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曼莉 宋秀峰 陈 忠
(1.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8,2.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当前,高校MBA 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面临升级和重塑、创新与转型的新局面,其关键在于从MBA 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出发,审视后疫情时期特殊的发展方向,探索切实可行的国际化路径。
目前MBA 的“国际化教育”内涵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从已有研究归纳来看,实现“国际化”应以理念层面规划全局,立足于“战略定位+办学理念“的国际化,具体通过各高校国际化指标的实施,结合新型国际合作的方式,培养具备全球战略眼光、跨文化素养和通晓国际规范的跨国界经营管理人才(见图1)。
图1 MBA 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与构成
我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从MBA 对外合作教育领域来看,以往国际合作布局过于集中带来的挑战日益严峻,通过扩大内需与对外教育合作多元化相结合的“双循环”显得尤为重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指出:“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可以定义为: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因此,我们应承认多元世界中世界观的多样性,整合各种知识体系,在多样化的世界中重新规划教育愿景。从共同利益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出发,打破以往MBA 国际化教育过程中以西方文明和西方教育为主导的知识和教育观,探索主流知识模式之外的其他各种知识体系,逐步形成基于全球共同利益,兼顾多元和平衡的国际教育合作格局,这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教育国际化的稳定性。
近年来,地方高校商学院通过MBA 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实现向企业持续输送具备全球战略眼光、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跨国界组织经营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立足于MBA 教育国际化的内涵与构成,其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学生来源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教学内容的国际化;合作项目与商学院发展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和管理水平的国际化等方面。然而,COVID-19 和逆全球化浪潮,为MBA 教育的国际化带来困难。
学生的跨国流动和国际化教育合作受各国在签证、移民、学术交流、国际研学等方面的政策调整。根据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对来自中国、欧盟、印度和北美地区的19000 多名学生的最新调查显示,分别有66%、47%、57%、53%的中国、欧盟、印度和北美地区学生表示因疫情的影响改变了留学计划,四地中有6%~9%的学生将改变留学国家,4%~9%则直接放弃留学计划。
在MBA 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全球视野和双语教学师资的团队是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国际化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现阶段地方高校将在资源、平台方面,为吸引海外优秀教师创造条件,受外语水平和出国名额的限制,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的中坚力量仍然是本土教师。受疫情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学术交流、人员流动受阻,为推进国际化教育开展的海外专家课程、国际会议与论坛、短期交换项目将受影响。本土教师在建设国际关联性较高的课程中,参加国际交流机制有待加强。
各院校纷纷通过“线上+线下”,“中教+外教”的混合模式开启MBA 国际化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新常态。线上教育的硬件设施、远程教学的经验和质量、在线教学模式的选择、学生对网络课程的接受度和适应度、线上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等问题需要逐步改进和完善。其中,“线上+外教”这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障碍有待克服,进而形成高质量的在线互动和有效的课堂环境。
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2020 年 6 月教育部印发的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大力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实现高校MBA 教育国际化的高质量建设和模式优化成为重中之重。
提高教育抗风险性的“柔韧性”至关重要。“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深化和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举措,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2016 年)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 年)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教育交流与合作给予高度重视。尝试通过“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学历学位互认、标准互通和经验互鉴等方式推进合作办学,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MBA 教育国际化路径。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大数据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和条件,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强大助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互联网+教育’”。首先,充分利用大数据采集,构建国际化课程资源库的新动力。在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依靠大数据领域广、传播快、渠道多元的特征和优势,及时采集国际上MBA 相关课程的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国内外一流学府优秀教师的经典案例、授课方法和教学经验。其次,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打造智慧课堂个性化教学的新引擎。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学生的个性化信息,推进从“一对多”向“一对一”的模式转变,因“才”施教地培养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
“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 at Home,简称IaH)是1999 年欧洲国际教育协会的春季论坛上提出的教育理念,将跨文化和国际化视野相结合,本特(Bengt)首次将其定义为“教育领域中发生的除学生海外流动之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之后,贝伦(Beelen)和琼斯(Jones)提出了更全面的定义:“在国内学习环境中,有目的地将跨文化的国际化维度融合到所有学生的正式和非正式课程中”。从各国开展在地国际化实践的过程和成效来看,其更关注于针对无法进行国际学习和交流人群的国际化培养,因此在后疫情时期,地方高校MBA 国际化教育中可积极推行IaH 模式。
其一,在地国际化模式有助于构建教育“双循环”发展格局。国际化办学的增速提质将以内涵式发展为主体,积极实践“本土化”+“国际化”相结合的方式,侧重于本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积极拓展新型教育国际合作项目,通过“双循环”的新格局推进在地国际化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其二,在地国际化致力于国际化教育师资力量培养。在地国际化侧重本土资源国际化整合的路径提供了宝贵的“转型”契机。通过组建本土具备语言优势和教学特长的国际化教师团队,创造进修、访学、参与国际教学研讨或与国外学者合作研究的机会,鼓励发表国际论文,不断激励优秀教师提升国际化教育能力,为实现在地国际化提供质量保障。
其三,在地国际化有助于实现国际化课程体系中的中国特色。如何避免国际化教育中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秉承多元文化理念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论前沿和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固守本心”,这是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基本要求。地方高校在实践中探索,在地国际化教育的课程设置需要以国际教育理念为宗旨,协调国际化教育与民族教育,逐步建立起综合国内外教育精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课程体系。