史经验,也是深刻总结我们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得出的重要历史结论、重大政治论断。
党的百年历史反复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而要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维护党中央权威,领导核心至关重要。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强调“要建立领导核心,反对‘一国三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又明确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建立一个团结稳定、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形成一个有权威的领导核心,并且自觉维护党的领导核心,既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从党的百年历史经验看,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成功的关键首先在于有一个团结稳定、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有一个能够把全党全国人民凝聚在一起的领导核心。“如果没有这样的领导集体和核心,党的事业就不能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以深厚的人民情怀、卓越的政治智慧、强烈的使命担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统筹“两个大局”,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成为众望所归、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2017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确立习近平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这是党心军心民心所向,是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郑重选择、必然选择。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政治保障。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是管思想管方向的。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只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才能拥有真理的力量,才会有光明的前途。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指导、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历史,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历史。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善于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完成新的任务、创造新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党建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正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党章,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时代的要求、实践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必然,是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必然。
总之,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指导思想也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根本在于有习近平这个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从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到党的十九大进一步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同时明确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再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党的百年历史决议的形式进一步突出强调“两个确立”,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大的政治成果、最重要的历史经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的这一新概括新论断,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的科学定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以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解释力和科学指导力,已经被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所证明,并将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得到证明。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虽然仍存在着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和艰难险阻,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自觉坚持用这一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就一定能够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如期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① 党的十九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定位,即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修订的党章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定位,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参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4;中国共产党章程[M].人民出版社,2017:5-6.
②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分别使用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强调“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参见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47.
③ 1938年10月12日至14日,毛泽东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他明确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参见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659.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编辑《毛泽东选集》时,毛泽东将这段话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被重新提出并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