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佳, 曹 锐, 刘清国, 黄 粤, 朱宏勋, 赵世同, 赵静怡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中医科, 北京, 100020;2.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北京, 100105)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全球应激性高血压发病率逐年攀升,为将高血压防治阵线前移,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 7)提出了“高血压前期(收缩压120~139 mmHg, 舒张压80~89 mmHg)”的概念[1]。研究[2]表明,高血压前期发病呈年轻化的趋势,并且已经出现了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而血管重构(VR)是导致靶器官损伤的病理基础,若能在前期阶段进行有效的干预,则能较大程度上逆转靶器官损伤进程。近年来研究[3]表明,血管外膜是血管病变的始动者,其病变顺序应该是“由外向内”。目前,血管外膜已成为治疗血管病变的新方向,“外膜炎症”是动脉硬化(AS)的始动环节,在AS发生早期即被激活,产生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因子,并可促使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AF)被激活,刺激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增多,进而导致AS[4]。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可参与调节AF增殖、转化、迁移和ECM产生,是公认的影响AF最直接、最重要的细胞因子。Smads是TGF-β1信号通路下游的关键调节因子,可将其信号由膜外转至核内[5]。TGF-β1可通过Smads通路促进AF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F)与ECM沉积,最终导致AS[6]。高血压前期属于中医治未病的典型,在这一阶段即运用针刺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在针刺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观察电针太冲、曲池穴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SIPR)血压、血管外膜病理形态的影响,探讨电针降压及保护靶器官的具体机制,现报告如下。
将30只由北京维通利华公司提供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饲养于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动物房,大鼠体质量(220±30) g, 室温(20±1)℃,相对湿度50%,通风良好,定期紫外线消毒,清扫粪便,更换垫料。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空白组,每组10只。
运用足底电击结合噪声刺激造模。采用MG-2型迷宫刺激器(上海继德教学实验器械厂)制备SIPR模型。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在每天上午、下午同一时间各接受1次持续2 h的电击足底结合噪声应激刺激。应激时将大鼠放入由细铜栅组成的90 cm×90 cm×50 cm的笼子底部,通过铜栅间断给予大鼠足底电脉冲电刺激(脉冲电压为40~80 V, 每2~25 s随机发生1次,每次持续50 ms), 迷宫刺激器上方的蜂鸣器同时发出噪声刺激,强度为80~100 db, 持续50 ms, 造模周期为14 d。
将各组大鼠固定在特制鼠套中,露出四肢、尾部,固定20 min。选穴参照《实验针灸学》: 双侧太冲穴(后肢足背1、2趾骨凹陷处),直刺1 mm; 双侧曲池穴(肘关节外侧前方凹陷中),直刺4 mm。选用针具为中研太和牌一次性毫针(规格0.16 mm×7 mm), 电针组进针后连接LH202H型韩式电针仪,阳极接太冲,阴极接曲池穴,电流刺激强度为1 mA, 频率2 Hz, 留针20 min。电针组大鼠从接受造模的第1天起接受针刺干预,直到第14天造模结束,所有操作均由同一人于每天下午固定时间进行。
在复合应激刺激开始的前l d以及复合应激刺激开始的第3、5、7、9、11、13、15天下午刺激结束后2 h以及电针治疗14 d结束后,分别用智能无创血压仪(BP-98A,德国制造)测量各组大鼠尾动脉的收缩压(连测3次,取均值),数值波动范围不超过±10 mmHg为宜。
采用20%氨基甲酸乙酯腹腔注射进行全身麻醉,剂量为每100 g 1 mL, 将大鼠固定于手术架上,开胸腔,剪取胸主动脉0.5 cm, 立即置于冰上操作,剔除结缔组织,采用生理盐水清洗,置于-80 ℃冰箱中保存备用。
取1.5步骤中的大鼠胸主动脉组织约1 cm, 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后脱水,石蜡包埋切片,经二甲苯脱蜡乙醇水化, HE染色,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化,中性树胶封片固定,光镜下观察。
取1.6步骤中的切片,将切片脱蜡至水,苏木素染色,丽春红浸染,磷钼酸分化,苯胺蓝染色,1%冰醋酸分化,中性树胶固封,镜下观察。
大鼠主动脉组织TGF-β1、IL-6、Smad3、白细胞介素-10(IL-10)的mRNA表达
取1.5步骤中的大鼠胸主动脉组织约10 mg, 按照Trizol试剂(美国 GBCO公司)说明书提取主动脉组织总RNA, 采用核酸蛋白分析仪检测其浓度和纯度,取总RNA, 参照RT-PCR试剂盒(日本 Toyobo)说明书进行逆转录反应,取2 μL的逆转录产物,以TaqDAN 聚合酶进行PCR扩增反应,以β-action为内参,计算各样本TGF-β1、IL-6、Smad3、IL-10的mRNA条带光密度值与β-actionmRNA条带的比值。
Smad7、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A)、Ⅰ型和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水平
取1.5步骤中的大鼠胸主动脉组织约30 mg, 加入300 μL 蛋白裂解液中研磨,提取胸主动脉组织总蛋白,采用BCA定量法测定总蛋白浓度,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制备分离胶与浓缩胶; 电泳结束后,转印至PVDF膜上,室温封闭60 min, 加入一抗Ⅰ型胶原 (1∶1 000)、Ⅲ型胶原 (1∶1 000)、Smad7 (1∶800)、α-SMA (1∶1 000) 4 ℃孵育过夜,室温下用TBST清洗膜3次,添加二抗 (1∶10 000), 室温孵育60 min, TBST洗膜,化学发光法进行曝光拍照保存,以β-actin蛋白为内参,采用Image J软件分析Smad7、α-SMA、Ⅰ型和Ⅲ型胶原条带的灰度值。
3组大鼠针刺治疗前的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时,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收缩压升高到120 mmHg, 第14天时收缩压持续升高并始终保持在高血压前期状态(120~139 mmHg), 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第5、7、9、11、13、15天时收缩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
mmHg
空白组胸主动脉管壁无增厚,血管内膜均匀光滑,外膜厚度均一,外膜与中膜分界明显; 模型组胸主动脉管壁增厚,外膜厚度明显增加,细胞增生活跃,排列紊乱,有较多炎性细胞附着,有的出现剥脱甚至断裂,血管内皮欠光滑,不均匀,内膜上有少量炎症细胞附着,外膜与中膜分界不清晰; 电针组胸主动脉内膜较为光滑均匀,中层平滑肌细胞排列较规整,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较空白组虽有外膜厚度增加、细胞轻度增生、排列欠整齐,但外膜与中膜分界较清晰,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见图1(蓝色箭头处为增厚的血管外膜)。
图1 各组大鼠胸主动脉外膜HE染色(放大倍数200倍)
空白组胸主动脉细胞排列整齐,血管内膜、中膜、外膜细胞间质散在有少量蓝色胶原纤维; 模型组胸主动脉细胞排列紊乱,血管内膜、中膜、外膜均可见大量蓝色胶原蛋白沉积,以外膜较为明显; 电针组胶原沉积程度减轻。见图2(黑色箭头处为胶原蛋白沉积)。
图2 各组大鼠胸主动脉Masson染色(放大倍数200倍)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TGF-β1、Smad3、IL-6、IL-10的mRNA表达量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TGF-β1、Smad3、IL-6的mRNA表达量均降低,IL-10mRNA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2。
表2 各组大鼠胸主动脉组织TGF-β1、IL-6、Smad3、IL-10的mRNA表达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Ⅰ型、Ⅲ型胶原蛋白以及α-SMA蛋白表达均增加, Smad7蛋白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Ⅰ型、Ⅲ型胶原蛋白、α-SMA蛋白表达降低, Smad7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3、图3。
表3 各组大鼠胸主动脉Smad7、α-SMA、Ⅰ型和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
图3 各组大鼠胸主动脉Smad7、α-SMA、Ⅰ型及Ⅲ型胶原蛋白表达
高血压前期属于中医学“眩晕” “头痛”“肝风”等范畴[7-8], 属本虚标实之证,基本病机为气血失调、气血上逆,故应采取清泄降逆、调和气血为基础的治疗原则。太冲穴归于少气多血之足厥阴经,为其输穴,又是肝的原穴,故太冲穴具有较好的平冲降逆功效。阳明经气血丰富,曲池穴为手阳明经之合,且大肠又为六腑之一,以通降为顺,五行亦属金,专克肝木,故曲池穴偏于清热调气和血,两穴相配可标本兼顾发挥平肝潜阳、柔肝熄风、调气降逆之效,是临床治疗高血压病常用且较好的穴位配伍[9-11]。本研究发现电针对于SIPR具有明显的降压效果,且短期效果较好,同时电针组主动脉损害较轻,说明电针对于SIPR主动脉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2-14]。本研究应用足底电击结合噪声刺激的复合造模方法[15-16]制备SIPR大鼠模型,发现模型组大鼠均出现易激怒、互相撕咬打架、睛红充血、毛色发黄变涩、食欲下降、粪便干结等外观和行为变化,为近似高血压中医辨证肝阳上亢型模型[17-18]。根据模型组HE染色、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在高血压前期阶段即可出现血管损伤,且外膜损伤出现早于内膜,损伤程度重于内膜[19-20]。
针对AS的发病机制,既往研究[3]多集中在血管内膜方面,近年来发现AS的本质是血管壁炎症反应,而外膜炎症是引起AS的始动因素。作为血管外膜主要细胞成分的AF在生理条件下处于静息状态,当受到缺氧、炎症和细胞因子等因素刺激时,会被激活并表型转化为MF,MF增殖、迁移能力增强,并分泌TGF-β1、TNF-α、IL-6、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多种细胞因子和Ⅰ型、Ⅲ型胶原蛋白等ECM, 推动AS的发生发展[4]。血管外膜的早期活化增殖及炎症反应在AS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血管外膜有可能成为治疗血管重构的新靶点。研究[21]表明SHR大鼠血管外膜AF上炎症介质表达上调,可进一步增强大鼠血管外膜AF的迁移能力和炎症级联反应,加快AS进程。IL-6是由血管外膜AF所产生,可以促进外膜AF的增殖和ECM中胶原的合成,导致AS[22]。IL-10是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抗炎细胞因子,已被证明可以抑制AF的增殖和Ⅰ型、Ⅲ型胶原的表达[23]。本研究表明,电针能降低IL-6mRNA并升高IL-10mRNA水平,提示电针太冲、曲池穴可改善SIPR血管外膜重构,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IL-6mRNA和升高IL-10mRNA表达从而减轻血管外膜炎症反应有关。
AF是血管外膜的主要细胞成分,在生理条件下, AF处于静息状态。当受到炎症、缺氧和细胞因子的刺激时,其会被激活并转化为MF, 研究[24]表明AF的增殖与胶原纤维等ECM的增加是AS的重要机制,TGF-β1参与其中,并且是公认的影响AF生物功能最直接、最重要的细胞因子。TGF-β1可使AF表型发生改变而成为MF,其中α-SMA作为AF活化的主要标记物,亦是探讨血管老化的重要检测指标,可以用来衡量AS的程度[25]。目前TGF-β1的信号转导通路已基本阐明。近年来研究[5]表明, TGF-β1及其介导的Smads信号转导通路在血管外膜重构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TGF-β1可以招募其下游效应转录因子Smad2、Smad3、Smad4, 并将其磷酸化形成Smads复合物,能将信号从膜外转导至核内,上调与ECM合成相关的基因表达,导致胶原等沉积,并能促进AF向MF转化,最终导致血管外膜重构。Smad7是抑制性信号蛋白,是TGF-β信号通路关键负调控因子,能与Smad2、Smad3竞争性地结合TGF-β1受体并阻断其激活,进而抑制AS。本研究模型组大鼠胸主动脉TGF-β1mRNA和Smad3mRNA表达量均明显增加,而电针组均明显下降,且电针能有效抑制SIPR胸主动脉α-SMA以及Ⅰ型、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增加Smad7蛋白表达[26], 表明电针改善SIPR血管外膜重构机制可能与参与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有关。
综上所述,电针太冲、曲池穴对SIPR的血管外膜重构有良好的改善作用,电针发挥作用机制可能与参与调控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和抑制血管外膜炎症反应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