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吴群艳
(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市第一中学)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包括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明确了“一核”“四层”“四翼”的概念及其在素质教育发展中的内涵。笔者认为,山东省2021 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以下简称为山东卷)很好地展现出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核心功能,其以“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为考查内容,彰显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2021 年山东卷试题在试题情境及材料的呈现方式上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多元化趋势明显,如有折线统计图、表格、扇形图、地图、宣传画、史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生活处处彰显历史,既保持了山东卷的传统风格,又有一定的创新。鉴此,本文主要对山东卷中体现的时空观念素养进行简要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对时空观念素养这样定义:“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而历史学科又是建构在时空基础上的人文学科,时序观念和空间观念是落实思维活动和发展历史意识的基础。
因此,时空观念素养在很多历史试题中都能够展现出来。如山东卷选择题第7 题就很直观地展示出了时空观念素养。
例1.(2021·山东卷·7)1913—1921 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 (A)
分析此题后,笔者发现需要以“时空”牵“事”,架构史事与时空之间的对应联系。
根据题干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 —1918 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因此,结合四幅折线图,在1915—1917 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出现了一次小增长,随着战争的结束,列强又卷土重来,故1917—1919 年又出现了一次下降。但是,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国民政府的支持,以及“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兴起,特别是五四运动的促进,中国海关税收征收再次出现了增长现象。
与上述内容类似,本试卷的第3 题直接以地图形式体现出了对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
例2.(2021·山东卷·3)图1 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B)
图1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隋唐时期在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从图1 可以看出,产粮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以及长江下游地区,说明经济重心从北向南迁移,根据所学知识此时期处于隋唐时期,故B 项正确。
由此可知,一切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都是特定时空交织的产物。时间是历史的纵向维度,体现的是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趋势;空间是历史发生的横向维度,强调的是历史现象发生的地域范围和地域变动。
地理学被称为“历史之眼”,地图类史料作为重要的历史史料之一,在历史试题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图是通向未知世界之窗,是反映历史和现实之镜。在历史教学中,地图的地位愈发重要,在高考中也将其作为一种常规的考查手段。
那么,师生应该如何去解读地图呢?
吕西安·费佛尔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确切地说乃是所有史学研究的开端与终结。没有问题,便没有史学。”因此,在解读地图时,要从历史角度问为什么,要挖掘地图提供的相关信息,从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视角去关注其特殊的史料价值,运用地图证明史实并以地图为依据对历史进行分析。
在研读试题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以地图本身为线索,通过对地图的研读追问,认识地图的史料价值,结合文字说明,达到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的解题。简而言之,就是要关注地图“是什么”和“释什么”,然后再进行客观地分析和评价。
对此,笔者以山东卷的16 题进行简要分析。
例3.(2021·山东卷·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
材料一
(976 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日:“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材料二
图2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
图3 黄泛区示意图
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本试题将史料和地图进行了巧妙的结合,考查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在比较长安、洛阳和开封的政治、经济、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运用时序与地域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评判。因此,把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考查,是正确认识历史事物的前提。
这类试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改变以前机械性记忆的学习方式,注重发挥灵活创建式学习。这更符合新课程的育人价值观和新高考命题的立意取向,也是应对新高考命题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最优途径。
费尔南·布罗代尔提出了“历史时间”与“历史空间”的概念,强调时空概念的不可分割性,进而将“历史空间”作为解读历史总体性的言说模式。所以,我们谈论的时空观念不仅仅局限于自然时空,还涉及人文时空。因此,基于时空的全面理解还可以延续与变迁到历史学科特有的视角下进行。
下面,笔者以2021 年山东卷的第18 题为例,进行简要阐述。
例4.(2021·山东卷·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足 迹
材料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征途中,在图4 所示各地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图4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足迹”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本题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要求学生在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将问题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下,并选择合理的时空尺度进行准确论述。论证须结合具体史实进行,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间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成长史,也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此题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融于一体,彰显了鲜明的素养立意。
时空观念素养是历史学科最具鲜明学科特色的素养,是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必备素养,在历史学科考查中广为渗透。
基于地图元素,挖掘历史空间中的文化思想意蕴,形成深层次的历史时空观念。在解读历史地图时,教师既要有深切的“代入感”,即地图所处的时空,以当时人的视角来理解,同时又要有现代人的理性,跳出地图站在更高的视角去审视这段历史的变迁。从地图信息、文本内容、衍生性问题等方面思考,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进而达到挖掘地图史料内在价值的目的。
因此,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形成时空意识,如引导学生梳理时序线索,建立历史事件、史实之间的时空联系,先进行浅层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再通过对教学重难点问题的探讨,同时在选择历史材料创设情境时,要清楚时间、地点和发展变化等时空信息,选择同一时空下的历史材料或历史事实来呈现,也可利用历史事物之间点、线、面的结构化关系,拉长或拓宽考查历史事物的线索或范围,进而引导学生达到深层学习。
总之,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时空观念是最基础的核心素养,在教学和试题中处处可见,它的培养和实践探索也在不断地完善。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引起更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时空观念的重视,也希望广大教师能够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反思探讨,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