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谢俊杰
(作者单位:四川省夹江第一中学)
笔者认为,三轮复习阶段可以高考试题与所学知识的关联性为突破点,分析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素养,实现从储备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蜕变转型。由于知识的范畴较为宽泛,本文所指的知识侧重历史史实方面。随着新课程、新高考时代的到来,未来教育更加注重运用知识,构建思维模型,将头脑中储备的知识与试题情境有机结合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时间是历史学科的必备知识元素,小至单一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至阶段特征、时代特征,大至长时段的宏观历史现象都有对应的时间点或时间线。因此,熟络时间,形成时间与历史事物的条件反射式关联是基础。从高考命题来看,几乎所有的选择题材料情境都有时间明示,选项表述中也有包含时间的历史术语。如2021 年全国甲卷第25 题。
例1.(2021·全国甲卷·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B)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本题A 选项对应科举制这一历史现象,解题时需要从材料中解读出对应的时间。本题时间要素较明显,难度较低,迷惑性弱,相比而言,选择题中另一种时间对应情况就稍显复杂一些——基于学生知识储备无法准确判断选项时间,但可以根据题干时间与材料情境进行判断,也就是通过情境判断的应然(应该是什么样)与选项表述的实然(选项的实际说法),在对比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如2021 年全国甲卷第34 题。
例2.(2021·全国甲卷·34)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C)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学生较难从本题选项中搜索到时间信息进行判断。在解答本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材料:“苏俄”二字已提供了重要信息,再匹配“国内战争时期”这一信息即可精准定位时间;结合材料情境——关于苏俄经济话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苏俄国家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综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阶段苏俄经济十分困难,由此C 项为正确答案。
该解题方法需利用材料找准对应时间点的历史阶段特征或历史事实,将其与无法判别时间的选项对比,确定二者的融斥关系。
事实上,各类试题选项中常见的史实错误,本质上就是时间错误,如选项描述的情况不符合情境提供的时间,不符合该时间应有的历史事实等。当然,在判断选项时间时,需要关注每一个细节,形成强烈的时间意识,人物、地名、事件、政策、组织机构等都是时间的潜在提示。
在高考试题的选项中,常见这样一类表述:“新的社会阶层”“新的经济因素”“新方向”等。解题时,需要学生将“新”进行转化,用知识中的“旧”进行替换。这些“旧”指的是已有知识中的历史概念和符号。如2021 年全国乙卷第29 题。
例3.(2021·全国乙卷·29)1934 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 (A)
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解题时,必须准确理解B 项的“新道路”一词。中国历史的“新道路”,因为时代、参照物的不同,可能有很多种解释,如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视为新道路;如农村包围城市相较城市中心道路而言,亦是新道路。因此,要将“新道路”置于材料特定的历史语境中揣摩,还原至相应历史概念。
这种知识运用方法难度不大,应注意强调语境的特殊性。无论该选项正确与否,均要从题干时空情境入手分析。同样,高考材料情境也可能是某个抽象概念的现象化表达,更需要结合概念特征,将材料归于概念体系中。
学生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记住了“点”状知识,忽略了知识间的各种内在关联的情况。因此,运用线形、块状、网态知识结构精确构建材料与正确选项的关系是运用知识的重要方法。如2021 年全国甲卷第33 题。
例4.(2021· 全国甲卷·33)1871 年,巴黎公社建立后,当时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者拉甫罗夫说:这次革命“与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C)
A.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
B.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C.体现工人政权鲜明特征
D.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本题创设了巴黎公社的历史情境。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显然,它与“工人政权”的表述是一致的。结合材料看,本题背后隐藏了世界近代的两条革命线条——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表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对块状或历史阶段横截面知识的运用,则是对历史阶段特征的重现与理解,要求把时代特征与材料对接。如2021 年全国乙卷第26 题。
例5.(2021·全国乙卷·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C)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本题情境由三段文字材料构成,分别描述宋朝弃农经商、读书科考、四民皆本业的现象或观点,其中包括了宋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学生要将以上信息与宋朝的时代特征,如商业活跃、科举取士规模扩大、士大夫地位高等结合起来,用这些特征解释材料现象,以此说明宋朝的阶层转化。
利用知识结构理路解题方法的前提是学生在心中已经建立起知识关系图谱,而非仅有知识散点。同时学生也需将材料中的关键点与所学知识建立必要的联系,将知识结构中的中宏观内容与材料的历史细节进行归类统整,对号入座。能做到以上两点后,才能用已有知识结构有逻辑地解释材料和选项,即将知识作为试题情境与选项的桥梁。
对多数学生而言,知识储备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教材、教辅与课堂,这就决定了无论如何,学生的知识体系都将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因为知识本身的无限性、无止境与学生知识的有限性矛盾是必然存在的。高考试题材料来源广,考查角度新,方向变化多,这就需要学生拓展运用已有知识,以准确理解试题精髓。如2021 年全国乙卷第25 题。
例6.(2021·全国乙卷·25)
据表可知,在此期间 (A)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本题以西汉末、东汉中期的户数为情境。人口方向的题目并不陌生,但一般集中于考查唐宋时代,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知识点,因此本题与常规考法并不相同。对此,可以运用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从更长时段考量。经济重心南移是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历经数百年时间最终完成的。因此,南方的开发是长期持续的历史现象,具有渐进性特征。虽然,通常教师强调魏晋南北朝、唐安史之乱后、南宋这三个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但并不意味着经济重心南移是突发性的,更不是点状的,南方经济开发可以继续向前追溯。
利用已有知识拓展运用,首先要求学生具有宏大的历史意识和长期演变的历史观,明白任何一个历史现象的发生均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坚持量的积累才可能引起质的飞跃。因此,需要辅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其次,抓住已有知识中的关键因素或常识性内容,如中国古代石、木、骨器与铁制农具,表面上是材质本身的变化与差异,隐藏的还有获得原料的难度、材质质地、耕土效率等。这就涉及对已有知识的深度加工。第三,面对试题提供的情境,用对应知识中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作逻辑推理,确定是否能解释试题情境。
归根到底,上述四种知识运用是基于知识类型板块的理解,本质是建立知识与试题的多维联系,即时间联系、概念联系、结构性联系、拓展性联系。当然,这只是诸多联系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常见的还有空间联系、知识逻辑联系等。某种意义上讲,这些联系的建构具有条件反射式特征,以一般维度看历史知识类似于数学公式,具有工具属性,思维是方法,解释历史现象和解决问题是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